- 椎弓根镙钉断钉原因分析
- 2000年
- 倪东亮陈中曹杨
-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
- 双钢板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被引量:3
- 2012年
- 2007年2月~2011年9月,我院手术治疗25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25例,男19例,女6例,年龄22~58岁。
- 施铁军曹杨汪志明
- 关键词:肱骨远端骨折经鹰嘴截骨入路
- 关节镜下治疗胫骨平台塌陷和髁间棘撕脱骨折被引量:12
- 2003年
- 目的 探讨应用关节镜技术在微创条件下治疗胫骨平台塌陷和髁间棘撕脱骨折。方法 在关节镜下治疗胫骨平台塌陷 2例 ,髁间棘撕脱骨折 2例 ,胫骨后侧平台塌陷伴髁间棘撕脱骨折 1例。结果 5例病人骨折复位满意 ,髁间棘撕脱骨折病例其交叉韧带均恢复其张力。患膝无疼痛及不稳 ,关节活动恢复良好。结论 关节镜的使用为治疗胫骨平台塌陷和髁间棘撕脱骨折提供了一种创伤极小。
- 汪志明陈中曹杨邢进峰倪东亮林平姜丹生赵巍
- 关键词:关节镜胫骨骨折胫骨平台塌陷骨折胫骨髁间棘骨折
- 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岛状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被引量:8
- 2000年
- 陈中林平曹杨张春吴恙邢进峰
- 关键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
- 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2年
-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手术治疗已成为治疗的首选。随着治疗理念的更新及内固定材料的完善,股骨近端骨折的固定方式也逐步从髓外固定改为髓内固定。自AO推出髓内固定物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后,因其内固定切口小,力臂短,抗剪切力强,抗弯,固定效果好逐渐成为股骨转子问骨折特别是不稳定型骨折的主要治疗手段。我们采用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各30例并获随访,现将两者的疗效比较报告如下。
- 施铁军曹杨汪志明倪东亮赵巍林平姜丹生杨骐宁
-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材料股骨近端骨折髓外固定
- 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静脉回流的解剖与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49
- 2007年
- 目的探讨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远端蒂部结扎小隐静脉改善静脉回流的解剖学基础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17具成人尸体34条小腿标本小隐静脉解剖研究,对11例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于外踝尖上2.5cm、外踝后缘1.5cm处结扎小隐静脉(组2),与早期40例未在远端蒂部结扎小隐静脉(组1),就皮瓣瘀血肿胀及成活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小隐静脉于外踝尖上(2.5±0.4)cm、外踝后缘(1.4±0.2)cm汇合成小隐静脉干;于外踝尖上(3.5±0.5)cm发出一浅深静脉交通支。临床40例未在远端蒂部结扎小隐静脉(组1),15例(37.5%)出现明显的静脉瘀血和肿胀,5例(12.5%)有张力性水疱发生;而11例结扎小隐静脉(组2),2例(18.2%)出现一定程度瘀血和肿胀,无水疱出现。结论外踝尖上2.5cm、外踝后缘1.5cm结扎小隐静脉,能有效改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肿胀及成活质量。
- 倪东亮曹杨陈中
- 关键词:外科皮瓣小隐静脉静脉回流
- 小腿远端蒂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对比研究
- 2007年
- 足踝部外伤、感染、肿瘤等引起皮肤软组织缺损,常导致肌腱、骨关节的裸露,须行皮瓣进行修复。本院自1996年10月至2005年12月,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该类皮肤软组织缺损伤共56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 倪东亮杨宁曹杨汪志明
- 关键词: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皮肤软组织缺损远端小腿腓肠神经营养
- 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被引量:1
- 2012年
- 踝关节骨折是一种常见的损伤。根据Lauge—Haasen分型,旋后外旋型损伤最为常见,约占手术患者的60%以上,其中以Ⅳ度损伤最为严重,属关节内骨折。精确的复位、有效的固定及术后功能锻炼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关键…。我们于2003年4月至2010年4月共手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35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 施铁军曹杨汪志明倪东亮赵巍林平姜丹生杨骐宁
-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旋后外旋型术后功能锻炼关节内骨折疗效满意
- 加压延长外固定器装置治疗胫骨Ⅲ型开放骨折骨缺损
- 2000年
- 陈中吴凤堂曹杨邢进峰倪东亮
- 关键词:胫骨骨折外固定器
- 股前外侧皮瓣血管类型的临床观察与研究被引量:76
- 2001年
- 目的 :总结报道股前外侧皮瓣皮血管起始走行的解剖学特点和规律 ,并作出临床分型。方法 :在 15 6例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手术中 ,对皮血管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干上的起源、是否穿肌、穿肌的长短深浅、皮血管浅出点的高低等解剖学特点进行观察总结。结果 :股前外侧皮瓣皮血管的形式主要有 8种 ,可分五个类型 :Ⅰ股皮穿支型 (5 5 .1% )包括深浅两个亚型 ;Ⅱ肌间隙皮支型 (2 6.9% ) ;Ⅲ混合型 ;Ⅳ无粗大皮支型 ;Ⅴ高位皮血管型 (2 1.5 % )。结论 :(1)尽管股前外侧皮瓣皮血管的形式和类型有多种 ,但作为皮血管的主干—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在绝大多数个体中 ,不仅恒定存在 ,而且肯定有一优势皮支发出。 (2 )皮瓣移植术遇到无粗大皮支型时 ,不必放弃手术 ,改用高位皮血管 ,仍可使皮瓣移植获取成功。
- 张春吴恙陈中曹杨
- 关键词:股前外侧皮瓣皮血管解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