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宇森
- 作品数:7 被引量:27H指数:4
-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腰椎骨折伴创伤性硬脊膜破裂的术前影像学特点
-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腰椎骨折伴创伤性硬脊膜破裂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总结此类患者术前影像学特点,以利于术前预测评估,做好充足的术前准备。方法:选取我科自2008年1月~2014年12月确诊腰椎骨折伴创伤性硬脊膜破裂患者共...
- 朱旻宇滕红林黄克伦王宇陈毕戴宇森
- 文献传递
- 颈椎过伸伤患者MRI表现与神经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 目的: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fractureand dislocation,SCIWFAD)通常表现为外伤导致四肢不同程度的麻木无力,伴或不伴排...
- 戴宇森
- 关键词: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神经功能椎管矢状径
- 文献传递
- P27kip1及相关分子Jab1在大鼠损伤脊髓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 2014年
-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过程中P27kip1及相关分子Jab1在脊髓中的表达及细胞定位情况,探讨其在脊髓损伤后胶质细胞增生及胶质瘢痕生成中的作用。方法:取5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按脊髓损伤时间分为6h、12h、1d、3d、5d、7d、14d组,实验组按照Allen′s法制作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对照组则仅打开椎板,不损伤脊髓。首先利用Western Blot观察P27kip1及相关分子Jab1在脊髓损伤后的表达水平变化,然后利用免疫组化观察脊髓损伤后3d时的P27kip1及5d时Jab1的阳性细胞表达变化,最后利用免疫荧光双标观察脊髓损伤后5d时Jab1的细胞定位变化。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27kip1在脊髓损伤后6h、12h、1d、3d、5d、7d、14d组的相对灰度值分别是1.00±0.10、0.82±0.05、0.27±0.03、0.34±0.03、0.25±0.02、0.28±0.03、0.57±0.05,其中1d、3d、5d、7d、14d组与对照组(0.98±0.08)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而Jab1的6h、12h、1d、3d、5d、7d、14d组的相对灰度值分别是0.58±0.08、0.53±0.04、0.89±0.11、1.06±0.24、1.22±0.26、0.85±0.16、0.25±0.03,其中6h、12h、1d、3d、5d、7d组与对照组(0.19±0.04)相比明显升高(P<0.05),P27kip1于脊髓损伤后表达下降,Jab1在脊髓损伤后表达上升。3d时实验组P27kip1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为130.8±29.8个,与对照组(406.8±56.6个)相比减少(P<0.05);5d时实验组Jab1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为383.5±68.8个,与对照组(123.5±42.6个)相比增多(P<0.05),从形态学上进一步证明了这种变化。在免疫荧光双标实验中,5d时实验组Jab1与GFAP双阳性细胞数量为383.3±39.1个,较对照组(114.3±35.6个)明显增多(P<0.05)。结论:在大鼠脊髓损伤中,Jab1与P27kip1存在相互作用,Jab1参与脊髓损伤后P27kip1的降解,这可能与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过度增殖及胶质瘢痕的生成相关。
- 黄克伦滕红林黄卡特戴宇森陈毕黄智慧陈必成
- 关键词:P27KIP1JAB1胶质瘢痕
- 单侧枢椎椎板螺钉在椎动脉变异的上颈椎不稳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后路寰椎侧块螺钉联合单侧枢椎椎板螺钉+对侧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自体双皮质骨加压植骨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伴椎动脉变异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行后路寰椎侧块螺钉联合单侧枢椎椎板螺钉+对侧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自体双皮质骨加压植骨融合术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6—77岁,平均47.5岁。术前患者枕颈部活动受限伴或不伴疼痛,VAS评分0-7分,平均3.50±2.71;椎动脉造影或颈椎CTA示单侧椎动脉明显狭窄。观察术中有无神经及血管损伤;术后7d内行X线和CT检查,了解内固定位置;术后随访观察有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失败并发症、复位丢失,以及植骨融合率等。结果:12例单侧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术中未发生神经和椎动脉损伤。患者颈部VAS评分0.92±0.90,较术前明显减轻(P=0.01)。术后x线示12例患者颈椎序列恢复良好,CT示1例枢椎椎板腹侧皮质侵犯,余位置均良好。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3年;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和复位丢失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12例均骨性融合。结论:后路寰椎侧块螺钉联合单侧枢椎椎板螺钉+对侧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自体双皮质骨加压植骨融合术,既避免了传统螺钉固定椎动脉损伤的同时,又克服了部分病例双侧枢椎椎板螺钉时植骨床的不足,在保证良好力学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取得良好的骨性融合率。单侧枢椎椎板螺钉可以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补充固定措施应用于椎动脉变异的上颈椎不稳患者中。
- 陈毕滕红林戴宇森王靖朱旻宇李驰
- 关键词:内固定上颈椎不稳椎动脉变异
- 近视儿童配戴单光镜后的周边屈光研究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研究近视儿童配戴单光镜后对周边视网膜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入选10~15岁近视儿童48例,睫状肌麻痹下使用Grand Seiko WAM5500型红外验光仪测量右眼视网膜中心凹0°以及鼻颞侧10°,20°,30°的屈光值,分别在裸眼和配戴单光眼镜时测量。结果:近视儿童的平均屈光度为-3.99±1.22D,相对周边屈光度在水平视野上为远视性离焦。随着注视角度的增大,相对远视性离焦量增大。戴镜后的相对周边远视性离焦量较裸眼时增大(P<0.01)。戴镜前后的J180及J45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近视儿童配戴单光镜后周边视网膜远视性离焦量增大。根据周边视网膜的聚焦状态改进镜片的设计可能会成为近视矫正的新思路。
- 戴宇森林丹丹吕平陈浩姜珺
- 关键词:近视儿童
- 颈椎过伸伤患者MRI椎前高信号、椎管矢状径与神经功能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 :探讨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椎过伸伤患者MRI椎前高信号、椎管矢状径与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无骨折脱位型颈椎过伸伤患者病例资料100例,根据MRI T2序列有无椎前高信号分为椎前高信号组和无椎前高信号组,其中椎前高信号组39例,男31例,女8例,年龄21~83岁,平均(58.10±14.78)岁;无椎前高信号组61例,男49例,女12例,年龄32~77岁,平均(55.05±10.36)岁。通过MRI正中矢状面测量下颈椎各椎间盘层面椎管矢状径,并记录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及椎管狭窄节段数;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及运动评分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ASIA运动评分椎前高信号组为52.56±31.97,无椎前高信号组为67.70±22.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椎前高信号组患者的髓内高信号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椎前高信号组(P=0.006);两组患者ASIA运动评分与损伤节段椎间盘层面椎管矢状径存在正相关(P=0.003),且椎管狭窄节段越多,ASIA分级越差。结论:成人无骨折脱位颈椎过伸伤MRI椎前高信号、椎管矢状径均与伤后神经功能相关,而存在多节段椎管狭窄的患者更易遭受严重的颈髓损伤。
- 戴宇森陈毕滕红林黄克伦王靖朱旻宇李驰
- 关键词:颈髓损伤椎管矢状径
- 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的配戴人群及依从性调查分析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GPCL)的配戴人群分布以及患者的依从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调查研究方式,调查2008-02/12至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视光学专科验配RGP镜片的患者,通过电话问卷回访了解初次配戴RGP镜片患者的一般情况、配戴的目的、配戴依从性等。结果:有效受访者454例,男女配戴比例为1∶2.66;被调查者按年龄段分为10~12周岁45例(9.9%)、13~18周岁243例(53.5%)、大于18周岁166例(36.6%),其中13~18周岁所占比例最高;选择配戴RGP镜片的原因依次为近视进展迅速(57.5%)、高度近视或远视(51.5%)、方便(41.2%)(多项选择题);配戴期间平均复查时间少于3mo 68例(15.0%)、3~6mo 98例(21.6%)、7~9mo 26例(5.7%),大于9mo 50例(11.0%),未复查212例(46.7%);各年龄段的坚持配戴率,10~12周岁38.1%,13~18周岁39.7%,大于18周岁32.1%;停止配戴RGP镜片原因主要有:眼部常有不适感(69.9%),配戴麻烦(27.3%),镜片丢失(13.8%)(多项选择题)。结论:13~18周岁是配戴RGP镜片的主要年龄阶段,控制近视的进展是主要的配戴目的,配戴不适、配戴过程繁琐是造成患者自行停止配戴的主要原因,各年龄段配戴者的依从性无明显差别,配后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女性患者的配戴比例高于男性,依从性也明显高于男性。调查也显示学历对验配率和依从性没有显著的影响。
- 姜丹叶腾戴宇森胡磾姜珺
- 关键词: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