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莲
- 作品数:137 被引量:356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多中心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一例被引量:2
- 2018年
- 患者,男,65岁。手部皮色丘疹结节伴关节痛3月余,组织病理示:真皮可见大量组织细胞和多核巨细胞,胞体大,胞浆丰富,部分胞浆红染,呈"毛玻璃"样。PAS染色阳性,免疫组化Vimentin(+),CD68(+),CD1a(-),S100(-)。诊断:多中心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经"泼尼松、甲氨蝶呤、雷公藤"联合口服治疗后皮疹和关节症状明显改善。
- 王白鹤惠云苑春雨程伟邵雪宝陈浩姜祎群徐秀莲孙建方
- 关键词:多中心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
-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一家系中不典型白癜风患者1例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鉴定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DSH)一家系中1例不典型的白癜风患者是否发生DSRAD基因突变。方法:采集家系各成员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利用基因组DNA的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检测该例白癜风患者DSRAD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该家系中所有DSH患者均携带CAA→TAA的无义突变,而该例不典型白癜风患者未发现DSRAD基因的突变。结论:基因检测结果排除该例发生不典型DSH的可能,结合该例的临床特点,最终诊断为白癜风。
- 姜祎群孙建方陈柳青吴黎明徐秀莲
- 关键词: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白瘢风DSRAD基因
- 弥漫性色素沉着伴点状色素减退三例:一种新的色素性疾病?被引量:4
- 2007年
- 报告3例特殊表现的色素异常性疾病。患者2男1女,年龄分别是13,15和11岁,自幼全身皮肤弥漫发黑,略呈铅灰色外观,同时在黑变的基础上出现密集点状白斑,随年龄增长逐渐明显。均无家族史。病理显示表皮基底层轻微黑变、灶性空泡化和真皮浅层色素失禁。患者的症状与目前报道的所有色素性疾病不能吻合,故作为一种新的单独的疾病加以报道。
- 姜祎群曾学思韩永智徐秀莲孙建方
- 关键词:色素异常色素沉着色素减退
- 乳房外Paget病一例被引量:1
- 2011年
- 患者男,54岁,阴囊及股部赘生物4个月.皮肤科检查:右侧腹股沟及阴囊见多个红色或皮色的结节和肿块,直径为0.5 cm×0.5 cm~8 cm×8 cm,呈疣状或圆顶状,部分表面糜烂,有少许脓性分泌物,伴恶臭.该患者在以往的皮损基础上出现新生物,伴有恶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史考虑为鳞状细胞癌,给予进一步检查,经皮损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的检查诊断为原发性乳房外Paget病.实验室检查HPV为阴性.
- 齐淑贞徐秀莲曾学思胡云峰王千秋沙仲
-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
- 对称性肢端角化病合并血管炎一例被引量:2
- 2009年
- 患者男,20岁。因肢端角化性斑片,双小腿红斑结节反复5年,于2008年7月31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双足背出现褐色角化性斑片,有明显季节性,夏季较重,冬季自然缓解或消退,浸水后变白,无明显自觉症状,皮损进行性加重,逐渐累及趾背、踝部、双手背、指背、腕部屈侧、肘膝关节伸侧。5年来双小腿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红斑、结节、伴疼痛,曾在外院查抗核抗体(-),抗ENA抗体(-),用糖皮质激素、雷公藤治疗有效。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双小腿再次出现水肿性红斑、结节,伴疼痛,当地医院给予泼尼松20mg/d,
- 袁柳凤李光齐淑贞徐秀莲陶小华李建红刘春王千秋
- 关键词:肢端角化病血管炎对称性红斑结节抗ENA抗体雷公藤治疗
- CCL18在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Ki67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配体18(CCL18)在恶性黑素瘤(恶黑)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8例恶黑石蜡标本中CCL18、VEGF及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的表达,同时检测20例色素痣石蜡标本中CCL18的表达水平。对CCL18的表达与恶黑临床病理及VEGF、Ki67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用免疫荧光方法验证CCL18在恶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CCL18在恶黑组阳性率为84.48%(49/58),而在色素痣组均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6,P〈0.01)。CCL18在恶黑的表达与肿瘤Clark分级、Breslow厚度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609、0.644,均P〈0.01);在有无溃疡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CL18的表达在不同性别、年龄、肢端/非肢端恶黑患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恶黑中CCL18阳性表达水平与VEGF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s=0.727,P〈0.05),与Ki67表达水平无相关(P〉0.05)。免疫荧光显示,恶黑组织中肿瘤细胞胞质表达CCL18。结论 CCL18在恶黑组织中高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有一定关系。
- 宋昊王白鹤邵雪宝程伟熊竞舒王小坡王建曾学思徐秀莲孙建方
- 关键词:病理过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KI-67抗原
- 瘰疬性苔藓一例被引量:2
- 2014年
- 患者女,56岁,因四肢伸侧多发性肤色丘疹3年余于2013年6月来我院就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小腿、前臂伸侧出现数个针头大小的肤色丘疹,表面粗糙,大小均匀一致,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未予特殊处理。近6个月来,皮损逐渐增多,偶有瘙痒。否认咳嗽、咯血史,否认低热及体重减轻,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 宋昊王洪生徐秀莲
- 关键词:自觉症状体重减轻多发性丘疹肤色
- 原发于皮肤的老年人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被引量:1
- 2016年
- 患者男,88岁。双下肢多发结节、溃疡6个月。皮肤科检查:双下肢多个暗紫色结节,触之较硬,中央溃疡、结痂。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及皮下组织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细胞核大、深染,异形性明显,可见核分裂象,部分区域可见小灶状坏死。大淋巴样细胞表达CD20、CD79a、Bcl?2,EB病毒编码RNA原位杂交阳性。诊断: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放弃系统化疗,确诊6个月后死亡。
- 熊竞舒陈浩徐秀莲孙建方
- 关键词:爱泼斯坦巴尔病毒感染
- 以皮损为首发表现的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六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以皮损为首发表现的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的临床、组织病理表现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2012-2015年诊断的6例以皮损为首发表现的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特点。结果6例患者中男4例、女2例;儿童和青年4例,成人2例。中位发病年龄13.5岁,平均病程8.5个月。皮损表现为单发(1例)或多发(5例)结节或浸润性斑块,组织病理学表现为真皮及皮下脂肪内形态单一、中等大小、胞质较少、染色质细腻的淋巴样细胞增生,可见小核仁,无亲表皮现象,1例可见星空现象。2例免疫学表型符合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2例符合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2例呈现T、B双系表型。该病治疗困难,1例患儿在化疗后获缓解,2例患者在接受化疗后皮损部分改善。结论皮损表现和组织学无法区别B和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只有通过免疫表型进行鉴别,早期骨髓及影像学检查尤为重要。
- 甘璐陈浩熊竞舒樊祥山徐秀莲邵雪宝程伟曾学思孙建方
- 关键词:前体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皮肤表现白血病浸润病理过程
-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50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5
- 2015年
-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1998—2014年诊治的50例 DFSP 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和预后。结果50例患者发病年龄(29.5±15.9)岁,平均病程9.6年。皮损位于躯干部33例,占66.0%;其次为四肢和头颈部。典型皮损表现为,萎缩性斑片/斑块13例,占26.0%;在此基础上多发性大小不一结节30例,占60.0%;正常皮肤上单发或多发结节7例,占14.0%。组织病理学特征由单一编席样或车辐状排列的梭形细胞组成,呈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表达 CD34和波形蛋白。20例患者皮损切除后原位复发,复发率43.5%,未见远处转移和死亡患者。结论 DFSP 皮损形态变化多样,容易误诊,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可确诊。DFSP 切除后局部复发率高,可多次复发,但罕见淋巴结和远处转移。
- 温斯健胡彬杨励宋昊熊竞舒张韡徐秀莲姜祎群陈浩曾学思孙建方
- 关键词:皮肤纤维肉瘤纤维肉瘤组织细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