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磊

作品数:7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镇痛
  • 2篇导水管
  • 2篇导水管周围灰...
  • 2篇受体
  • 2篇中脑
  • 2篇中脑导水管
  • 2篇中脑导水管周...
  • 2篇周围灰质
  • 2篇氯胺酮
  • 2篇麻醉
  • 2篇吗啡
  • 2篇吗啡耐受
  • 2篇脑导水管
  • 2篇灰质
  • 2篇芬太尼
  • 2篇Μ受体
  • 2篇大鼠中脑
  • 2篇大鼠中脑导水...
  • 1篇血氧
  • 1篇血氧水平

机构

  • 7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作者

  • 7篇孙莉
  • 7篇徐磊
  • 5篇王海燕
  • 5篇邹亮
  • 5篇原皓
  • 2篇刘若杉
  • 2篇李玄英
  • 2篇叶铁虎
  • 2篇刘晓艳
  • 1篇王猛
  • 1篇虞雪融
  • 1篇耿志宇

传媒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北京医学
  • 1篇中国药物依赖...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医刊

年份

  • 4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芬太尼对慢性吗啡耐受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μ受体与β-arrestin2表达的影响
2009年
目的观察芬太尼对慢性吗啡耐受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μ受体与β—arrestin2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30±20)g,随机分为5组(n=8):NS组(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ml/kg2次,间隔30min;M组(慢性吗啡耐受组):皮下注射吗啡10mg/kg,30min后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ml/kg;MF1、MF2、MF3组:吗啡用药同M组,注射吗啡30min后分别皮下注射芬太尼3、6、12μg/kg。各实验组每日给药2次,连续9d,给药后进行痛阈测定。断头处死大鼠,取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组织(PAG),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μ受体、p-arrestin2的mRNA表达,免疫印迹(Westernblot)方法测定斗受体、β—arrestin2的蛋白表达。结果注射吗啡后,M组大鼠痛阈值明显高于NS组(P〈0.01),连续给药9天后,痛阈值降至给药前水平。与M组比较,MF2组与MF3组大鼠痛阈值下降趋缓,第7、9天,MF2组与MF3组痛阈值均高于M组(P〈0.05或0.01),MF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S组比较,M组μ受体mRNA及其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与M组比较,MF2组和MF3组μ受体mRNA及其蛋白表达上调(P〈0.05或0.01),MF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β-arrestin2mRNA及其蛋白表达明显低于NS组(P〈0.01);MF2组和MF3组β—arrestin2mRNA及其蛋白表达高于M组(P〈0.05或0.01),而MF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芬太尼6、12μg/kg通过上调慢性吗啡耐受大鼠PAG部位μ受体与IS-arrestin2表达,可增强吗啡镇痛作用,部分延缓慢性吗啡耐受产生。
刘若杉孙莉刘晓艳李玄英徐磊
关键词:吗啡耐受芬太尼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Μ受体
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对机械性刺激作用脑区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观察100ng/ml氯胺酮对机械性刺激作用脑区的影响。方法以13名健康男性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靶控输注氯胺酮0、100ng/ml,测定受试者在300g弗莱探针(vFFs)机械性刺激的视觉模拟法评分,预试验后1周行功能核磁共振(fMRI)研究。扫描序列为:结构像+功能扫描(20son+20soff)×6次的vFFs机械性刺激300gvFFs;靶控输注氯胺酮100ng/ml;重复vFFs机械性刺激300gvFFs。采用SPM2、Metlab7.01软件进行fMRI图像分析。结果与清醒比较,100ng/ml氯胺酮在疼痛刺激时抑制的脑区有小脑后叶以及胼胝体,激活双侧扣带回、对侧额中回、顶下小叶、枕叶、以及同侧小脑后叶。结论 100ng/ml氯胺酮作用于疼痛相关脑区,对相关脑区既有激活又有抑制作用,以激活为主。
邹亮王海燕原皓徐磊孙莉叶铁虎
关键词:氯胺酮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血氧水平依赖性镇痛
罗哌卡因用于气管表面麻醉预防气管插管反应的效果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 比较罗哌卡因与利多卡因预防气管插管反应的有效性.方法 ASAⅠ~Ⅱ级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气管插管前组Ⅰ、组Ⅱ分别使用2%利多卡因及1%罗哌卡因进行气管内表面麻醉,监测麻醉诱导前1分钟、诱导时、诱导后1分钟、气管插管即刻、气管插管后1 分钟、2分钟、3分钟、4 分钟、5分钟血压、心率.结果 与诱导前比较,两组患者插管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明显下降,但与插管时比较无明显变化.组Ⅰ心率在插管后4分钟、5分钟时较诱导前下降,插管后2分钟、3分钟时较插管时有所上升,组Ⅱ心率在插管后4分钟、5分钟时较插管时下降,组间各时间点血压、心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1%罗哌卡因用于气管内表面麻醉与2%利多卡因均可有效预防气管插管反应.
邹亮原皓徐磊孙莉王海燕
关键词:罗哌卡因利多卡因气管表面麻醉插管反应
妇科腹腔镜手术CO_2气腹时理想潮气量的探讨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 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CO2气腹时的理想潮气量值.方法 选择静吸复合全麻妇科腹腔镜患者30例,年龄20~50岁,体质指数(BMI)<30 kg/m2,ASA Ⅰ ~Ⅱ级.气腹前常规麻醉行机械通气,呼吸频率为12次/min,吸呼比(I∶E)为1∶2,改变潮气量将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调至30~40 mmHg.气腹后逐渐调整潮气量将PetCO2调至35~45 mmHg,记录各潮气量下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气道峰压(Paw)、血压(BP)、PetCO2.结果 理想体重潮气量与PetCO2具有线性关系(F=35.830,P=0.000).回归方程为:理想体重潮气量(ml/kg) =13.661-0.125×PetCO2.结论 妇科CO2气腹腹腔镜手术,固定呼吸频率为12次/min,I∶E比1∶2,单独改变潮气量可以维持有效通气,PetCO2在40 mmHg的理想体重潮气量为8.66 ml/kg,95%可信区间为8.42~8.89 ml/kg.
邹亮王海燕虞雪融原皓徐磊孙莉
关键词:腹腔镜气腹潮气量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镇痛剂量氯胺酮遗忘作用的加工分离程序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应用加工分离程序(PDP)观察镇痛剂量氯胺酮的遗忘作用。方法选择13名男性健康志愿者,每位志愿者分别在清醒及靶控输注氯胺酮时给予听词刺激,2h后进行包含及排除测试。利用加工分离程序和词干补笔法估计外显及内隐记忆值。结果给药后外显得分为0.10(0.06,0.26),内隐记忆得分为0.12(0.08,0.25),清醒及给药后外显及内隐记忆都明显大于0(P<0.05),给药后与清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PDP成绩,靶控输注氯胺酮200ng/ml时,不会对记忆造成影响。
邹亮王海燕叶铁虎原皓徐磊孙莉
关键词:记忆氯胺酮加工分离程序
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对于依托咪酯诱导肌阵挛的预防作用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不同质量浓度雷米芬太尼预防依托咪酯诱导肌阵挛的效果。方法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120例,根据麻醉诱导时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的不同质量浓度随机均分为4组,采用血浆靶控输注方式(Minto模型),分别设定目标质量浓度为1、2、3、4μg/L,达到效应室平衡后5 min,给予依托咪酯0.3 mg/kg静脉诱导,观察肌阵挛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结果 1、2、3、4μg/L组肌阵挛的发生率分别为70.9%、33.3%、26.7%、0。随着雷米芬太尼质量浓度的升高,重度肌阵挛逐渐减少;与1μg/L组比较,2、3μg/L组的效果最明显(P<0.05);当雷米芬太尼的质量浓度为4μg/L时,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及呼吸停止。结论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可降低因依托咪酯全身麻醉诱导所发生的肌阵挛,雷米芬太尼的质量浓度为2~3μg/L效果最好。
邹亮原皓王海燕耿志宇徐磊孙莉
关键词:依托咪酯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肌阵挛
吗啡镇痛耐受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μ受体和δ受体协同表达下调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测定吗啡镇痛耐受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中μ受体和δ受体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以进一步探索吗啡耐受的发生机制。方法:健康成年♂Wistar大鼠32只,随机平均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n=16)和吗啡组(MS组,n=16)。采用盲法进行给药和疼痛行为测定。每天早、晚两次皮下注射(sc)药物并于上午注射前、后30 min测定大鼠的热甩尾潜伏期(TFL)作为痛阈指标。NS组和MS组分别sc生理盐水1 ml·kg-1和吗啡10 mg·kg-1,连续注射7 d,d8早晨各组分别取8只处死,剩余大鼠(分别记为NSN组和MSN组)d8早、晚两次sc纳洛酮0.4 mg·kg-1,并在d9处死。以TFL恢复至基础水平作为出现吗啡耐受的标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和实时定量PCR法分别检测PAG中μ和δ受体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结果:观察期两组大鼠的体重增加量在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大鼠每天注射前测定的TFL差异无显著性。MS组在d1 sc吗啡后TFL明显升高(P<0.05);在d2应用吗啡后,TFL升高达到最高值,且明显高于d1用药后水平(P<0.05),随后该组应用吗啡后的TFL逐渐降低,直至d7用药后TFL降至基础水平(P>0.05)。应用纳洛酮后,MSN亚组的TFL与NS组、NSN亚组以及基础值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连续应用吗啡7 d后,MS组PAG中μ和δ受体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均较NS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PAG中μ受体和δ受体共同参与了吗啡耐受机制,而且吗啡耐受大鼠PAG中μ受体和δ受体发生了协同表达下调。
李玄英孙莉刘晓艳刘若杉徐磊王猛
关键词:吗啡耐受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Μ受体Δ受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