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进

作品数:138 被引量:1,718H指数:2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历史地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8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6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8篇天文地球
  • 8篇石油与天然气...
  • 4篇历史地理
  • 2篇经济管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4篇盆地
  • 19篇造山带
  • 18篇地质
  • 18篇山带
  • 18篇青藏高原
  • 13篇青藏
  • 13篇北缘
  • 12篇断层
  • 12篇古生代
  • 11篇新生代
  • 11篇锆石
  • 10篇阿拉善地块
  • 8篇地震
  • 8篇断裂带
  • 7篇裂带
  • 6篇东北缘
  • 6篇逆冲
  • 6篇褶皱
  • 6篇古亚洲洋
  • 5篇地壳

机构

  • 79篇中国地质科学...
  • 57篇中国地震局
  • 23篇北京大学
  • 12篇中国石油天然...
  • 10篇核工业北京地...
  • 9篇南京大学
  • 9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地震应急...
  • 6篇中国地质调查...
  • 5篇河北工程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新...
  • 5篇中国地质调查...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广州海洋地质...
  • 3篇吉林大学
  • 3篇兰州大学
  • 3篇东华理工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国石油

作者

  • 138篇张进
  • 37篇马宗晋
  • 37篇曲军峰
  • 27篇李锦轶
  • 23篇赵衡
  • 22篇张北航
  • 18篇刘建峰
  • 12篇徐杰
  • 11篇张义平
  • 10篇陈国光
  • 10篇郑荣国
  • 9篇王励嘉
  • 8篇王宗秀
  • 8篇任文军
  • 8篇周本刚
  • 8篇冯乾文
  • 7篇计凤桔
  • 7篇解国爱
  • 7篇李涛
  • 6篇赵俊猛

传媒

  • 18篇地质学报
  • 12篇地质通报
  • 7篇地质论评
  • 7篇岩石学报
  • 7篇地学前缘
  • 6篇中国地质
  • 6篇大地构造与成...
  • 6篇地球科学
  • 5篇地震地质
  • 4篇第五届构造地...
  • 3篇吉林大学学报...
  • 3篇石油学报
  • 3篇新疆石油地质
  • 3篇中国科学(D...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地质力学学报
  • 2篇新疆地质
  • 2篇第七届构造地...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10篇2022
  • 9篇2021
  • 3篇2020
  • 11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 12篇2012
  • 3篇2011
  • 6篇2010
  • 6篇2009
  • 9篇2008
  • 5篇2007
  • 9篇2006
  • 7篇2005
  • 11篇2004
1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古亚洲洋构造域与北亚造山区:定义、结构与演变
古亚洲洋构造域是1989年启动的IGCP283项目立项申请报告中正式使用的一个词汇,源于古亚洲构造域,但在范围上又不同于古亚洲构造域。中亚及天山前身的洋盆是新元古代中期大陆裂解形成的,在石炭纪晚期关闭,将其称之为古亚洲洋...
李锦轶高立明朱志新冯乾文张拴宏许文良郭瑞清张进刘建峰曲军峰杨天南宋彪王励嘉孙桂华李亚萍
关键词:古亚洲洋结构特征历史演变
营口-潍坊断裂带的新构造和新构造活动被引量:3
2008年
营潍断裂带是郯庐断裂带通过渤海的部分。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一条规模巨大的NNE—NE向构造带,具有长期发育的历史,新近纪以来的新构造活动相当强烈,尤其是位于渤海的营潍断裂带。但因以前渤海石油地质勘探和研究注重古近纪的地层和构造,而有关新近纪以来的地质资料甚少,致使它成为郯庐断裂带新构造和新构造活动研究程序最低的部分。近年来由于渤海浅层油气成藏认识的突破,
徐杰吕悦军周本刚张进计凤桔陈国光
关键词:新构造活动郯庐断裂带石油地质勘探地质资料油气成藏
印支运动在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启动时间的讨论:来自生长地层的证据被引量:7
2019年
造山带的形成、演化与周缘盆地受统一构造事件影响,“盆”与“山”在构造和沉积方面相互耦合,沉积盆地存在造山事件的响应,如生长地层、包卷层理等。生长地层为同构造或同变形阶段沉积,其沉积时代可以有效约束构造事件时代。中央造山带近东西向展布,北侧为鄂尔多斯地块,南侧为扬子地块。中央造山带的形成主要源于原—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原特提斯洋在早古生代闭合,古特提斯洋在中生代闭合,后者改造前者并响应全球印支运动。印支运动的启动,一方面促使现今中国大陆雏形的形成,另一方面响应Pangea超大陆的最终汇聚,具有重要的大地构造意义。古特提斯洋闭合,华南地块和华北地块汇聚拼贴,并在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沉积地层中保留了很好的记录。笔者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上三叠统识别出一套生长地层,通过最年轻碎屑锆石与区内相同地层凝灰岩锆石对比,限定印支运动启动时间为233 Ma左右;在四川盆地北缘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识别出一套生长地层,通过对比分析,推测印支运动启动时间为216 Ma左右。
张义平陈宣华张进邵兆刚丁伟翠郭小刚王德润顾文沛王叶徐盛林秦翔
关键词:生长地层锆石U-PB年代学盆山耦合印支运动中央造山带
中亚造山带中部大型韧性走滑双重构造的形成、机制与涵义
2023年
大型走滑双重构造是造山带中重要构造,它可以发育于造山带演化的不同阶段,同时也是陆内变形的重要方式。大型走滑双重构造的形成具有特殊的边界条件,在不同类型造山带演化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也不一样,然而目前还缺少足够的认识。中亚造山带是全球显生宙规模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大规模的走滑作用在该造山带的演化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目前在该造山带中段的阿拉善地区识别出了一个大型的近东西向的走滑双重构造,该双重构造由7~8条不同方向的次级韧性剪切带组成,东西长约500 km,南北宽约350 km,面积约200000 km^(2)。形成一个巨大的S-C like构造,发育时间为古生代末期—早中生代,区域运动学性质为韧性右行走滑,单条剪切带的走滑位移10~60 km,累积走滑距离250~500 km。它是中亚造山带南缘晚古生代末期—早中生代巨型韧性剪切系统的一部分,也是古亚洲洋关闭后中亚造山带整体变形的一部分。该走滑双重构造分别连接了西侧天山以及东侧兴蒙造山带不同类型的走滑变形,它的形成与较热的岩石圈以及不均一的造山带组成有关,而走滑双重构造的作用也是造成造山带内部结构均一化的过程。结合造山带的类型,一般走滑双重构造多发生在增生型造山带,而碰撞型造山带一般由于较冷的岩石圈而相对缺乏此类构造。阿拉善大型走滑双重构造是中亚造山带中少有报道的大型构造,它是造山带不均一的物质组成、强烈的岩浆作用以及华北克拉通的阻挡而造成的应变集中所导致,它不仅是连接中亚造山带东西的枢纽,而且也是构建中亚造山带结构的重要约束。
张进曲军峰赵衡张北航赵硕张义平惠洁
关键词:中亚造山带陆内变形
川湘北西向地质大剖面构造综合研究
2010年
“川湘北西向地质大剖面”从西向东穿越了龙门山、四川盆地、川东隔档一隔槽变形带、雪峰山4个构造单元。通过系统的构造解析,结合重、磁联合解释与年代学数据,建立了中上扬子及邻区条块状深部构造格局,建立了雪峰山构造演化序列与变形表现,离定出川东地区4个主滑脱层,并建立了多层次滑脱的变形组合和变形模式,根据多层次滑脱变形特点,提出了川东“隔档一隔槽”变形带有利海相油气保存的构造圈闭类型。
王宗秀马宗晋李涛张进解国爱陈必河汤良杰秦继英
关键词:构造圈闭
阿拉善地块东缘新生代中新世挤压变形及动力学背景被引量:4
2020年
在阿拉善地块东缘发现新生代中新世挤压构造,形成近SN或NE-SW走向的逆冲断层及卷入新生代地层的褶皱.其形成背景关系到阿拉善地块新生代的变形特征以及与青藏高原扩展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探讨阿拉善地块东缘的挤压构造是否受青藏高原扩展控制,为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扩展过程的研究提供资料,通过详细地质填图、区域地质调查与对比方法,确定了这些挤压构造的几何样式以及运动学特征,结合断层滑动矢量,恢复出变形时的古应力场.室内外的分析表明,形成这些挤压构造的最大主应力方位为NW-SE或近EW向,结合盆地地震反射资料、卷入构造的地层,推测变形的时代是中新世中晚期.这期变形的动力可能是阿拉善地块受到青藏高原北缘的挤压向东运动所致.同时在阿拉善地块向东运动的过程中,其内部发育的早期东西向构造带发生右行走滑,和阿拉善东缘的挤压构造一同调节地块的变形.晚中新世之后,高原东北缘最大主应力方位发生顺时针旋转,阿拉善东缘挤压构造被后期构造叠加.
赵衡张进曲军峰张北航牛鹏飞惠洁云龙李岩峰王艳楠张义平
关键词:中新世陆内变形青藏高原
从GPS水平矢量场对中国及全球地壳运动的新认识被引量:22
2003年
利用中国GPS矢量场和IERS公布的全球矢量场,对中国及全球地壳水平运动的状态进行了从全球到局部不同空间尺度的构造运动的描述和理解,其要点如下:①GPS矢量场定量地显示了中蒙构造区是全球大陆内变动最强的地区;②中蒙构造区(或中蒙次板块)内部可分出三级各具特色的构造区块、条块和地块;③中蒙西部区块呈大" ",3条边缘带都是地壳厚度陡变带,是结构性地震带,控制了全球大陆内2/3以上的8级地震;④中蒙东部构造区块是挤压型和伸展型大陆边缘最典型地区,GPS矢量场展现了现今向东的伸展蠕散运动;⑤中国西部2001年在昆仑山发生的8.1级地震与西部从GPS矢量场算得的视应变场中高应变带相关;⑥全球GPS矢量场揭示N/S半球之间存在明显的运动不协调带,该带(B带)直接表现为13条左列的走滑兼挤压断裂带,该带控制的强震活动与环太平洋俯冲带(A带)控制的地震自1897年以来交替活动已有七幕。讨论提出:①全球4个构造系(环太平洋构造系、洋脊构造系、北半球大陆高原构造系和环赤道构造系)是否与地球的N/S半球、0~180°半球的双重非对称有关?②全球GPS矢量场所描述的板块运动可否作为约束推算地幔三维运动的表层条件?
马宗晋张培震任金卫冯锐张进
关键词:地壳运动全球定位系统
弧形构造研究进展被引量:25
2007年
从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研究方法的角度出发,综述了弧形构造的主要研究进展,探讨了其动力学机制和控制因素,介绍了中国境内典型的弧形山系的构造特征,结果表明:①依据弧形构造内部主要构造在平面上的展布特征及其与前缘的关系,可分为平行型、汇聚型、发散型、削截型和杂乱型等;②基于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的分类方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研究中值得重视;③古地磁、应力—应变分析、构造模拟和沉积环境研究是其主要研究方法;④弧形构造形成的主控因素包括:盆地原型、前陆基底砥柱、大陆边界、走滑断裂、区域滑脱层、刚性块体楔入和多期构造叠加等;⑤中国境内比较典型的弧形构造有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南天山弧、宿迁弧和雪峰山弧等,但对具体弧形构造的运动学及动力学研究较弱。目前,弧形构造三维变形几何学、运动学研究及成因机制还比较薄弱,仍是现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李岩峰曲国胜张进
关键词:古地磁沉积环境
应用裂变径迹不同模式约束岩体冷却史的初步探讨-以滇西独龙江岩体为例被引量:10
2008年
在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来约束岩体冷却史的应用中,由于地质条件和磷灰石退火性质的限制,表观年龄往往不能直接代表特定地质事件的时间.利用封闭径迹的长度直方图模式和高程-年龄模式可定性地反映出岩体冷却史是否遭受过干扰.平均径迹长度-年龄(或香蕉图)模式、径迹年龄谱模式以及反演模拟在某种程度上可用来限定地质过程中冷却启动的时间.然而,对于多阶段的冷却史,模式和模拟分析的不确定性仍较显著,对早期时限的定量揭示仍是研究和应用中的一个难点.只有结合多种方法、模式和模拟的运用并考虑地质背景才能较清晰地约束岩体的冷却历史.
雷永良龚道好王先美钟大赉王雪松张进
关键词:裂变径迹冷却史
蛇绿岩研究的最新进展被引量:45
2012年
关于蛇绿岩的形成、定义和分类争论了近200年。早期蛇绿岩被认为是有成因联系的几种岩石的组合,发育在优地槽的核部。在板块构造中它被看作形成于洋脊的古洋壳残片。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现导致蛇绿岩多样性的因素很多,一个新的定义和分类方案被提出。新定义强调了蛇绿岩形成的构造环境,认为在威尔逊旋回的各个阶段都会形成性质不同的蛇绿岩,并根据生成环境将蛇绿岩分为两大类,即与俯冲作用无关和与俯冲作用相关的蛇绿岩,两大类型还可以划分出不同的亚类。这些类型的蛇绿岩有其特有的地球化学、岩石学指标和内部结构。最近的研究还发现蛇绿岩产生的主要时段与全球超大陆的形成、裂解,以及巨型地幔柱活动的时间吻合。根据新分类方案,一部分前寒武纪绿岩应属于蛇绿岩,表明在太古宙时期地球已进入板块构造体制。新的定义和分类为蛇绿岩研究指出了新的方向。
张进邓晋福肖庆辉陆松年潘桂棠张智勇冯艳芳
关键词:蛇绿岩太古宙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