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铭
- 作品数:46 被引量:105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及显微切除
- <正>鞍结节脑膜瘤起源于鞍结节,约占全部脑膜瘤的5%~10%,临床上较为常见。因其位置深,范围小,且与周围许多重要结构毗邻,肿瘤从其附着点向四周生长,推挤、包绕这些重要解剖结构,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难度,手术的疗效与手术入路...
- 张治平蒋宇钢陈宏张明铭
- 文献传递
- 第四脑室肿瘤的诊断及综合治疗
- <正>第四脑室肿瘤因其解剖关系复杂,病变性质多样,成为神经外科领域治疗的难点。我科自2003年至2008年对57例第四脑室肿瘤患者进行了综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 蒋宇钢张明铭
- 文献传递
- 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脊髓髓内病变的显微外科治疗
- 张明铭李奇李敏洪黄威尹畅蒋宇钢
- 术中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监测评估颅内动脉瘤术后运动功能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探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颅内动脉瘤患者运动功能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i69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术中行MEP监测,比较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的改变和MEP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69例患者中9例表现出MEP的异常,其中6例术中采取相应措施后,1~40min内MEP逐渐恢复正常,术后未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手术结束时3例MEP未能恢复到基线水平,与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具有一致性。结论:MEP的改变可较早地获得脑缺血的证据,预测患者术后肢体功能障碍,指导载瘤动脉的临时阻断时间。经颅电刺激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NMEP)在巨大及复杂动脉瘤术中是一种安全、有效地监测面神经通路完整性的手段。
- 史琤莉周倩张明铭蒋宇钢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术中监测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 神经内镜443例手术治疗的经验体会
- 蒋宇钢张明铭李奇张凌云
- 颅内动脉瘤的微侵袭治疗技巧与策略
-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及神经内镜辅助治疗技巧与方法,总结颅内动脉瘤微侵袭治疗的相关经验以及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来显微外科治疗的298例Ⅰ~Ⅳ级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10例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不同部位动脉...
- 蒋宇钢张明铭李奇陈宏
- 文献传递
- 颅内动静脉畸形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策略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分析86例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患者临床特征,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的策略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86例行颅内动静脉畸形显微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3D—CTA、DSA,充分评估动静脉畸形的位置、大小、供血动脉及回流静脉情况,联合Spet—zler.Martin分级、首发症状等制定详细的显微手术方案。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评价手术前后神经功能保留和损害的程度;通过微血管多普勒超声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联合术中荧光造影评定血管畸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以及周围邻近功能血管的血液流速及位置。手术采用术前巨大AVM栓塞、术中供血动脉控制性夹闭等技术联合显微外科技术治疗。结果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颅内动静脉畸形86例,其中Spetzler—Martin分级Ⅰ~Ⅲ级37例,Ⅲ级23例,Ⅳ级17例,V级9例,术后恢复良好70例,出现轻残9例,重残5例,死亡2例。DSA复查血管畸形均全部切除。远期随访仍在进行中。结论术前制定详细的方案,显微手术联合应用多种技术方式能有效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减少手术风险。
- 蒋宇铜张明铭李奇周倩
- 关键词:颅内动静脉畸形多普勒超声神经电生理监测显微神经外科
- 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及生物学特征被引量:13
- 2016年
-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的病理性扩张、膨大。因具有异常脆弱的瘤壁而容易破裂。动脉瘤破裂的直接后果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脑内出血。大部分发现的颅内动脉瘤是囊状或梭形,囊状动脉瘤是最常见的类型,同时也是导致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现就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及其破裂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张明铭蒋宇钢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 LVIS支架在颅内微小动脉瘤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16年
- 摘要 目的:探讨LVIS支架辅助治疗17例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接受LVIS支架辅助血管内治疗的17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充分评估动脉瘤的位置、大小、载瘤动脉及附近重要穿支情况,术中应用3D路图指导微导管到位;通过支架“推拉”技术释放支架(“压缩”方式),以增加动脉瘤颈处支架的金属覆盖率进行血管内治疗,并评估安全性和短期疗效。结果:LVIS支架辅助治疗微小动脉瘤17例,其中床突旁7例,后交通段4例,前交通段3例,颈动脉分叉部2例,后循环小脑上动脉瘤1例。17例患者均成功释放支架,共置入LVIS支架17枚,栓塞动脉瘤18个。Raymond I级栓塞13例(76.5%),Raymond II级栓塞4例(23.5%)。随访1个月至1年,疗效良好者(mRS评分0~2分) 16例,疗效不良者(mRS评分3~6分)1例,良好率为94.1%。围手术期未发生出血性及缺血性并发症。结论:通过“推拉”技术释放LVIS支架治疗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能显著提高微小动脉瘤的完全栓塞率。
- 张明铭欧阳奕安黄昊蒋宇钢喻孟强
- 关键词: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
- 内源信号光学成像观测依达拉奉对脑损伤后SD大鼠损伤区微循环改变的影响
- 2009年
- 目的采用内源信号光学成像(OISI)在体监测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颅脑外伤后SD大鼠损伤区微循环的改变。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完全随机法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外伤组)和实验组(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治疗组),每组各20只。应用钢针刺人脑体感区制造大鼠脑损伤模型。实验组大鼠脑损伤后腹腔注射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3mg/kg);对照组只造模不使用药物;正常组大鼠不予以处理。观察(546±10)nm(绿光)及(605±10)nm(橙光)波长光束照射下皮层反射内源光信号变化的特征。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40只大鼠全部造模成功。在OISI实验中,正常组20只均采集到有效数据,而对照组12只(绿光和橙光光束照射下各为6只)及实验组8只(绿光3只,橙光5只)采集到有效数据。正常组大鼠的反射光强灰度的变化曲线较平缓。对照组出现了大量的波峰。实验组曲线分为4个阶段:P1阶段出现1个波峰,增量约为基线水平的(5.7±3.5)%,时间宽度约为2.5min;P2阶段反射光强随时间的延长逐步升高,持续约1h;P3阶段反射光强随时间逐渐下降,持续约为40min;P4阶段出现的5个波峰的增量分别为基线水平的(7.1±3.2)%、(8.3±1.8)%、(10.7±1.5)%、(9.9±1.6)%和(7.4±2.0)%,时间宽度分别为1.5、2.5、4.4、4.2min和4min。3组反射光强灰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050,P〈0.05)。刺激正常大鼠的后肢,其体感区功能响应持续时间为7-8s;而损伤后大鼠体感区刺激响应持续时间延长为11-15s;实验组使用依达拉奉后,体感区功能响应同正常大鼠的过程基本相同,但持续时间有所减少,为5~5.5s。结论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损伤区脑组织的供血调控起较强的保护效果,可显著改善损伤后脑体感区的血液循环,可在
- 周倩王玉成兰纯娜张明铭蒋宇钢胡德文
- 关键词:脑损伤自由基清除剂微循环光学成像依达拉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