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文荟

作品数:18 被引量:172H指数:9
供职机构: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攻关计划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稻瘟
  • 7篇稻瘟病
  • 7篇稻瘟病菌
  • 7篇瘟病
  • 7篇病菌
  • 6篇玉米
  • 6篇玉米粗缩病
  • 6篇粗缩病
  • 4篇水稻
  • 3篇毒病
  • 3篇灰飞虱
  • 3篇飞虱
  • 3篇病毒
  • 3篇病毒病
  • 2篇杂交
  • 2篇水稻黑条矮缩...
  • 2篇水稻黑条矮缩...
  • 2篇黑条矮缩病
  • 2篇黑条矮缩病毒
  • 2篇矮缩病

机构

  • 16篇江苏省农业科...
  • 4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江南大学
  • 1篇射阳县植保站

作者

  • 17篇张文荟
  • 16篇范永坚
  • 14篇程兆榜
  • 14篇周益军
  • 7篇吴淑华
  • 5篇王朝辉
  • 2篇侯庆树
  • 2篇陈毓苓
  • 2篇郑小波
  • 2篇王法明
  • 2篇陆凡
  • 1篇诸葛斌
  • 1篇熊如意
  • 1篇刘永锋
  • 1篇诸葛健
  • 1篇饶志明
  • 1篇沈微
  • 1篇薛宝娣
  • 1篇陈长军
  • 1篇方慧英

传媒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中国植物保护...
  • 1篇食品与发酵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作物学报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中国病毒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菌物系统
  • 1篇江苏省植物病...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 4篇2001
  • 2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嗜热真菌植酸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巴斯德毕赤酵母中高效表达
2009年
根据已报道的植酸酶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用PCR方法从嗜热真菌(Thermomyces sp.)中扩增获得不含信号肽和内含子的植酸酶基因(phyT),对该1.4kb的片段进行克隆与序列测定。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与已报道的嗜热疏绵霉(Thermomyces lanuginosus)的植酸酶基因相似性最高,DNA和氨基酸水平相似性分别达到95%和99%。将phyT基因插入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9K中,构建重组质粒pPIC9K-phyT并电转化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 GS115)。植酸酶基因成功在毕赤酵母中表达并对重组酶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诱导表达酶活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活性提高了67.8%,最适温度65℃,75℃处理20min后仍有70%以上酶活活性。最适pH为6.0。SDS-PAGE分析显示其分子量约55ku以上。
张文荟诸葛斌沈微饶志明方慧英诸葛健
关键词:嗜热真菌植酸酶重组毕赤酵母热稳定性
99年江苏玉米粗缩病发生防治情况分析
玉米粗缩病自90年代中期在我省局部地区发生以来,97、98两年扩展蔓延迅速,在盐城、连云港、淮阴等主病区连年严重危害(其中以盐城地区最为严重),发病面积从96年的30万亩激增至98年的100余万亩,成为制约我省玉米稳产高...
周益军程兆榜吴淑华范永坚侯庆树张文荟
文献传递
玉米粗缩病灰飞虱传毒模型的建立被引量:3
2004年
本文用麦夸特法(Marquardt)拟合了多种假定模型的参数,获得了玉米粗缩病灰飞虱接虫传毒模型:其中P、T、N分别表示接虫传毒后玉米成株期的发病率,接毒时间(h)和接虫数量(头/株)。F回归**=17.0235,R=0.8726。模型表明在玉米上灰飞虱传播RBSDV的有效性较高,短时间内以有效虫量接毒即可获得较高的发病率,随着时间的延长或接虫量的增加,病株率增长的幅度越来越小;模型揭示,对玉米粗缩病采用治虫控病措施时,在短时间内迅速杀灭毒灰飞虱个体,才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并对建模过程进行了验证。P=C11+C2exp(-(C3T+C4N))=85.7231+10.391exp(-(1.3582T+0.1889N))
陈长军程兆榜熊如意张文荟周益军范永坚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灰飞虱病毒病
江苏省稻瘟病菌有性态的研究被引量:19
2001年
用标准菌株对1997~1999年在江苏省吴江市,宜兴市、通州市、高邮市和赣榆县采集的325个猪瘟病菌单孢分离菌株的可育性和交配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江苏省稻瘟病菌菌株的育性较低,可交配率为22.77%,可育率仅为7.08%。不同年份、不同地区采集的猪瘟病菌茵株的性亲和力和交配型有较大的差异,三年的交配率分别为26.61%、8.26%和33.64%;温州地区和赣榆地区菌株的交配率相对较高,分别为26.15%和25.42%,宜兴地区菌株的交配率较低,只有15.38%。江苏省稻瘟病菌菌株的交配型在不同年份亦出现很大差别,1997年29个可交配菌株中有21个菌株表现为MAT1-2 交配型,而1999年36个可交配茵株均为MAT1-1交配型。用江苏省稻瘟病菌的可育菌株进行互交,25个组合中只有6个组合能产生子囊壳和子囊,但均不产生子囊孢子,提示江苏省稻瘟病菌在田间产生健康有性后代的几率不大。对杂交后代的遗传学分析表明,菌株的交配型是受单基因控制的。
陆凡郑小波范永坚张文荟王法明
关键词:稻瘟病菌有性态可育性交配型
江苏五大稻区稻瘟病菌的群体遗传结构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用Pot2-rep-PCR方法测定了江苏省五大稻区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的DNA指纹图谱,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江苏各稻区稻瘟病菌的遗传系谱及群体结构,揭示了病菌遗传系谱与品种之间的关系和在不同稻区的分布,研究了病菌系谱年度间的变化动态,为指导抗病品种应用和抗病育种提供依据。
周益军程兆榜范永坚陈毓苓张文荟
关键词:稻瘟病菌
江苏射阳玉米粗缩病流行规律、危害及其成因被引量:25
1998年
试验证实灰飞虱是玉米粗缩病的主要传播介体,玉米上以第一代灰飞虱带毒传病危害为主。小麦轻病株或隐症株可能是第一代灰飞虱的饲毒源。玉米苗期是否与第一代灰飞虱迁飞高峰期(小麦收割前后)相遇是病害发生轻重的决定性因子。病害一般为夏玉米重于春、秋玉米,套种田重于平种田,大麦茬重于小麦茬。适时防治介体并结合其他措施可有效控制该病的危害。
程兆榜周益军范永坚吴淑华侯庆树张文荟陈恩甫韦春彬尤永群顾明龙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灰飞虱
用不同类型的水稻鉴别品种鉴定江苏稻瘟病菌的致病性被引量:15
2003年
根据 DNA指纹图谱和系谱 ,从 1999年采集的 96个江苏稻瘟菌株中选择 44个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它们被鉴定为 7个生理小种。用日本清泽系列单基因鉴别品种和 L TH近等基因系 (NIL s)鉴别品种分析 ,分别产生 2 7和 10个致病类型 ,CO39NIL s对江苏菌株几乎没有鉴别作用。分析结果可见供试菌株之间致病性差异极大。研究表明 ,发展包含较多抗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鉴别品种能准确地反映病原菌致病性以及合理评价和利用相关抗性基因。
周益军程兆榜范永坚王金生陈毓苓张文荟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菌遗传系谱
应用RT-PCR、斑点杂交法和SDS-PAGE检测水稻黑条矮缩病毒被引量:26
2001年
用RT PCR技术、PCR标记的探针点杂交和SDS PAGE检测了生产上严重危害玉米和水稻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由RT PCR扩增的RBSDV第 7片段第 92 1~ 14 11碱基作探针 ,用PCR法DIG标记后点杂交 ,可以从 10 0ng玉米病叶中检测到RBSDV ,灵敏度是RT PCR的 1/10 ;10 %SDS PAGE只能检测到从 1g玉米病叶中提取的病毒dsRNA ,但对江苏玉米田间分离的不同的RBSDV样品电泳发现 ,该病毒基因组dsRNA有差异 。
王朝辉周益军范永坚薛宝娣吴淑华程兆榜张文荟
关键词: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T-PCR斑点杂交SDS-PAGE
从单头灰飞虱中检测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简单快速的方法被引量:16
2002年
报道了 2种从介体灰飞虱中检测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其中直接捕获 RT-PCR经简单的样品处理后可以从单头虫粗提液的 1 0 - 3中检测到病毒 ,并具有快速、简单优点 ;单头灰飞虱样品汁液点膜或虫体直接积压在膜上杂交检测具有简单、经济和快速的特点 ,可以检测田间批量样品 ,用于病害流行研究和测报。研究中 60 % -70 %杂交检测阳性的介体生物学接种结果为阴性 。
王朝辉周益军范永坚程兆榜张文荟
关键词: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T-PCR杂交
江苏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10的cDNA克隆序列分析被引量:21
2002年
从来自江苏连云港并在本实验室保存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接种的病株玉米中提取dsRNA ,采用改进的单引物扩增技术获得了病毒基因组片段S10的cDNA克隆并测定了其全序列。结果表明S10全长 180 1bp ,含有一个ORF ,组织结构与日本报道的RBSDV基本一致 ,核苷酸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MRDV的相似性分别为 87.5 %和92 .6 % ,与RBSDV的相似性分别为 93.3%和 96 .4%。
王朝辉周益军范永坚程兆榜张文荟
关键词:CDNA克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