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忻
- 作品数:73 被引量:201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社会发展攻关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艺术经济管理更多>>
- 晶状体皮质诱导虹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实验性豚鼠晶状体摘出术后前房内的晶状体皮质是否可诱导出虹膜新生血管(iris neovascularization,INV)。方法 36只豚鼠随机分成3组:A组:右眼行晶状体摘出术;B组:右眼行晶状体摘出术,再将吸除的部分皮质回注入前房约30μL;C组:单纯将左眼吸除的晶状体皮质注入右眼前房约10μL。分别于术后第2天、第4天、第7天、第11天、第13天、第17天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并于术后第4天、第7天、第11天、第17天处死豚鼠,每组各取材3只眼球。观察不同实验组INV的发生过程,并做形态学检查。结果 A组:整个实验过程未见INV及充血现象。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虹膜表层色素细胞丰富,未见INV,基质层含有一些厚壁血管,未见扩张,后色素层由密集的色素细胞构成。B组:所有动物的虹膜均出现INV;术后第4天:虹膜表面出现散在细线状新生血管,不明显;术后第7天:INV达到高峰,可见呈扩张、迂曲并充血的INV,扩张的血管周围伴有细小不规则分布的红线状血管;术后第11天:INV逐渐消退,组织病理学检查虹膜前表面见均质、红染的蛋白样物质,基质层内血管扩张,尤其近表层的血管扩张明显,可见INV从其侧壁长出,向前表面伸展。C组:术后第4天于瞳孔缘可见少量INV生成,逐渐向周边发展。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虹膜前表面散在的薄壁INV及少量蛋白样物质,虹膜基质层内的血管未见明显扩张。各组虹膜表面及组织内未见明显炎性细胞。结论前房内的晶状体皮质能诱发INV。
- 刘琳李永平李燕周孝来张波张文忻
- 关键词:虹膜新生血管晶状体皮质白内障摘出术
- 18.肥大细胞与特发性眼眶炎性假瘤纤维化的初步探讨
- 探讨肥大细胞在特发性眼眶炎性假瘤(Idiopathic Orbital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IOIP)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53例特发性眼眶炎性假瘤组织标本(其中1...
- 颜建华鲁桂兰吴中耀李永平林建贤张文忻
-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瘤细胞眼前房移植模型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建立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瘤细胞cy15在眼前房生长及浸润的模型,探讨cy15细胞在前房生长的规律及GFP标记活细胞的优势。方法将带有GFP的逆转录病毒MP71-GFP-PRE转入cy15瘤细胞,获得稳定表达GFP的cy15GFP细胞系。20只BALB/C小鼠(20只眼)每只眼前房注入2μl细胞密度为2×106个/ml的cy15GFP瘤细胞悬液,术后分别在裂隙灯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瘤细胞在前房的生长情况,连续观察30d,分别在瘤细胞植入前房后第15d、20d、30d时处死小鼠做眼球HE病理切片。结果成功地建立了稳定表达GFP的cy15GFP细胞系。接种的20只BALB/c鼠眼前房均可见肿瘤细胞生长,借助于荧光显微镜能动态地观察到肿瘤细胞在活体小鼠眼前房的生长浸润过程。结论建立的GFP标记的肿瘤细胞眼前房接种模型为研究眼内肿瘤细胞生长与浸润的规律以及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 聂莉李永平李亮平张文忻林健贤张波
- 关键词: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绿色荧光蛋白前房
- -70℃反复冻融对人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OCM-1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 目的:研究-70℃反复冻融对人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系 OCM—1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OCM—1细胞经冻融处理后,使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的杀伤情况,采用克隆(集落)形成实验观察细胞生长能力,用HE染色观察细胞的形态学改...
- 刘斌李永平张波张文忻李彦峰彭展
- 文献传递
- 原发于眼睑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原发于眼睑皮肤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回顾中山眼科中心1963年7月到2008年3月收治的12例眼睑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眼睑皮肤黑色素瘤发病多发生于上睑,发病年龄平均在56.42岁,发病无性别、眼别差异。组织病理学以水平扩散型多见(7例,58.3%),其次为结节型(4例,33.3%),恶性雀斑(1例,8.3%)。按细胞形态分型以上皮样细胞型多见,其次为混合细胞型和梭形细胞型。Breslow厚度平均1.73mm。临床分期以I期多见。免疫组化HMB45,S-100染色均呈阳性表达。有随访资料的3例患者中2例于术后1年内死亡。结论眼睑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肿瘤厚度和有丝分裂指数可作为预后相关指标。免疫组化HMB45、S-100染色有助于诊断。
- 王丽丽李永平张文忻刘辉张平林健贤
- 关键词:黑色素瘤眼睑皮肤
- 翼状胬肉纤维组织起源于间充质干细胞的证据被引量:11
- 2007年
-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组织病理学特征,探讨多能干细胞在翼状胬肉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218例手术切除翼状胬肉标本,进行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及CD34、波形纤维蛋白(VIM)、平滑肌肌动蛋白(SMA),S-100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结果】纤维组织增生及新生血管形成为翼状胬肉的主要病理改变。增生的纤维组织不同区域变化不一,主要呈现两类变化:一为排列致密,类似巩膜纤维组织;另外就是疏松区:仅见一些梭形、多角形、星状具有一些突起的纤维母细胞样的细胞,疏松排列,之间无明显的胶原纤维存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显示一些增生活跃的纤维母细胞明显表达CD34,成熟的纤维组织内的纤维细胞CD34则为阴性。此外,218例中56例显示了平滑肌的存在,44例有脂肪组织。【结论】翼状胬肉组织中的纤维组织源自于间充质干细胞,并可向平滑肌及脂肪组织分化。
- 李永平朱哲张文忻刘琳梁丹
- 关键词:翼状胬肉病理学间充质干细胞纤维组织细胞起源
- 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法培养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英文)被引量:9
- 2007年
- 背景: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方法,以获取大量高纯度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应用组织工程技术重建眼部组织治疗眼部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应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法进行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观察其生长特性及大量繁殖的可能性。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重复测量实验。单位: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病理科实验室。材料:选用6周龄SD大鼠4只,雌雄不限,清洁级2级,体质量约250g/只,由中山大学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码SCSK(粤2004/0011)。DMEM/F12培养基(美国GIBCo公司)、胎牛血清(杭州四季青生物工程公司)、胰蛋白酶、依地酸二钠、淋巴细胞分离液。纤维连接蛋白、CD44、CD34、CD31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二步法试剂盒(北京中杉生物技术公司)。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1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病理科实验室完成。①取SD大鼠,断颈处死后于750g/L酒精浸泡10min。无菌条件下,分离并暴露骨髓腔,用注射器吸入应用液直接插入股骨腔,用含肝素的培养液将骨髓腔里的细胞冲洗出来作为细胞混悬液,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活体细胞生长情况。②将第2代细胞接种于预置在培养板内的无菌盖玻片上,当细胞基本融合时,取出作原位甲醇固定10min,苏木精-伊红染色。原位丙酮固定10min,按二步法作免疫组织化学纤维连接蛋白、CD44、CD34、CD31反应,3,3’-二氨基联苯胺显色,最后将盖玻片反扣在载玻片上,封固、观察。③将细胞按4.25×107L-1的浓度接种于96孔板中,每孔200μL,置培养箱中,分别于接种后1,2,3,4,5,6d各于两排孔中加入20μL/孔四甲基偶氮唑盐,继续培养4h后吸去上清液,每孔加200μL二甲基亚砜,振荡5min后,于570nm波长测吸光度值,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主要观察指标:①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体培养观察结果。②2
- 杨玉霞郑健樑张平林健贤张文忻
- 关键词:骨髓
- 细胞块制备试剂盒在眼内玻璃体液细胞学检查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索用细胞块制备试剂盒对眼内玻璃体液微量细胞制备细胞块的成功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效果及技术要点。方法:收集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临床病理科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由临床送检的25例玻璃体液(含玻璃体切割液),应用细胞块制备试剂盒制备细胞块后,常规固定、脱水、包埋、切片,随后进行HE染色,观察染色效果。结果:25例玻璃体细胞蜡块制作成功率达到100%,制片后HE染色效果好,背景干净,细胞形态清晰,核质对比分明。结论:应用细胞块制备试剂盒能将眼内玻璃体液微量细胞制成蜡块,极大提高了标本的利用率,为后续的病理研究提供丰富的材料。
- 陈淑霞林健贤高欢欢唐丽娟张文忻李永平张平
- 关键词:玻璃体液苏木素-伊红染色
- CY15-GFP瘤细胞诱导大鼠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 李燕李永平栗占荣郑健樑张文忻王丽丽刘辉
- 眼眶良性横纹肌瘤一例被引量:2
- 2005年
- 聂莉钟秀风林健贤张文忻张波杨华胜冯官光李永平
- 关键词:病例报告CT检查病理学检查眼球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