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慧萍

作品数:6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烧伤
  • 2篇烫伤
  • 2篇烫伤大鼠
  • 2篇补液
  • 1篇蛋白
  • 1篇电针
  • 1篇电针足三里
  • 1篇电针足三里穴
  • 1篇循环血
  • 1篇循环血容量
  • 1篇再灌注
  • 1篇致炎
  • 1篇中毒
  • 1篇乳酸性
  • 1篇乳酸性酸中毒
  • 1篇上皮
  • 1篇烧冲复合伤
  • 1篇鼠肺
  • 1篇鼠血浆
  • 1篇缺血

机构

  • 6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武警总医院
  • 1篇黑龙江中医药...
  • 1篇解放军第30...

作者

  • 6篇张慧萍
  • 5篇胡森
  • 3篇白晓东
  • 3篇吕艺
  • 3篇盛志勇
  • 2篇李娟
  • 1篇刘维维
  • 1篇王菁
  • 1篇姚甲瑞
  • 1篇罗红敏
  • 1篇赵增凯
  • 1篇赵莹
  • 1篇喻文
  • 1篇孟祥熙
  • 1篇董宁
  • 1篇解葵
  • 1篇陆江阳
  • 1篇曹卫红
  • 1篇王树明
  • 1篇高明娟

传媒

  • 3篇感染、炎症、...
  • 1篇武警医学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中华损伤与修...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电针足三里穴抑制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浆黏附分子水平增加的实验研究
2012年
目的:观察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浆乙酰胆碱(ACh)含量变化及其与内皮细胞活化相关黏附分子和致炎因子含量变化的关系,初步探讨电针刺激足三里穴的抗炎机制。方法:4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肠缺血/再灌注+电针足三里穴组(IRE组)和肠缺血/再灌注+电针非经非穴组(IRSE)。采用肠系膜上动脉夹闭45 min后松夹恢复血流的方法复制肠缺血/再灌注模型;IRE组和IRSE组在肠系膜上动脉夹闭15 min后分别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和非经非穴,持续30 min。ELISA方法检测各组再灌注后1 h和3 h血浆ACh、E-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TNF-α含量。结果:肠缺血/再灌注1 h和3 h血浆TNF-α含量、E-选择素、ICAM-1及VEGF含量增加,而肠缺血/再灌注3 h血浆ACh含量降低(与肠缺血/再灌注1 h比较,P<0.05);与IR组相比,IRE组血浆TNF-α、VEGF、E-选择素和ICAM-1含量呈不同程度的减少,血浆ACh含量回升。IRSE组在再灌注3 h时,血浆ICAM-1含量也比IR组再灌注3 h减少,但不能使血浆ACh含量回升。结论:肠缺血/再灌注时内皮细胞活化及致炎活性增强与机体胆碱能活性降低有关;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可增加胆碱能活性,抑制致炎因子和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和释放。
吕艺解葵姚甲瑞张慧萍胡森
关键词:电针足三里穴肠缺血再灌注
50% TBSA Ⅲ度烧伤犬静脉补液时丙酮酸钠林格液对循环血容量和血乳酸水平的影响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研究烧伤犬静脉补液时丙酮酸钠林格液对循环血容量和血乳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雄性Beagle犬,预先施行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置管,24 h后用凝固汽油燃烧法制成犬50%总体表面积(TBSA)Ⅲ度烧伤模型。将犬随机分为3组:不补液组(NR组,n=8)、乳酸钠林格液静脉补液组(VL组,n=10)和丙酮酸钠林格液静脉补液组(VP组,n=10)。两静脉补液组于伤后30 min依据Parkland公式经颈静脉分别输注丙酮酸钠林格液或乳酸钠林格液。动物在清醒状态下测定平均动脉压、循环血浆容量、动脉血气和血乳酸水平。结果伤后2 h,NR组、VL组和VP组动物平均动脉压分别为(45.3±7.8)、(91.3±10.2)和(98.7±9.5)mm Hg,较伤前值(141.7±6.0)、(142.3±6.1)和(142.8±5.5)mm Hg明显降低(P均<0.05);循环血浆容量、动脉p H值和Pa O2变化趋势与平均动脉压相似,但血乳酸浓度较伤前明显降低(P<0.05)。伤后4 h起NR组各项指标均持续恶化,直至死亡;而静脉补液组各指标逐渐恢复。两静脉补液组比较,VP组优于VL组,在烧伤补液后6 h差别尤为明显(P均<0.05)。结论 50%TBSAⅢ度烧伤犬静脉补液时,丙酮酸钠林格液改善循环血容量和乳酸性酸中毒的效果优于常用的乳酸林格液。
高明娟李娟王晓娜胡森盛志勇张慧萍白晓东
关键词:烧伤静脉补液循环血容量乳酸性酸中毒
丙酮酸盐糖液对烫伤大鼠肠内补液时肠黏膜血流量及Na^+-K^+-ATP酶活性和吸收效率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口服胃肠道补液是战时、火灾等恶劣条件下救治烧伤休克的一种简便易行且有效的方法,实践证明HCO3盐糖液有确切疗效。文中通过与之比较,研究丙酮酸盐糖液对35%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大鼠肠内补液时肠黏膜血流量(intestinal mucosa bloodflow,IMBF)、Na+-K+-ATP酶活性和吸收效率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烫伤不补液组、HCO3盐糖液假烫组、丙酮酸(Pyruvat)盐糖液假烫组、HCO3盐糖液烫伤组、丙酮酸盐糖液烫伤组,每组18只,每组又分为伤后1.5 h和4.5 h亚组,分别检测小肠对水和Na+的吸收速率、IMBF和Na+-K+-ATP酶活性。结果与假烫组比较,烫伤补液组大鼠小肠对水和Na+的吸收速率均显著降低(P<0.05);自伤后1 h,丙酮酸盐糖液烫伤组对水和Na+的吸收速率均高于HCO3盐糖液烫伤组(P<0.05)。与假烫组比较,烫伤补液组大鼠的IMBF和Na+-K+-ATP酶含量在伤后1.5、4.5 h均明显降低(P<0.05);丙酮酸盐糖液烫伤组IMBF在伤后1.5、4.5 h[(95.250±5.096)、(112.765±7.215)U]明显高于HCO3盐糖液烫伤组[(80.764±7.852)、(94.671±8.469)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酮酸盐糖液口服胃肠道补液可作为战时、火灾等恶劣条件下救治烧伤休克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刘维维赵莹李娟喻文白晓东张慧萍胡森盛志勇
关键词:口服补液NA+-K+-ATP酶
伏立诺他对烫伤大鼠小肠屏障功能保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伏立诺他(SAHA)对50%TBSAⅢ度烫伤大鼠小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40~260 g,随机分为3组:①假烫组,于37℃水浴中背部浸泡15 s、腹部浸泡8 s,行50%TBSA假烫后,立即腹腔注射0.25 ml生理盐水;②单烫组,100℃水浴烫伤,伤后立即腹腔注射0.25 ml生理盐水;③SAHA组,100℃水浴烫伤后立即腹腔注射0.25 ml SAHA注射液(7.5 mg/kg)。于伤后3 h和6 h采用多普勒血流仪测定小肠黏膜血流量,取腹主动脉血检测血清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ZO-1)的变化。结果:假烫组肠黏膜血流丰富,血清中 DAO活性正常,肠上皮间 ZO-1荧光信号强,呈连续状态。与假烫组比较,单烫组伤后肠黏膜血流量明显降低,伤后3 h时降低58%,伤后6 h时降低75%;DAO活性显著增高,伤后3 h时增高248%,伤后6 h时增高293%;肠上皮间ZO-1信号弱,荧光信号呈现断裂状态。与单烫组比较,SAHA治疗后烫伤大鼠肠黏膜血流量显著增加,伤后3 h时增加44%,伤后6 h时增加45%;DAO活性明显降低,伤后3 h时降低29%,伤后6 h时降低34%;小肠上皮间ZO-1信号明显增强,ZO-1的断裂状态有所缓解。结论:SAHA对严重烫伤大鼠引起的小肠屏障功能损害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童斌白晓东王婧婧赵增凯罗红敏张慧萍吕艺孟祥熙胡森
关键词:烫伤肠屏障
LPS耐受巨噬细胞致炎和抗炎细胞因子表达和分泌的特点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分析巨噬细胞LPS耐受形成过程中致炎和抗炎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0)释放的特点和规律,探讨其在巨噬细胞建立LPS耐受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实验分为两部分:①LPS刺激细胞不同时间(4 h,8 h,20 h)或用PBS培养细胞4 h;②IPS耐受实验(LPS预刺激巨噬细胞20 h后,换液并洗去LPS,再次加入LPS刺激4 h)。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IL-6和IL-10的浓度,RT-PCR法相对定量分析巨噬细胞TNF-α和IL-10 mRNA表达水平。结果: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IL 6和IL-10的浓度随着IPS刺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LPS刺激20 h后建立耐受的巨噬细胞再次受到LPS打击时,其TNF-α释放量低于非耐受细胞,而IL-6和IL-10释放量则大幅增加,与TNF-α释放减少截然相反。TNF-α和IL-10 mRNA表达水平与其蛋白分泌量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结论:巨噬细胞对LPS的耐受建立在致炎因子和抗炎因子共同作用的基础上;LPS预刺激细胞再次受到LPS打击时,抑炎因子表达和分泌大幅增加是介导巨噬细胞对LPS耐受的重要机制。
吕艺陆江阳董宁张慧萍王菁
关键词:巨噬细胞细胞因子内毒素耐受
乌司他丁对中度烧冲复合伤大鼠肺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中度烧冲复合伤大鼠肺组织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2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伤+0.9%氯化钠溶液组(简称SS组,n=20)、假伤+乌司他丁组(简称SU组,n=20)、烧冲复合伤+0.9%氯化钠溶液组(简称BBS组,n=40)和烧冲复合伤+乌司他丁组(简称BBU组,n=40)。BBS组和BBU组均制成25%TBSA深Ⅱ度烧伤+中度冲击伤的中度烧冲复合伤模型,SS组与SU组大鼠麻醉后,除不致伤外其他干预方法同烧冲复合伤模型制作。伤后即刻,大鼠尾静脉分别对应给予注射0.9%氯化钠溶液和乌司他丁4万U/kg。各组大鼠分别于伤后6、24 h以腹主动脉抽血法处死(BBS、BBU组每时刻点各随机选取20只)后取肺组织观察病理学变化并进行肺损伤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肺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含量,Western Blot试验测定肺组织中乙酰化组蛋白H3赖氨酸9(Ac-H3K9)相对表达量,干湿重法测定肺组织含水率。结果伤后6 h,BBS组、BBU组大鼠肺损伤评分分别为(5.82±0.37)、(4.20±0.32)分,肺组织保护性蛋白HSP70含量分别为(205.0±2.3)、(220.0±2.4)pg/m L,Ac-H3K9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8±0.13、1.45±0.12,肺组织含水率分别为(85.30±2.13)%、(82.70±1.57)%;伤后24 h,BBS组、BBU组大鼠肺损伤评分分别为(8.25±0.42)、(6.11±0.31)分,HSP70含量分别为(221.0±2.4)、(226.0±2.7)pg/m L,Ac-H3K9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9±0.17、1.78±0.15,肺组织含水率分别为(82.80±1.57)%、(80.20±0.32)%。伤后6、24 h,BBS组与BBU组肺损伤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32、6.791,P=0.026、0.016),肺组织含水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23、5.894,P=0.034、0.019),伤后6 h,两组HSP70、Ac-H3K9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95、3.165,P=0.031、0.028),伤后24 h,两组HSP70、Ac-H3K9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143、3.154,P值均大于0.05)。伤后6、24 h,同一观测时间点BBS组与BBU组肺损伤评分、
刘锐王树明李宗瑜张慧萍曹卫红胡森盛志勇
关键词:烧伤肺损伤乌司他丁烧冲复合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