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慧瑜

作品数:168 被引量:277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9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1篇艺术
  • 22篇文学
  • 15篇文化科学
  • 9篇经济管理
  • 6篇政治法律
  • 2篇社会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0篇电影
  • 23篇文化
  • 14篇文艺
  • 12篇中国电影
  • 10篇社会
  • 10篇文学
  • 9篇国产电影
  • 8篇大众
  • 8篇青春
  • 8篇故事
  • 7篇大众文化
  • 7篇青年
  • 6篇电影市场
  • 6篇叙事
  • 6篇旋律
  • 6篇艺术
  • 6篇意识形态
  • 6篇影视
  • 6篇主旋律
  • 6篇好莱坞电影

机构

  • 110篇中国艺术研究...
  • 23篇北京大学
  • 3篇中国传媒大学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香港中文大学
  • 2篇人民文学出版...
  • 2篇中国作家协会
  • 1篇北京市园林绿...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政法大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美国加州大学
  • 1篇《文艺理论与...
  • 1篇《艺术评论》...
  • 1篇湖北省作家协...

作者

  • 126篇张慧瑜
  • 4篇李云雷
  • 3篇李玥阳
  • 2篇刘涛
  • 2篇孙佳山
  • 2篇邱林川
  • 2篇王维佳
  • 2篇石一枫
  • 2篇祝东力
  • 1篇冯巍
  • 1篇刘藩
  • 1篇张英进
  • 1篇丁国旗
  • 1篇何吉贤
  • 1篇毛尖
  • 1篇王能宪
  • 1篇王宜文
  • 1篇靳锐
  • 1篇陈旭光
  • 1篇刘继明

传媒

  • 10篇文艺理论与批...
  • 8篇电影艺术
  • 8篇中国图书评论
  • 7篇艺术广角
  • 7篇社会学家茶座
  • 6篇当代电影
  • 6篇艺术评论
  • 5篇北京电影学院...
  • 5篇文化纵横
  • 4篇中外企业文化
  • 3篇枣庄学院学报
  • 2篇新华月报
  • 2篇文艺争鸣
  • 2篇文艺研究
  • 2篇电影新作
  • 2篇长江文艺评论
  • 2篇文化研究
  • 2篇现代中文学刊
  • 1篇南方文坛
  • 1篇开放时代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9
  • 1篇2018
  • 15篇2017
  • 9篇2016
  • 17篇2015
  • 13篇2014
  • 18篇2013
  • 12篇2012
  • 10篇2011
  • 11篇2010
  • 9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1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年文艺论坛第四十三期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权利与数码乌托邦
<正>时间:2014年12月4日(周四)14:30—18:00地点: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一楼贵宾室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张慧瑜:感谢大家顶着凛冽的大风来参加今年最后一期青年文艺论坛,这期讨论的主题...
张慧瑜邱林川王维佳
文献传递
“老炮儿”之眼与暧昧的主体位置
2016年
管虎导演的《老炮儿》不仅借用了胡同北京与顽主北京的双重文化记忆,而且这一新的北京形象还兼具顽主的主体状态和第六代电影的精神症候。本文结合管虎近些年的电影创作,从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的文化语境,来分析《老炮儿》的文化意义和局限。
张慧瑜
第四单元 “文艺前沿与未来生长点”(下半场)
<正>时间:2013年11月17号上午10:45—12:00地点:西藏大厦三层会议室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张慧瑜(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各位好!因为时间关系,下半场的讨论每个人控制在8分钟,不要超...
张慧瑜
文献传递
八十年代的知识体制与批判主体的重建——评贺桂梅《“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一、“在‘尾声’和‘序幕’之间” 近几年来,“80年代”俨然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热点话题,80年代的亲历者纷纷重返、重访、重读80年代。在这些80年代的回忆、访谈和记述中,充满了怀旧的底色。80年代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段,与50—70年代以及90年代都不一样,仿佛80年代是前一个时代的尾声,同时又是后一个时代的前奏。
张慧瑜
关键词:中国文化研究档案当代文学研究
商业类型改造与中国价值突显
<正>经过十佘年电影产业化改革,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取得了可观的规模效应,不仅吸引其他行业的民营资本涉足影视业,而且好莱坞也"主动"迎合中国观众的口味。凭借着进口配额限制等保护性政策,中国电影在本土市场勉强与好莱坞平分秋色,...
张慧瑜
文献传递
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叙述动力与话语结构
2009年
本论文借鉴结构主义的一些方法,抱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从考察马克思论述政治经济学的话语结构入手,抽离出"自然.历史"、"共时·历时"、"一般·特殊"、"抽象·具体"四组基本的话语组合方式,为了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马克思把阐释归入"历史/历时/特殊/具体",而排斥"自然/共时/一般/抽象",但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放弃对于"一般/抽象"的探求。他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了辩证法,并把它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叙述动力所在,而辩证法恰恰是"共时/一般/抽象"的研究方法,那么,"辩证"的叙述动力能否承载历史唯物主义的诉求,马克思是如何在"辩证法"的运动中纳入"历史"的声音,我将通过对商品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解读来回答这两个问题,从中可以看到马克思突破文本的叙述抵达历史的艰辛,这对于语言学转型以来处理文本与历史的关系,以及在后结构主义解构"宏大叙事"的策略下重新找回历史唯物主义的信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慧瑜
关键词:辩证法
屌丝为何需要逆袭?
2014年
2013年搜狐视频《屑丝男士》第二季同样热映,在一个个如漫画般的情景片段中,席丝男一会儿和“女神”谈恋爱、一会与大明星打篮球,过着宅男属丝们“梦寐以求”的生活,这种“天外飞仙”般的白日梦恰好反衬出属丝无能为力的现实窘迫。
张慧瑜
关键词:白日梦
危机时代的乡愁与拯救之旅被引量:1
2010年
本文以近年来流行的电影《海角七号》、《入殓师》、《信使》为例,探讨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些讲述失意者离开城市,回到故乡、土地以寻找疗救和希望的故事。这些危机时代的文本,通过对家、土地、亲情的回归,一方面延续了19世纪浪漫派以来对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现代性弊端的批评,另一方面则借用爱情、童年创伤、家庭等商业及文艺片的"烂套"再次成功地使遭遇困境的个体或现代主体想象性地度过危机,只是这种拯救自我的药方是一抹浓浓的乡愁。
张慧瑜
关键词:乡愁金融危机城市化失意者浪漫派
工人诗歌的“当代性”与工业经验的表达 评论被引量:1
2017年
2017年初,由财经作家吴晓波策划、70后诗人秦晓宇导演的纪录电影《我的诗篇》正式公映,这部电影拍摄了六位打工诗人,呈现了他们的工作状态和诗歌表达,让这些当下中国从事工业生产的劳动者进入公共文化视野。据调查,目前中国有3.6亿新工人(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的老工人),这个庞大的群体成为支撑中国制造加工业和城市低端服务业(如餐厅服务员、保姆、保安等)的主力军。他们尽管人数众多,却在主流文化中处于匿声、匿名的状态,经常以底层、弱势群体等中性的身份出场。与这部纪录片同时推出的是秦晓宇选编的《我的诗篇:当代工人诗典》的诗集,书中既有顾城、舒婷等朦胧派诗人写的工厂诗歌,也有陈年喜、许立志等打工诗人的诗歌。
张慧瑜
关键词:诗歌国有企业弱势群体
新世纪中国电影的“繁荣”与忧思
2011年
刘藩(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佳山给大家呈现了新世纪以来我们电影产业发展的一个全景和现状。慧瑜紧密地结合个人的成长和观影经验,生动地为我们回忆了过去20多年文化的变迁。李胡阳结合影片案例对大片的权力叙事进行了分析和批判。下面请宏峰来做一个评议。
刘藩唐宏峰林琳刘涛李云雷冯巍鲁太光崔柯祝东力石一枫李玥阳张慧瑜练春海孙佳山何吉贤王磊
关键词:中国电影忧思文化发展战略年文化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