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江
- 作品数:41 被引量:240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地层古孔隙度的还原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层古孔隙度的还原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利用目标地层不同成岩演化阶段孔隙度影响参数分析结果,确定不同成岩演化阶段影响参数对孔隙度影响的回归关系;根据所述回归关系,建立不同成岩演...
- 康德江姜红林铁锋刘帅刘丽娟孙海雷朱政源
- 碎屑岩中油气初次运移输导体系分类及特征被引量:6
- 2009年
- 油气初次输导体系对于油气二次运移有着直接影响,甚至关系到最终油气藏规模。参照、类比烃类二次运移输导体系,从微观角度分析入手,基于不同油气微观输导通道的产生和组合形式,将碎屑岩中油气初次运移输导体系分为3类,即:正常型、次生型和终结型。正常型输导体系由烃源岩颗粒孔隙喉道和干酪根网络组成,以生烃膨胀而增大的毛细管力为主要动力,油气多以混溶相排出,少量为非混溶相;次生型输导体系由大量烃源岩次生微裂缝构成,源岩内部异常高压是非混溶相油气排替的主要动力,是排烃量最大、效率最高的输导体系类型;终结型输导体系由大量颗粒破裂缝和残存的少量微裂缝构成,剩余异常压力是驱动力,但效率很低,输导作用很小,直至消失。随着盆地中烃源岩埋藏史的变化,正常型与次生型输导体系之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转化,但终结型输导体系意味着初次运移通道的永久闭合和输导时期的完全终结。
- 康德江
- 关键词:微裂缝碎屑岩初次运移输导体系
- 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夹层型页岩油形成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被引量:2
- 2024年
- 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是大庆油田重要的页岩产油层,主要发育泥纹型和夹层型2种类型的页岩油,其中泥纹型页岩油已经在Q9油层取得效益勘探,夹层型页岩油近2年也受到了广泛关注,部分探井取得较好效果,展现了一定的资源规模,是大庆油田增储建产的重要接替领域。基于钻井、测井、岩心和实验分析资料,通过对青山口组沉积相、砂体分布、储层宏微观特征和含油性的系统分析,明确了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夹层型页岩油形成的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结果表明:青山口组沉积时期,主要发育北部和西部物源,沉积微相类型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浊积砂和砂质碎屑流,夹层砂岩在全区大面积分布,沿着物源方向逐渐减薄;夹层型页岩油砂岩储层主要发育粒间孔和溶蚀孔,有效孔隙度一般为6%~12%,页岩储层主要发育粒间孔、晶间孔、有机生烃缝等,砂岩和页岩均具有较好的储集能力;青山口组夹层型页岩油源储一体近距离运移立体成藏,砂岩、页岩普遍含油,在成熟烃源岩内为纯油区,大规模连续成藏;按照有效烃源岩范围、砂岩分布范围、储层特征、黏土矿物含量、油水关系等地质条件,综合划分了青山口组夹层型页岩油发育的有利区带,初步估算资源量潜力为25×10^(8) t,展现出良好的勘探前景。主要参数对比结果表明,齐家南和古龙西地区夹层砂岩相对较厚、源岩品质相对较好,是近期增储建产的现实区带。
- 蒙启安蒙启安吴伟张金友王金伟吴伟孙祖宇康德江刘帅王金伟张智聪于丹
- 关键词: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地质条件勘探潜力
- 松辽盆地北部成熟老探区石油持续增储上产潜力与技术对策
- 2024年
- 松辽盆地北部已进入较高程度勘探开发阶段,常规的油气发现与开采难度不断增大。从历次油气资源评价过程出发,介绍了油气勘探理论和油气资源评价技术进步带来的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石油资源潜力变化。以超级盆地思维为引领,结合页岩层系内页岩油成藏理论研究取得的新认识,重新梳理了中浅层含油气系统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并根据第四次油气资源评价结果,对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常规油、致密油的剩余资源潜力与分布规律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松辽盆地北部石油勘探与开发的具体攻关建议。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共发育上部、中部和下部3套复合含油气系统,包括10个简单油气系统,构成了中浅层全油气系统,预测常规油和致密油待发现资源量在30×10^(8) t以上;常规油剩余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复合含油气系统的萨尔图油层和葡萄花油层,古龙凹陷和三肇凹陷的源上葡萄花油层、龙虎泡阶地近源斜坡区的多层位以及西部远源斜坡区的萨尔图油层,具有亿吨级高效增储和快速上产的资源潜力;致密油剩余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复合含油气系统的高台子油层和下部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扶杨油层,大庆长垣中南部和三肇凹陷内的宋芳屯-肇州低隆起的扶余油层以及齐家-古龙凹陷的高台子油层,有望形成2个亿吨级、2个5000万吨级勘探开发新场面。精细勘探,精准开发是成熟老区换发新活力的有效途径,勘探开发理论和技术的进步助推了老油田原油的持续高产和稳产。
- 李国会战剑飞康德江刘强孙海雷韩雪吴伟张金友李操
- 关键词:松辽盆地油气资源复合含油气系统
- 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油气多期成藏模式及勘探有效性被引量:8
- 2012年
- 我国西部叠合盆地油气资源丰富,随着勘探难度逐年增加,如何准确定位有利成藏区带对增加勘探成功率至关重要。通过对比叠合盆地主要大中型油气田发现,叠合盆地大都为多期成藏,且晚期成藏有利于油气规模化保存。在大量总结叠合盆地多个油气成藏过程、特点和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带的构造演化特点,按照叠合盆地构造变动模式划分,将西部叠合盆地油气多期成藏模式划分为5种,分别是油气连续充注型、早期强烈改造型、中期强烈改造型、晚期强烈改造型和多期充注改造交替型。在晚期成藏有利于油气勘探的前提下,分析认为具有油气连续充注型油气成藏的区域和周边地区由于构造变动轻微,破坏幅度最小,因此油气藏类型较多,规模化可能性最大,最具油气勘探有效性,而多期充注改造交替型成藏模式在构造变动频繁剧烈的影响下,使得油气藏破坏量较大,保存下来的可能性很小,因此也最不具备勘探有效性,此类地区应该尽可能规避。
- 康德江姜丽娜张金友
- 关键词:叠合盆地晚期成藏
- 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扶余油层储层致密化与成藏关系
- 康德江
- 松辽盆地双城地区断砂匹配关系与油气优势输导通道被引量:2
- 2019年
- 双城地区是松辽盆地一个小型的独立生烃凹陷,油水关系复杂,通过对其生烃能力、砂体和断裂匹配关系研究,建立了双城地区优势输导通道。结果表明,双城烃源岩具备一定的生烃能力,断裂和砂体是双城地区油气成藏的主控要素,断裂是作为控制油气运聚方向的主要因素,自源内北西向排出后,在南北向断裂的转折处进入北东向展布的河道摆动带。当砂体与断裂小角度相交时,油气可以沿砂体与断裂面进行横向和垂向运聚,形成有效的断-砂运聚输导网络;当大角度相交时,以遮挡作用为主,构成有效的成藏圈闭区带。由断砂匹配的油气成藏模式可知王府凹陷北坡是主要勘探方向。
- 刘帅康德江樊迪赵猛王清
- 关键词:输导通道
- 贝尔断陷布达特群泥岩盖层综合评价被引量:17
- 2006年
- 在全面分析了海拉尔盆地贝尔断陷布达特群泥岩盖层宏观发育特征及地球物理信息所反映的微观封闭特征的基础上,选取排替压力、盖层厚度、单层厚度、泥地比、沉积环境和成岩程度等参数,对贝尔断陷布达特群泥岩盖层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布达特群泥岩盖层发育较差,单层厚度小,横向连续性差,多以叠合累加方式对潜山油藏起封盖作用;盖层不具有压力封闭能力,只具有较弱的烃浓度封闭作用;盖层封闭能力中等以上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贝31—霍9井一线以北和德2—贝D2—贝46井所在的中部区域。该区布达特群泥岩盖层决定了“多源一储”和“新生古储”的成藏模式,不利于形成气藏;其主力油源位于上覆岩层,油藏应呈层状分布。
- 康德江付广吕延防
- 关键词:布达特群泥岩盖层综合评价
- 致密油平台式“工厂化”水平井优化设计——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肇源地区Y63井区扶余油层为例被引量:2
- 2019年
-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肇源地区扶余油层具有资源量大、储集层致密、普遍含油且连续分布的特点。但产能问题一直是制约该区致密油勘探开发的难点。针对肇源地区Y63"甜点"区,应用大量测录井、试油及化验分析资料,明确FⅡ1砂层组"甜点"地质特征,通过地震属性、地质统计学反演,精细刻画"甜点"砂体边界,开展平台式"工厂化"水平井设计。实钻结果表明,已完钻6口水平井钻遇油层934~1 177m,平均为1 070m,与周边直井相比,提高产能5~12倍,证实平台式"工厂化"水平井部署方式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 李国会孙海雷王金伟康德江刘丽娟李兴伟沈加刚
- 关键词:三肇凹陷扶余油层
- 松辽盆地双城区块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格架下沉积相及砂体发育特征被引量:7
- 2018年
- 随着致密砂岩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程度的深入,拗陷型湖盆河流—浅水三角洲储集层已经成为勘探开发重点。以松辽盆地北部双城区块扶余油层为研究对象,运用岩心、测井、录井以及地震资料,系统地开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识别出多级次基准面旋回界面,将双城区块扶余油层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在此基础之上,深入分析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下的河流—浅水三角洲沉积相及储集层砂体发育特征。研究表明:受长期基准面下降—上升的变化控制,垂向上,从MSC1到MSC7沉积充填响应呈现三角洲平原沉积—曲流河沉积—三角洲平原沉积—三角洲前缘沉积的特点,其岩性、沉积构造、旋回期次以及规模也随之具有明显变化;主要储集层砂体类型依次为分流河道、曲流河道、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平面上的砂体呈条带状分布,顺物源方向由西南向东北砂地比逐渐变小,MSC4-MSC5时期砂体最为发育,储集层质量最好;在构造稳定拗陷湖盆背景下,湖平面升降是储集层砂体发育特征的主要控制因素。
- 邓庆杰胡明毅刘新东康德江
- 关键词:松辽盆地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沉积相砂体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