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晓凤
- 作品数:8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降低与防范措施被引量:1
- 2008年
- 姜新民张忠房崔晓凤郭争燕
- 关键词: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EDTA络合试剂假性降低
- D-二聚体在诊断老年人群静脉血栓栓塞症临界值中的探讨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诊断老年人群静脉血栓栓塞症临界值的意义。方法选择健康体检者1 200人,根据年龄分为6组:≤20、21~、31~、41~、51~、≥61岁,每组男性、女性分别100人。VTE患者50例,年龄55~76岁。采用SYSMEX CS-5100血凝分析仪,离子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上述健康人群及老年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空腹血浆D-二聚体水平。根据ROC曲线,确定D-二聚体诊断老年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界值。结果在健康人群,各年龄组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男性分别是:≤20岁为0.2mg/L(0.1,0.357),21~30岁为0.15 mg/L(0.1,0.23),31~40岁为0.16mg/L(0.1,0.3),41~50岁为0.15mg/L(0.1,0.25),51~60岁为0.19mg/L(0.1,0.29),≥61岁为0.26mg/L(0.18,0.38);女性分别是:≤20岁为0.18mg/L(0.1,0.277),21~30岁为0.26mg/L(0.17,0.42),31~40岁为0.22 mg/L(0.1,0.32),41~50岁为0.23 mg/L(0.14,0.29),51~60岁为0.2 mg/L(0.14,0.317),≥61岁:0.27 mg/L(0.2,0.38)。≥61岁时,除女性21~30岁组,男性和女性D-二聚体水平,较21~60岁各组明显升高(P〈0.05);女性21~30岁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20岁组。女性在21~30、31~40、41~50岁组时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男性同年龄组(P〈0.05)。老年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1.77mg/L(0.64,7.53),排除诊断老年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界值为0.545mg/L时,敏感度为80.00%,特异度100.00%,曲线下面积(Area)为0.891,P〈0.01。结论与男性相比,育龄期女性血浆D-二聚体处于较高水平。D-二聚体水平在老年人群中明显升高,对于老年患者,根据年龄进行调整后的D-二聚体临界值,提高了诊断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特异性。
- 张丽马万山石晓红赵霞崔晓凤陈珠峰
- 关键词:D-二聚体静脉血栓栓塞症老年
-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22株耐药性及基因分型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确定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基因型与耐药模式之间的相关性,为合理使用抗生素和院内感染控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采用美国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制定的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作体外耐药监测。分离菌株的基因分型用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为引物的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方法和脉冲凝胶电泳(PFGE)分析技术。结果122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茵有54株(44.3%)分离自ICU病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具有多重耐药性,但是对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耐药率相对较低。该菌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63.9%(78/122),对左氧氟沙星为16.4%(20/122),对米诺环素为1.6%(2/122)。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离株有高度的基因多样性。结论与PFGE方法相比ERIC-PCR方法是一种快速、简便、经济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基因分型方法。临床应加强合理利用抗生素管理,控制耐药菌的产生和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 宫奇林赵青石晓红崔晓凤
- 关键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性基因分型脉冲凝胶电泳
- 探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携带污染的解决方案
- 2024年
- 目的:为解决生化分析仪检测尿微量白蛋白过程中出现的隐蔽携带污染问题,验证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案并评估。方法:收集一份含尿微量白蛋白混合尿液,采用西门子BNII特定蛋白仪连续检测其尿微量白蛋白2次,取其平均值作为靶值,同时采用AlinityC生化分析仪分别使用三种方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按照预设智能清洗参数正常在AlinityC上检测(方法一)、加试剂后选择去污剂A清洗试剂针后检测(方法二)、加样本前选择去污剂A清洗样本针后检测(方法三)],用同一份尿液标本在仪器正常检测的第1、10、50、100个标本后分别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结果:方法一和方法二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结果随着标本量的增多均呈上升趋势,方法三在增加样本针SmartWash智能化清洗、去污剂A(DetergentA)后,尿微量白蛋白的结果未随标本量的变化而发生明显变化。结论:雅培AlinityC生化分析仪在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时,要注意批量血液样本的携带污染,必要时增加相应的清洗程序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于翠芸崔晓凤王延群
- 关键词:尿微量白蛋白携带污染生化分析仪偏倚
- 血小板参数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相关性
- 2010年
- 全血细胞分析是临床应用最为普遍的项目,然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平均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四项血小板参数却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其临床应用价值被忽视,血小板四项参数异常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血小板参数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探讨血小板四项参数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 林延鹏王民玉崔晓凤孙晓军赵莉关慧馨
- 关键词:缺血性心脑血管病血小板参数血小板四项参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全血细胞分析
- 由凝血因子功能异常导致出血的病例分析
- 2024年
- 目的:为口服抗凝药物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和出血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测标本的处置提供参考。方法:分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2024年2月收治的一例因主动脉瓣置换术后长期服用华法林诱发凝血功能障碍、臀部肌肉血肿、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资料,结合临床检验学相关专业知识,对患者凝血结果进行分析并与临床沟通指导临床调整治疗措施。结果:经过对患者入院后的各项检查结果分析发现,患者凝血功能异常,重度贫血,并伴有休克现象;临床沟通后对患者的抗凝方案进行调整,停用华法林改用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抗凝,同时补充维生素K以拮抗华法林抗凝作用,并根据患者的情况予以支持治疗及对症治疗。经治疗后患者出血现象得以恢复,改用华法林继续抗凝,瞩患者务必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防止出血再次发生,准予出院。结论:维生素K对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病的凝血障碍有纠正作用,对需要口服华法林类抗凝药物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应定期检查凝血功能,防止由于药物蓄积导致服用过量发生出血等危险情况。检验医师发现异常检验结果时,应从检验相关知识领域考虑问题和原因,及时与临床沟通交流,为临床提供合理的诊疗意见与准确的检测结果。
- 曹健孙琳琳许松李岩刘畅崔晓凤
- 关键词: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华法林
- 老年肺炎患者D-二聚体与降钙素原及中性粒细胞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老年肺炎患者外周血中D-二聚体(D-D)与中性粒细胞比例(N%)和降钙素原(PCT)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进行治疗的老年肺炎患者56例作为老年肺炎组,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老年人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D-D、PCT、白细胞计数(WBC)和N%水平变化,以及D-D水平与PCT、N%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老年肺炎组D-D、PCT、WBC和N%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肺炎组患者D-D水平与PCT、N%水平分别呈显著正相关(r=0.982、0.739,P<0.01)。结论老年肺炎患者随着炎症程度的加重,血栓风险会增加,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有助于预防血栓发生。
- 吕士玉张新安张丽路静崔晓凤郭建壮陈珠峰
- 关键词:老年肺炎D-二聚体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
- 妊娠期D-二聚体、凝血系列、白细胞及血小板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妊娠期D-二聚体、凝血系列、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5月期间,在我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288例健康妊娠期女性患者(按妊娠周期分为:早期妊娠组116例,中期妊娠组85例,晚期妊娠组87例;按妊娠年龄分为:≤30岁组166例,〉30岁组122例),选取同期年龄相匹配、健康查体非妊娠女性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不同妊娠期D-二聚体水平(D-dimer,D-D)、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rinogenFIB)、白细胞(whitebloodcell,WBC)及血小板(platelet,PLT)的变化。结果:妊娠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APTT时间缩短,PLT降低,FIB、D—D和WBC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期妊娠和早期妊娠比较,FIB、D—D和PLT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PT、APTT、WBC无明显差异(P〉0.05)。晚期妊娠和中期妊娠比较,PT时间进一步降低,FIB、D—D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WBC、PLT无明显差异(P〈0.05)。晚期妊娠和早期妊娠比较,PT、APTT、PLT明显减少,FIB、D—D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BC无明显差异。妊娠年龄≤30岁和〉30岁女性的D—D、PT、APTT、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女性的D—D、PT、APTT、FIB与正常女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且随着妊娠期的进展,FIB、D—D在体内含量逐渐增加,而PT、APTT逐渐降低;但升高或降低程度均与年龄无关。
- 路静张丽吕士玉郭建壮陈永新崔晓凤陈珠峰
- 关键词:D-二聚体妊娠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