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洪秋

作品数:41 被引量:325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9篇脊髓灰质炎
  • 26篇病毒
  • 15篇脊髓灰质炎病...
  • 12篇实验室网络
  • 12篇网络
  • 10篇疫苗
  • 10篇基因特征
  • 7篇疫苗衍生脊髓...
  • 7篇手足
  • 7篇手足口
  • 7篇手足口病
  • 7篇基因
  • 7篇肠道
  • 7篇肠道病毒
  • 6篇基因特征分析
  • 5篇VP1编码区
  • 4篇流行病
  • 4篇流行病学
  • 3篇柯萨奇
  • 3篇柯萨奇病毒

机构

  • 40篇中国疾病预防...
  • 4篇贵州省疾病预...
  • 3篇甘肃省疾病预...
  • 2篇安徽省疾病预...
  • 2篇山西省疾病预...
  • 2篇山东省疾病预...
  • 2篇宁夏回族自治...
  • 2篇青海省疾病预...
  • 1篇北京市疾病预...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兰州大学
  • 1篇江苏省疾病预...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四川省疾病预...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潍坊市妇幼保...
  • 1篇北京市红十字...
  • 1篇临沂市疾病预...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 1篇卫生部医政司

作者

  • 41篇祝双利
  • 41篇安洪秋
  • 41篇许文波
  • 38篇严冬梅
  • 33篇王东艳
  • 30篇张勇
  • 27篇朱晖
  • 15篇李杰
  • 12篇陈立
  • 12篇赵蓉
  • 8篇檀晓娟
  • 8篇张勇
  • 6篇温宁
  • 6篇李晓嫘
  • 5篇刘桂艳
  • 5篇叶绪芳
  • 4篇安军静
  • 4篇郭学斌
  • 4篇李黎
  • 4篇李崇山

传媒

  • 16篇中国疫苗和免...
  • 12篇中国计划免疫
  • 9篇病毒学报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0
  • 7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6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2006年脊髓灰质炎实验室网络的运转与监测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通过对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6年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网络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其运转情况,提供中国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的实验室依据。方法分析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个案调查表数据库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监测数据库,总结脊灰实验室网络运转中的培训和质量控制,评价实验室网络运转的各项指标。结果2006年全国脊灰实验室网络收集了5 299例AFP病例的10 537份粪便标本,按《世界卫生组织(WHO)脊灰实验室手册》的要求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28d内完成病毒血清型定型的及时率为88.7%,AFP病例中分离到脊灰病毒(PV)的280例,分离率为5.3%;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的551例,分离率为10.4%。国家脊灰实验室对2006年全国脊灰实验室网络分离到的359株PV进行了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型内鉴定,对462份单血清型PV进行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型内鉴定。并对PCR-RFLP及ELISA型内鉴定有异常的毒株或分离于零剂次服苗的AFP病例的毒株及部分Ⅲ型毒株,共180株进行VP1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未发现脊灰野病毒。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1例AFP病例和7名接触者中,分离到8株Ⅰ型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s),在上海市1名健康儿童中分离到1株Ⅲ型VDPV。在培训和质量控制方面,2006年举办了两期全国脊灰实验室新人手把手培训班,12个省CDC脊灰实验室16人参加了培训。2006年,国家脊灰实验室以优异的成绩通过WHO的2006年度能力验证和现场认证;31个省CDC脊灰实验室通过了2006年度盲样标本能力验证;内蒙古、江苏、福建、云南、湖南、四川、新疆、安徽8个省CDC脊灰实验室通过了WHO的实验室现场认证。结论中国2006年脊灰实验室网络运转良好,已建立的
张勇李杰祝双利严冬梅朱晖安洪秋王东艳陈立许文波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实验室网络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中Ⅱ型脊髓灰质炎疫苗病毒变异株基因特征分析被引量:11
2007年
研究Ⅱ型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变异株的基因特征,为我国使用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脊灰灭活疫苗使用策略,维持无脊灰状态和全球最终消灭脊灰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型内鉴定的检测结果,从2000-2001年AFP病例分离到的Ⅱ型脊灰疫苗变异株中选取有聚集性的5株病毒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贵州省3株、山东省2株),并进行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贵州省3株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完全一致,但与SabinⅢ型病毒发生重组,重组区域在3A区(nt5343-5353);与疫苗株相比,Ⅱ型区域变异10个碱基,其中VP1区变异4个,与SabinⅡ型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9.56%,氨基酸同源性99.34%;Ⅲ型区域变异9个碱基。山东省2株病毒全基因序列共享16个突变位点,没有发生重组,与SabinⅡ型株相比,VP1区分别变异7个和4个碱基,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22%和99.56%,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0%和99.67%。上述5株病毒在重要的减毒位点nt481、nt2909均发生突变。此研究中5株病毒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传播链,但是共享nt481、nt2909、nt2992三个突变位点,这3个突变位点不在重组区域内,他们的共同作用可能是影响病毒传播力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尚无证据证明脊灰疫苗病毒型间重组会增加病毒的毒力及传播力。
李崇山张勇叶绪芳王海岩王东艳祝双利朱晖安洪秋李杰严冬梅许松涛毛乃颖许文波
关键词:基因特征
山西省2006年4例聚集性高危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对山西省2006年报告的4例聚集性高危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对采集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到的4株Ⅲ型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Poliovirus,PV)进行VP1编码区基因特征分析,以判断这起事件的性质。方法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脊灰实验室手册》进行病毒分离与血清学定型,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VP1编码区基因片段,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构建基因亲缘关系树。结果4例高危AFP病例中的3例为疑似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ccine Associated Paralysis Poliomyelitis,VAPP),在发病时间上接近。4株Ⅲ型PV与疫苗参考株BJOPVⅢ相比,VP1编码区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7%、99.9%、99.4%、99.9%,均鉴定为疫苗相关株。基于VP1编码区核苷酸序列建立的进化树表明,4株PV之间无相关性,从3例VAPP中分离到的3株Ⅲ型PV在VP1编码区共享第2637位胞嘧啶核苷酸(C)→尿嘧啶核苷酸(U)突变位点,该位点变异导致氨基酸由缬氨酸(Val)突变为丙氨酸(Ala)。结论加强聚集性高危AFP病例和VAPP的实验室监测,早期发现PV循环并及时阻断。
严冬梅张勇王东艳安洪秋祝双利李爱英杨建芳温宁李黎许文波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病毒VP1编码区
Ⅰ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循环的发现和基因特点被引量:28
2005年
目的分析贵州省2004年Ⅰ型循环的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cVDPVs)的基因特征,阐述cVDPVs的出现为全球消灭脊灰带来的挑战。方法200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对各个省送检的每1个脊灰病毒分离株进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两种方法的型内鉴定。毒株型内鉴别显示异常时,则对该株病毒进行VP1编码区全基因的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2004年从贵州省CDC送检的脊灰病毒株(或粪便标本的复核)中,共发现9株Ⅰ型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s)。这9株VDPVs从2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和4名接触者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到。其中8株分离于贞丰县挽兰乡的2例AFP病例和3名接触者,另外1株分离于贞丰县白层镇的1名AFP病例接触者。结论对9株cVDPVs的VP1编码区的序列测定和分析证实,它们有相似的核苷酸序列,共享5个核苷酸突变位点,说明VDPVs已发生了循环。cVDPVs很可能来源于2003年秋季的1次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病毒的传播。对其中5株VDPVs的3D区和1株VDPV(8229-2)的全序列测定和分析,未发现脊灰病毒血清型之间的重组,也未发现与非脊灰肠道病毒的重组。
许文波张勇严冬梅王东艳赵蓉叶绪芳祝双利李杰安洪秋张大勇任刚左树岩温宁刘铭苏飞刘桂艳朱晖唐牛良明梁晓峰
关键词:VP1编码区
贵州省2004年分离到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研究贵州省2004年分离到的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对贵州省2004年分离到的所有脊灰病毒,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行了型内鉴定,并对型内鉴定异常株进行了VP1区的序列测定。结果贵州省在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及接触者、流动人口和健康儿童的粪便标本中,共有95例分离到脊灰病毒。其中Ⅰ型22例,Ⅱ型26例,Ⅲ型21例,混合型19例,脊灰病毒混合非脊灰肠道病毒7例。经用PCR-RFLP和ELISA方法进行型内鉴定,共有16株病毒与疫苗株病毒存在差异,其中3株脊灰病毒与疫苗株病毒在PCR-RFLP图谱上有差异[其中1株同时为双反应(DRV)],3株ELISA结果为DRV,11株ELISA结果为非疫苗类似株(NSL)。在这些型内鉴定异常株病毒中,Ⅰ型13株,Ⅱ型3株。对这16株脊灰病毒进行VP1区序列测定,发现9株Ⅰ型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和1株Ⅱ型VDPV。结论根据对贵州省2004年从95例AFP病例及接触者、流动人口、健康儿童分离的脊灰病毒的血清定型结果和型内鉴定结果及对13株Ⅰ型和8株Ⅱ型脊灰病毒VP1区核苷酸序列测定证实,脊灰减毒活疫苗病毒在人群的循环导致疫苗病毒神经毒力恢复突变。通过AFP病例监测系统及时发现了Ⅰ型VDPV的循环和Ⅱ型VDPV。对2004年下半年脊灰病毒基因特点的分析,提示贵州省已经阻断了Ⅰ型VDPV的循环。
严冬梅王东艳赵蓉张勇李杰祝双利安洪秋张大勇任刚刘铭苏飞朱晖叶绪芳刘桂艳唐牛良明许文波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单纯疱疹病毒1型引起的发热出疹性疾病需要与手足口病进行鉴别被引量:5
2013年
对2008年在甘肃省发生的一起疑似手足口病(HFMD)的发热出疹性疾病的流行进行病原体的实验室检测,明确引起这起传染病流行的病原体。从4名发热出疹患者采集的8份临床标本中(每个患者采集咽拭子和疱疹液标本),首先将临床标本接种到RD和HEp-2细胞上进行病毒分离,对病毒分离阳性的标本提取病毒核酸,然后使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进行人肠道病毒(HEV)核酸的检测。对HEV检测结果阴性的标本采用序列非依赖的单引物扩增技术(SISPA)进行"未知病原体"的鉴定。分离到的6株病毒均鉴定为单纯疱疹病毒I型(HSV-1),结合分析这起流行中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HSV-1是引起这起发热出疹性疾病流行的病原体。6株HSV-1的gG区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差异都较小,同源性分别高达98.8%和97.9%,说明这起疫情是由同一个病毒传播链引起的。HSV-1等病毒引起的发热出疹性疾病需要与HFMD进行鉴别诊断,由于仅从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上判断引起发热出疹性疾病的病原体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必须依赖于实验室的诊断。
祝双利刘建锋孙强李静李晓嫘张勇陈瑛温小云严冬梅黄国虹张宝敏张波安洪秋李慧许文波
关键词:发热出疹性疾病手足口病单纯疱疹病毒1型
中国2004年脊髓灰质炎实验室网络的运转与监测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为了更好地维护和运转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网络,并提供2004年维持无脊灰状态的实验室资料,总结2004年脊灰实验室网络的运转与监测情况。方法分析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经计算机联网上报的AFP病例个案调查表数据库,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监测数据库。结果2004年31个省CDC,从5 229例AFP病例中收集10 399份粪便标本,所有粪便标本在L20B、RD细胞上同时进行病毒分离。从360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灰病毒(PV),分离率为6.9%;从495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分离率为9.4%。国家脊灰实验室共收到省级CDC脊灰实验室送检的486株PV标本;其中360株分离于AFP病例,其余分离于AFP病例接触者、流动人口和健康人群。对486株使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进行型内鉴定,其中PVⅠ型疫苗株83株,Ⅱ型疫苗株160株,Ⅲ型疫苗株117株,混合型疫苗株92株,PV+NPEV10株,Ⅰ、Ⅱ、Ⅲ型疫苗变异株分别为3、13、8株。将PV混合株进行单型分离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型内鉴定,共鉴定单型毒株607株,其中疫苗类似株576株,占94.9%;非疫苗类似株11株,占1.8%;双反应毒株为17株,占2.8%;阴性2株,无效1株。所有型内鉴定异常的毒株和部分从零剂次服苗者分离的毒株共70株,做了VP1编码区全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发现在贵州省贞丰县有Ⅰ型疫苗衍生脊灰病毒循环(cVDPVs),毕节市有单株Ⅱ型VDPV。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使用5份盲样标本进行病毒分离职能考核,除3个省CDC脊灰实验室外,其余省CDC脊灰实验室均为满分。对18个省CDC脊灰实验室进行现场考核,全部通过认证。结论2004年中国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脊灰实验室网络运转正常,实验室监测资料准确,监测系统敏感,为维持无脊灰提供了�
李杰张勇王东艳赵蓉朱晖严冬梅安洪秋祝双利刘桂艳许文波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实验室网络数据统计
脊髓灰质炎病毒细胞系敏感性实验方法的建立被引量:26
2005年
目的评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所用细胞系对脊灰病毒的敏感性,制备国家脊灰实验室质量控制株(China Sabin Master Reference,CSMR)和用于脊灰实验室网络的中国Sabin参考株(China Sabin Test Reference Strain;CSTRS),提供给省级CDC脊灰实验室用于其对所使用的RD-A、L20B细胞系的敏感性评价。方法96孔微量培养板滴定法。结果国家脊灰实验室CSMR 3次独立的细胞敏感性实验结果的滴度波动在±0.5log10,同时用英国国家生物标准品与控制样品研究所(NIBSC)提供的已知滴度Sabin脊灰病毒参考株(NIBSC原始株)作平行对照,NIBSC原始株3次滴度结果与其本身提供的参考值相比较,其滴度波动也均在±0.5log10。结论通过NIBSC原始株3次滴度结果作平行对照,证实中国CSMS结果符合实验要求,国家脊灰实验室的内部CSMR结果有效;从而制定了国家脊灰实验室质量控制参考株的滴度参考值,表明国家脊灰实验室所用细胞系的敏感性未下降,实验程序无误。CSTRS可作为标准株分发到省级CDC脊灰实验室用于进行细胞系敏感性实验。
王东艳赵蓉安洪秋祝双利张勇严冬梅朱晖李杰许文波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病毒
中国2011年脊髓灰质炎实验室网络的运转与监测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对中国2011年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网络(Polio Laboratories Network,PLN)监测数据(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进行统计分析,为应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输入Ⅰ型脊灰野病毒(Tepe1 Wild Poliovirus,WPVⅠ)疫情和维持中国无脊灰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分析中国2011年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中,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报告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个案调查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National Polio Laboratory,NPL)的监测数据库,评价PLN的各项运转指标。结果中国2011年PLN共收集了6205例AFP病例的12 253份粪便标本,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90.9%。从6089例AFP病例中分离到脊灰病毒(Poliovirus,PV)的207例,分离率为3.4%;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Non-polio Enterovirus,NPEV)的782例,分离率为12.8%。NPL收到中国PLN送检的PV 594株,鉴定结果:9例为疫苗衍生(Vaccine-derived)PV(VDPV),其中Ⅰ型1例,Ⅱ型7例,Ⅲ型1例;53例为WPVⅠ,21例来源于WPV病例,30例来源于AFP病例接触者或健康人群。2份环境污水来源于新疆和田地区环境监测。2011年NPL和31个省级CDC脊灰实验室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PV分离与鉴定的盲样标本考核;NPL还通过了PV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型内鉴定和PV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的盲样考核;NPL和13个省级CDC脊灰实验室接受并通过了WHO的现场认证考核。结论中国2011年PLN维持着高水平的运转,及时发现和鉴定了VDPV病例、新疆输入WPVⅠ和局部爆发疫情,为卫生部制订应对WPV和VDPV的免疫策略,为阻断WPV和VDPV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李晓嫘祝双利张勇朱晖王东艳严冬梅檀晓娟姬奕昕黄国虹王慧玲蒋华芳安洪秋许文波
关键词: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脊髓灰质炎野病毒
山西省2007年Ⅰ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的鉴定和基因特性分析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描述山西省2007年Ⅰ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的基因特征,分析该VDPV的来源及对当地维持无脊灰的影响。方法对山西省2007年1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采集的双份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并对分离到的脊灰病毒(CHN11061株)进行VP1编码区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然后与国内外报道的其它Ⅰ型VDPV构建亲缘进化树。结果从该AFP病例的双份粪便标本中分离到2株Ⅰ+Ⅱ+Ⅲ混合型脊灰病毒,其中Ⅰ型毒株的VP1编码区基因核苷酸序列与PⅠ/赛宾(Sabin)疫苗株相比变异率≥1.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鉴定为Ⅰ型VDPV。VP1编码区基因进化树图表明,山西省2007年Ⅰ型VDPV与国内外至今发现的其它VDPV进化距离较远,是新发现的VDPV,不属于循环着的(Circulating)VDPV(cVDPVs),同时无证据证明患儿为免疫缺陷患者,因此将这2株VDPV归类为Ⅰ型未分类的(Ambiguous)VDPV(aVDPV)。结论结合山西省2007年Ⅰ型VDPV的基因特征和当地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myliti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OPV)免疫覆盖率情况,推测在当地存在1例免疫缺陷患者,由他/她长期携带并向外排泄变异的脊灰病毒,引起了山西省2007年VDPV感染事件。在脊灰消灭后期,应加强对可能存在的长期排毒者的发现和管理。
严冬梅祝双利张勇王东艳安洪秋李爱英杨建芳温宁李黎唐牛良明许文波
关键词: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VP1编码区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