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红洪

作品数:10 被引量:27H指数:2
供职机构: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 4篇语言文字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4篇文学
  • 3篇美国文学
  • 2篇所罗门之歌
  • 2篇自我
  • 2篇文化
  • 2篇麦尔维尔
  • 2篇教学
  • 2篇《所罗门之歌...
  • 2篇白鲸
  • 2篇《白鲸》
  • 1篇代词
  • 1篇第二人称
  • 1篇第二人称代词
  • 1篇电影
  • 1篇印象主义
  • 1篇英语
  • 1篇用法
  • 1篇元小说
  • 1篇元小说特征
  • 1篇人类中心主义

机构

  • 10篇国际关系学院

作者

  • 10篇孙红洪

传媒

  • 7篇国际关系学院...
  • 1篇解放军外国语...
  • 1篇外语研究
  • 1篇重庆广播电视...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理想与现实的较量——美国文学总体走向初探被引量:1
2003年
美国至今已历经清教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超验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文学运动 ,尽管名目繁多 ,但均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理想主义与以唯物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现实主义两大势力之间的较量 ,这两股力量在美国文学史中不断进行斗争 ,轮流占据主导地位 ,文章通过对哲学理论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 ,给予这一论点以充分的证明。
孙红洪
关键词:美国文学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
谈《红色英勇勋章》中的印象主义与自然主义被引量:11
2001年
斯蒂芬·克莱恩在《红色英勇勋章》一书中以印象主义手法表达自己的自然主义观点 ,使读者在作品的色彩词中 ,在整体效果中 。
孙红洪
关键词:《红色英勇勋章》斯蒂芬·克莱恩印象主义自然主义
从莎士比亚剧作看英语第二人称代词的用法被引量:1
2000年
虽然英语第二人称代词的th_形式现已很少使用 ,但在莎士比亚时期它曾与这个人称的y_形式同等重要并被广泛使用。阅读沙翁剧作便能了解这两个形式当时的用法与差异 ,同时读者还能从他对这两个形式的巧妙运用中读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孙红洪
关键词:第二人称代词莎士比亚剧作
论《所罗门之歌》中的神话原型与作用被引量:8
2002年
神话原型构成了《所罗门之歌》这部小说的叙述框架 ,然而 ,这远非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创作的目的。她在审视当今美国黑人生活现状的时候 ,以敏锐的目光发现了黑人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小说中她不仅勇敢地暴露了这些问题 ,而且用飞行的传说与神化的人物激励人们 ,鼓励他们挣脱精神枷锁 ,获得自我解放。
孙红洪
关键词:《所罗门之歌》神话原型自我解放
从“上帝保佑中国”想到的——对如何给中国学生上美国文学课的一点看法
2001年
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免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最终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背离中国传统文化与无产阶级世界观。因此 ,教师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将学习英语的课堂变为正确世界观与方法论教育的课堂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西方所谓的民主与人权进行分析批判 ,从而达到确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目的。
孙红洪
关键词:美国文学外语教学文化传播
试论《所罗门之歌》的符号界与象征界被引量:2
2010年
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以主要人物的生存状态反映非裔美国人的心理现实。他们生活在以白人文化为主导的象征界里,必须屈服于这个文化的价值理念,但是符号界民族文化的潜流持续不断地对他们的象征界进行渗透,给予他们精神的慰藉。然而带有符号界特征的民族文化尽管具有包容与滋养的慈母胸怀,却终因其异质性和流动性而缺乏主旨与定位,无力与白人文化形成势均力敌的抗争力量。
孙红洪
关键词:《所罗门之歌》非裔美国人白人文化象征界
人类中心主义的解体:生态主义视角下解读《白鲸》被引量:2
2012年
麦尔维尔在《白鲸》中表现出一定的生态主义意识,对人类无限制地索取自然资源的行为产生了质疑,认为人类历史存在于自然历史之中,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白鲸》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要求人类从自然的征服者、统治者转变为地球上的普通居民,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支撑人类中心主义理念与实践的,其实就是所谓的优与劣、强与弱的等级观念,其根源在于西方文化中的二元论思维倾向。因此,《白鲸》所反映的生态主义理念不仅适合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适合于改善人类社会内部的关系。
孙红洪
关键词:《白鲸》生态主义麦尔维尔生态文学
文学传播中的文化认同
2010年
作为美国文化的载体,美国小说常常站在强势人群一边,体现出对"他者"的偏见,如果认同了这种文化,就是认同了美国的强权主义文化。美国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是基督教、白种人、男权文化,美国小说的作者对这种文化的代表通常会给予肯定或赞誉之词,而对于他们的对立人物则常有贬低歪曲之嫌。阅读著名的美国小说《白鲸》、《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与《瑞普.凡.温克》之后,读者很可能认同其中对于异教徒、非裔美国人和女性的刻画,这就是接受了偏颇的文化暗示产生的结果,这样的文学阅读实际上是一种误读,因为它是狭隘片面的。
孙红洪
关键词:文学传播文化认同美国小说强势文化他者
电影文学教学个案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将电影用于文学课教学是很好的尝试,影片《秋日传奇》便是一个范例,它在一个家庭悲欢离合故事的背后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超时代文学主题与文学表现手法,非常适合作为美国文学课程的教材使用。
孙红洪
关键词:美国文学文学主题表现手法
试论《白鲸》的元小说特征
2008年
19世纪的小说《白鲸》,在写作手法上显示了许多20世纪元小说的特征,说明作家在小说情节、小说作者与小说形式等方面的自我意识。这些思考的目的,是暴露小说作为人为构建的虚拟本质,使读者质疑语言这个媒介,甚至质疑通过语言传达的客观现实。
孙红洪
关键词:麦尔维尔《白鲸》元小说自我意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