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桂平
- 作品数:47 被引量:54H指数:4
- 供职机构:集美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 新意迭出的“醉翁之乐”
- 2009年
- 赏心乐事,是古代散文写作的基本内容。《醉翁亭记》十用“乐”字,是脍炙人口的快意之文。对于“醉翁之乐”的内涵,学界一般描述为“文人士大夫的风雅情怀”,这种解释大致不差,但失之浮泛。其实,“醉翁之乐”是欧阳修富有创造性的人生体验,在多方面具有新意。
- 孙桂平
- 关键词:新意《醉翁亭记》文人士大夫散文写作情怀
- 《春夜喜雨》诵读要点提示被引量:1
- 2010年
- 《春夜喜雨》是适于诵读的经典诗作。这是一首标准的唐代五言律诗,用字明晰准确,节奏鲜明,含义不深,所写内容贴近人们的生活感受,很好理解。而且,这首诗有名句,长期选在语文课本中而广为人知,诵读时无论是在同读者那里,还是在旁听者那里,都容易产生共鸣。
- 孙桂平
- 关键词:《春夜喜雨》诵读五言律诗语文课本诗作名句
- 《松陵集》系为行卷而编被引量:3
- 2005年
- 《松陵集》系为行卷而编。1.宋刊本《松陵集》卷首陆诗署名“乡贡进士;”2.集中诗作提供内证;3.《〈松陵集〉序》隐含着浓厚的科举气息;4.《松陵集》的编辑方式符合进士行卷的特征。
- 孙桂平
- 关键词:进士陆龟蒙
- 张继《松江夜泊》相关问题考证被引量:1
- 2017年
- "松江夜泊"是"枫桥夜泊"的正题。张继写《松江夜泊》时,尚未入仕途,而诗里所说的"客船",行进方向是由北向南。天宝十三载八月下旬,张继因南下谋职,由大运河起点洛阳出发,九月中旬左右次淮阳,十月初十左右夜泊松江,十月十五日前后至会稽;《松江夜泊》所说的"客愁",是这整个行程的情感结晶。
- 孙桂平艾冰梅
- 《谈艺录》“陶渊明诗显晦”条申说
- 2012年
- 《文心雕龙》若成于齐末,刘勰可能没有机会全面了解陶渊明诗文,故未予品题;若成于梁初,则由于陶渊明诗文缺少文采,其人思想情感较为异端,故刘勰未予品题。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设若没有萧纲的推荐,钟嵘不一定会看重陶诗而列为中品。《〈陶渊明〉集序》对于陶渊明诗文的评论,大致应是萧统与部分东宫学士在"讨论篇籍"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识。
- 孙桂平
- 关键词:《谈艺录》《文心雕龙》《诗品》萧统
- 崔颢《黄鹤楼》诗解要诠被引量:1
- 2009年
- 崔颢写《黄鹤楼》诗是根据不精确的传闻,而非故意用典,今人引经据典指实"昔人已乘黄鹤去"故事,似无必要。崔诗所谓的"昔人",应该指与黄鹤山有关的"列仙人",也可以将"昔人"理解为单数,即仙人子安。《黄鹤楼》首句用"黄鹤"较之用"白云",应更符合原貌,"唐人选唐诗"作"昔人已乘白云去"的原因可以推测。崔颢《黄鹤楼》一诗有风骨、有兴象、有情思,并非纯粹的七律,而是歌行与七律相结合的佳作。从诗体结构分析,李白《鹦鹉洲》与《凤凰台》仿效崔颢《黄鹤楼》,并未得其神髓。
- 孙桂平
- 关键词:黄鹤《凤凰台》
- 非素质教育问题论略被引量:1
- 2001年
- 学术界对非素质教育现状得以产生的根源讨论相对薄弱。教育其实是份契约,繁育契约包含有四种目标:社会目标、家庭培养目标、受教育者的个人成长目标与课程目标。四大目标的核心是课程目标。教育契约内含的四种目标在现行教学体制中难以协调。非素质教育状况存在的根源在于家庭、教师和受教育者没有被当作平等的责任人。
- 孙桂平房改华
- 关键词:教育契约社会目标教学体制素质教育
- “诗史”可以指杜诗在诗歌艺术方面的集大成被引量:1
- 2006年
- 孙桂平
- 关键词:诗歌艺术集大成《本事诗》诗学批评王夫之
- 师范类大学生实习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以中文(汉语)专业为例
- 2003年
- 实习过程中,要保持自己的工作热情,但不必对实习地的师生期望过高。实习生不能将上课权利的获得仅仅理解成是大学方面的安排,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实习地可能产生的影响。实习生可以依照称职指导教师的指点进行工作;对于不称职的指导教师,最好在沉默中多作反思和批判。实习生应努力学习指导教师从大学生转变为中学教师的人生经验;应思考大学所学知识与中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主动去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禁忌。
- 孙桂平陈艳昌
- 关键词:指导教师中学生语文教学
- 匠心别具的王维《观猎》诗被引量:1
- 2013年
-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王维《观猎》是唐诗名篇,论者多从五律写作角度鉴赏其艺术手法,如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价:“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盛唐诗中亦不多见。”但“观猎”这一文学题材的特殊性何在?王维处理“观猎”题材的匠心何在?这些问题尚较少有人关注,兹予以探讨。
- 孙桂平
- 关键词:《观猎》文学题材艺术手法写作角度沈德潜盛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