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吉

作品数:21 被引量:85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上海市卫生局资助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食管
  • 12篇反流
  • 8篇食管反流
  • 8篇食管反流病
  • 8篇中医
  • 8篇胃食管
  • 8篇胃食管反流
  • 8篇胃食管反流病
  • 8篇流病
  • 5篇结肠
  • 5篇结肠炎
  • 5篇溃疡
  • 5篇溃疡性
  • 5篇溃疡性结肠炎
  • 4篇疏肝
  • 4篇辨证
  • 3篇郁热
  • 3篇郁热证
  • 3篇证型
  • 3篇食管炎

机构

  • 2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上海市中医药...

作者

  • 21篇孙吉
  • 14篇朱生樑
  • 12篇王晓素
  • 9篇汤瑾
  • 8篇马淑颖
  • 6篇孙永顺
  • 6篇方盛泉
  • 5篇王宏伟
  • 5篇程艳梅
  • 4篇周赟
  • 4篇李黎
  • 4篇孔婧
  • 3篇蔡维
  • 3篇史燕敏
  • 2篇周秉舵
  • 2篇孙曼萍
  • 1篇杨盼
  • 1篇邓玉海
  • 1篇李富龙
  • 1篇张秀莲

传媒

  • 2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江苏中医药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大众医学
  • 1篇上海中医药杂...
  • 1篇新中医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西医结合学...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漫科学(新健...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第二十五届全...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0
  • 1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3
  • 3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疏肝和胃法治疗酸碱混合反流性食管炎的特色疗法与机理探讨
朱生樑马淑颖孙永顺程艳梅王晓素方盛泉孙曼萍史燕敏蔡维孙吉
1.课题来源与背景:本项目来源于上海市卫生局课题《疏肝和胃法治疗酸碱混合反流性食管炎抗反流机制探讨》(024010)和上海市科委课题《丁香降气颗粒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新药研究》(04DZ19817)。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难治...
关键词:
关键词:疏肝和胃法混合反流性食管炎特色疗法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双面人生
2024年
谈到胃病,“胃炎”估计是大家最熟悉的名词。而说到“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大概可以算是当下胃病家族的“顶流”了。在大家的认识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往往和“癌变”联系在一起,谈“癌”色变使得不少人一听到慢性萎缩性胃炎就忧心忡忡。但是,大家真的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吗?您是否知道萎缩性胃炎还有“AB”两面呢?
孙吉方盛泉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炎
柴胡疏肝散合旋覆代赭汤治疗肝胃不和型Barrett食管的临床观察
2024年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合旋覆代赭汤治疗肝胃不和型Barrett食管(BE)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随机、平行、对照、双盲试验,以符合纳入标准的BE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人,观察组采用柴胡疏肝散合旋覆代赭汤联合奥美拉唑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柴胡疏肝散合旋覆代赭汤模拟剂联合奥美拉唑胶囊,治疗周期为12周,以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BE病变面积、BE病理组织学改变、胆汁酸谱结果为疗效指标,共同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最终完成试验并纳入统计者62例,观察组32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基线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3.7%,30/32)优于对照组(60.0%,18/30)(χ^(2)=24.766,P<0.05);治疗后,观察组病变组织病理学疗效总有效率(62.5%,20/32)优于对照组(23.3%,7/30)(χ^(2)=10.270,P<0.05);观察组食管病变面积改变疗效总有效率(21.9%,7/32)优于对照组(6.7%,2/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两组方案在缩减BE病灶面积方面优势不明显;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能有效调节胆汁酸谱代谢水平,为进一步探讨本方治疗BE的作用机制指明了方向;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安全指标均未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异常改变。结论:柴胡疏肝散合旋覆代赭汤对于肝胃不和型BE患者中医临床证候、病理组织学、胆汁酸谱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在改善病灶面积方面存在一定潜力,该方用于肝胃不和型BE患者的临床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深入研究及推广应用。
王晓王晓王晓素周秉舵余琪孙吉孙吉周赟朱生樑朱生樑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旋覆代赭汤肝胃不和BARRETT食管胆汁酸
红藤肠安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评价自拟方红藤肠安汤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20例轻中度UC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各60例,中药组予自拟方红藤肠安汤,西药组予美沙拉嗪肠溶片,疗程均为6周,随访2周。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SR)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肠镜下结肠黏膜愈合情况(根据Baron评分)、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ESR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镜下结肠黏膜愈合有效率中药组为61.37%(27/44),西药组为64.29%(27/4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总有效率中药组为86.7%(52/60),西药组为75.0%(45/60),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0.05)。中药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红藤肠安汤能有效降低轻中度UC患者血清CRP水平,缓解炎症,促进结肠黏膜愈合,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无不良反应。
周赟孙吉巫亚颖王宏伟孔婧汤瑾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
朱生樑辨治溃疡性结肠炎思路浅谈被引量:2
2015年
介绍朱生樑主任医师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的思路。朱师指出该病辨证以明分期、抓主症、辨三邪、观病所为要点,治疗则应重脾胃、调气血、祛三邪、分缓急,认为该病初起时宜祛风化湿和中,病进时当清热利湿止血,恢复时需益气养阴清热,同时应注意饮食调理和情绪调节。
邓玉海汤瑾周赟孙吉王宏伟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疗法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PLT、ESR、CRP的临床意义及红藤肠安汤的干预作用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沉(ESR)和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临床意义及红藤肠安汤的干预作用。方法收集活动期UC患者74例及健康对照者30例。比较PLT、ESR和CRP在不同严重程度UC患者中的差异,分析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不同严重程度UC患者血清PLT、ESR和CRP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且均高于健康者(P<0.05),其水平与疾病程度呈正相关(r=0.39,P<0.05)。红藤肠安汤治疗后,患者血清PLT、ESR和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 PLT、ESR和CRP水平可以反映UC患者的临床严重程度,而红藤肠安汤能降低UC患者PLT、ESR和CRP水平。
孙吉王宏伟孔婧周斌贝汤瑾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血沉
反流性食管炎胆热犯胃和肝胃郁热证辨证特点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观察比较反流性食管炎胆热犯胃证和肝胃郁热证患者的临床症状特点,合并胆系疾病情况,以及内镜下食管黏膜炎症、胃内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的差异。方法:收集2007年6月~2009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反流性食管炎胆热犯胃证及肝胃郁热证的患者。填写临床调查表,行胃镜等检查,分析两种证型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合并胆系疾病情况,以及内镜下食管黏膜炎症、胃内胆汁反流、HP感染的差异。结果:反流性食管炎胆热犯胃证患者平均年龄大于肝胃郁热证(P<0.01),胆热犯胃证临床症状重于肝胃郁热证(P<0.01)。胆热犯胃证合并胆系疾病发生频率高于肝胃郁热证(P<0.01),胆热犯胃证食管黏膜炎症程度重于肝胃郁热证(P<0.01),内镜下胃内胆汁反流、HP感染发生频率均高于肝胃郁热证(P<0.01)。结论:反流性食管炎胆热犯胃证与肝胃郁热证在发病年龄、临床症状、合并胆系疾病病史及内镜下表现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其合并病史情况及内镜下表现可为临床准确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孙吉朱生樑马淑颖王晓素孔婧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证候肝胃郁热证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与反流类型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2
2008年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特点。方法:对14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行胃镜检查、24h食道内pH和胆红素联合监测,分析胃食管反流病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分布情况。结果:(1)140例胃食管反流病中肝胃郁热型占68.57%,胆热犯胃型占11.43%,痰气郁阻型占10.00%,中虚气逆型占10.00%。(2)胃食管反流病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肝胃郁热型较胆热犯胃型和中虚气逆型出现更多的酸反流;胆热犯胃型较痰气郁阻型和中虚气逆型出现更多的混合反流;中虚气逆型较肝胃郁热型和胆热犯胃型出现更多的生理性反流。结论:GERD中医证型以肝胃郁热型最为常见,肝胃郁热型的病理性反流类型以酸反流和混合反流为主;胆热犯胃型的病理性反流类型以混合反流为主;痰气郁阻型和中虚气逆型多见生理性反流。24h食道内pH和胆红素联合监测结果可作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朱生樑马淑颖程艳梅孙吉孙永顺李黎王晓素方盛泉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
胃食管反流病胆热犯胃、肝胃郁热证辨证研究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证的一种疾病。目前本病中医临床辨证治疗随意性较大,临床疗效稳定性差。导师根据中医学理论结...
孙吉马淑颖王晓素朱生樑
文献传递
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胃镜检查病例,比较反流性食管炎和慢性胃炎的Hp感染率,并将反流性食管炎按洛杉矶分类法分级,比较各级反流性食管炎的Hp感染率。收集经胃镜检查确诊的Hp阳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07例,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对照组53例,治疗组第1周给予标准三联疗法根除Hp治疗(口服雷贝拉唑10 mg,2次/d+克拉霉素500 mg,2次/d+阿莫西林1000 mg,2次/d),后口服雷贝拉唑10 mg,2次/d;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10 mg,2次/d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结束复查胃镜,治疗组行14C呼气试验检测Hp,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胃镜下食管炎症的改善。结果回顾性分析发现反流性食管炎和慢性胃炎Hp感染率分别为38.12%和56.22%,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反流性食管炎A、B、C、D级HP感染率分别为41.87%、37.74%、31.63%和25.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呈现反流性食管炎等级越轻,Hp感染率越高的趋势;随机对照研究发现治疗组进行Hp根除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有效率为90.48%,与对照组的88.68%相当,胃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改善有效率治疗组为55.88%,对照组为8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可能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一种保护性因素。
汤瑾孙永顺孙吉史燕敏蔡维朱生樑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幽门螺杆菌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