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云 作品数:18 被引量:55 H指数:4 供职机构: 赣州市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视网膜血管阻塞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视网膜血管阻塞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方法分别设立3组病人,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组为颈动脉硬化并视网膜血管阻塞组,分别对3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进行对比。结果颈动脉硬化组及颈动脉硬化有视网膜组的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视网膜阻塞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7.8%(43/49),正常对照组检出率为5.3%(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541,P<0.001);视网膜阻塞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53.1%(26/49),正常对照组检出率为0.0%(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54,P<0.001)。结论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视网膜血管阻塞患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人群当中有较高的发生率。 吴红云 杨涓 李延萍 袁文金 胡莉群关键词:视网膜血管阻塞 颈动脉粥样硬化 同型半胱氨酸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早产儿出生时健康状况与其血清叶黄素类胡萝卜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早产儿出生时血清类胡萝卜素水平与其健康状况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在赣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接受治疗的11名出生胎龄<37周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收集早产儿的基础信息(如性别、胎龄、体质量、Apgar评分等)及血清类胡萝卜素水平。分析早产儿血清类胡萝卜素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早产儿血清类胡萝卜素与Apgar评分的相关性,并比较血清类胡萝卜素不同浓度早产儿的Apgar评分。结果11名早产儿中男性5名(45.5%),女性6名(54.5%);出生胎龄31.3~35.7周,平均(34.0±1.7)周;出生体质量1100~2200 g,平均(1905.5±827.8)g;1 min Apgar评分6~10分,平均(9±1.3)分,5 min Apgar评分8~10分,平均(9.8±0.6)分。早产儿的血清叶黄素、玉米黄质和β-隐黄质的中位水平分别为0.098 g/m L,0.042 g/m L和0.40 g/m L;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早产儿的血清叶黄素类胡萝卜素水平与1 min Apgar评分及5 min Apgar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血清高浓度叶黄素组和玉米黄质组早产儿的1 min Apgar评分明显高于低浓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低浓度β-隐黄质组的早产儿的1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未能发现早产儿血清类胡萝卜素水平与Apgar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然而,高浓度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可能对早产儿的短期健康状况(如Apgar评分)有积极影响。因此,在早产儿的护理中,关注血清类胡萝卜素的水平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吴红云 黄郁波 钟晓英 李莉 胡莉群关键词:早产儿 营养管理 应用OCT及OCTA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的眼底变化 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应用OCT及OCTA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行巩膜扣带术(SB)术后的黄斑形态结构、黄斑及视盘血管密度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方法: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将2014-07/2021-03在赣州市人民医院眼科诊断为RRD的患者25例25眼纳入本研究。对比术后末次随访患眼和健眼黄斑浅层血管(SVC)的血管密度(VD)、黄斑深层血管(DVC)的VD、视盘SVC-VD、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黄斑中心凹厚度(CMT)、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黄斑外层结构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影响末次随访患眼BCVA(LogMAR)的相关性指标。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患眼与健眼黄斑SVC-VD、黄斑DVC-VD、视盘SVC-VD、RNFL、CMT、SFCT无差异(均P>0.05);末次随访患眼与健眼OCT下黄斑外层结构对比显示外界膜(ELM)、肌样体区(MZ)、椭圆体带区(EZ)、光感受器外节(OS)的光带完整性无差异(均P>0.05),嵌合体区(IZ)光带完整性则有差异(P=0.014);末次随访患眼与健眼BCVA有差异(P=0.002)。术后末次随访患眼BCVA与有无波及黄斑、视盘SVC-VD、黄斑外层结构ELM、MZ、EZ、OS、IZ光带完整性有显著相关性,其中与有无波及黄斑呈现正相关(r_(s)=0.401,P=0.047);与视盘SVC-VD、黄斑外层结构ELM、MZ、EZ、OS、IZ光带完整性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OCT及OCTA用于观察RRD行SB术后眼底改变可获得与视力预后相关的长期随访信息,其术后视力预后取决于视网膜外层结构的恢复情况而定,IZ结构的完整性对于视力恢复更为重要;视盘SVC-VD与视力预后有相关性,视盘SVC-VD的改变与术后眼压是否相关还需要术后连续数据进一步观察验证。 吴红云 陈贵尚 叶炜 曾曼 谢莉菲 刘锦荣 唐薇 胡莉群关键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巩膜扣带术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不同时期不同眼底影像模式下的临床对比研究 2021年 目的通过描述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 harada syndrome,VKH)不同时期不同眼底影像模式下的影像学改变以加深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来院就诊的37例VKH确诊病例74只眼睛的眼底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按病程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其中病程<2w的人数为23人(62%),病程2w-2m的人数为8人(22%),病程>2m的人数为6人(16%);74眼均进行了眼底照相(Fundus photography,FP)、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卡方检验比较≤2m内活动期VKH的眼底影像学差异。fisher检验比较不同病程VKH的FFA及OCT眼底影像学差异。结果不同病程其发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8,P>0.05);病程≤2m内的32例64眼活动期VKH在FP、FFA、OCT三种检查影像下,ODS、MT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R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程的VKH眼底荧光表现进行fisher检验,结果显示除放射条带状低荧光在2w~2m与其他组的差异比较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8种荧光表现在<2w与其他组、>2m与其他组的组间差异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程VKH的OCT有5种表现方式,分别将不同病程的OCT进行fisher检验,结果显示视网膜皱褶、脉络膜皱褶、视乳头肿胀这三种表现形式在2w~2m与其他组及>2m与其他组的组间差异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凹下视网膜下液在<2w与其他组及>2m与其他组进行组间差异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凹外视网膜下液在>2m与其他组进行组间差异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影像模式在VKH不同病程阶段均能获得具有临床意义的阳性体征,但作为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OCT无创快捷方便,尤其对活动期VKH更有优势。 吴红云 唐薇 胡莉群 陈贵尚关键词:不同病程 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014年 随着现代屈光手术技术的不断完善及手术材质的不断更新,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作为一种矫治超高度近视的手术方法,术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正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此文就有晶体眼后房型人晶体的发展史、设计类型及在超高度近视的临床应用及其他屈光不正的临床应用和术后并发症进行综述。 吴红云 俞方良关键词:超高度近视 有晶状体眼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临床观察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人工晶状体(ICL)植入超高度近视眼对视功能、眼结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临床系列研究。对2010年4月至2014年9月通过对-12DS至-23DS(17.25±4.23)DS超高度近视眼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临床随访观察(3—27)月、平均(15.8±3.8)月,随访项目包括:术前、术后1天、末次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压、屈光度、晶状体透明度、人工晶状体位置、角膜内皮计数、前房深度、眼轴、调节近点。结果术后末次随访裸眼视力0.62±0.15、最好矫正视力0.91±0.16,与术前矫正视力比较,前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P=0.55)、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P=0.006),术后末次随访屈光度(-1.28±0.96)DS;术后末次随访眼压:(17.96±3.57)mmHg,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P=0.59);术后末次随访角膜内皮计数、前房深度、眼轴、调节近点分别为(2686±361)个/mm^2、(3.52±0.39)mm、(30.98±1.36)mm,(19.00±3.87)cm,与术前比较分别为(t=0.89、P=0.38)、(t=2.48、P=0.03)、(t=-0.23、P:0.81)、(t=-0.21、P=0.90)。UBM示ICL与晶状体无接触、房角大于30度,未见晶状体混浊。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人工晶状体(ICL)植入超高度近视能有效提高视力,未对眼结构和调节产生明显影响。 吴红云 俞方良 刘维锋 石洵 胡爱梅 李颖洁关键词:有晶状体眼 人工晶状体 后房型 高度近视 玻璃体抽吸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持续高眼压下抗青光眼手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在持续高眼压下行玻璃体抽吸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对32例经常规降眼压处理3 d后眼压仍大于40 mm Hg的青光眼患者行玻璃体抽吸+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及滤过泡等情况。结果:术后21眼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提高,术后眼压符合完全成功25例(78.1%),符合条件成功4例(12.5%),平均眼压(15.88±6.32)mm Hg,3例(9.4%)失败,27例滤过泡为功能性滤过泡,5例为非功能性滤过泡。结论:玻璃体抽吸+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持续高眼压性青光眼可快速降压,重建前房,降低该手术的难度,减少了并发症,术后效果佳,值得推广应用。 周建平 胡长青 刘玲玲 胡莉群 吴红云关键词:青光眼 不同剂量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效果及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研究玻璃体腔内注射不同剂量康柏西普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效果及其对患儿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赣州市人民医院诊断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17例(28眼)患儿纳入研究,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8例13眼,康柏西普剂量为0.25 mg/0.025 mL,B组9例15眼,康柏西普剂量为0.15 mg/0.015 mL。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玻璃体注射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治疗ROP的效果,以及治疗前、治疗后7 d的血清VEGF及内皮素-1(ET-1)水平,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的神经行为评分、感觉统合能力评分及适应行为能力评分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变化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B组ROP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9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天,两组患儿的血清VEGF和血清ET-1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儿的神经行为、感觉统合能力及适应行为能力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注射治疗后5 min、30 min眼压均较术前增高,且B组眼压较A组增幅更小,术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0.15 mg/0.015 mL或0.25 mg/0.025 mL康柏西普开展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均可发挥良好的疗效,但0.15 mg/0.015 mL康柏西普对短期时间内眼压的影响小。 吴红云 李莉 曾雅彬 胡莉群 黄郁波关键词:早产儿 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腔注射 眼压 不同喂养方式早产儿血清叶黄素水平对视感知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2024年 早产儿由于过早脱离母体,可能面临视感知发育不良的问题,及早干预是减少这种发育不良的有效手段。通过饮食喂养增加早产儿对某些关键营养素的摄入,是实现早期干预的方法。研究表明,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在视觉和认知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叶黄素无法自身合成,必须通过饮食获取,因此早产儿的喂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综述叶黄素的生化特性、不同喂养方式下早产儿血清叶黄素水平的差异,以及叶黄素水平对其视感知发育的影响,以期为早产儿视感知发育障碍的干预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 吴红云 黄郁波 胡莉群 李莉关键词:早产儿 叶黄素 轻型间接视神经损伤的临床诊断分析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对轻型间接视神经损伤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2年4月的11例轻型间接视神经损伤临床特点,包括患者的主诉、受伤特点、眼部体征(视力、瞳孔、眼底变化)及辅助检查(视野、视觉诱发电位)并对治疗效果进行总结。结果11例病例的临床特点:患者有患侧颞部及眶区的直接损伤史的受伤特点;视力下降轻;患眼相对传入性瞳孔阻滞(relativeafferentpupillarydefect,RAPD)阳性;视野:检查有普遍光敏感度下降现象及中心暗点或旁中心暗点或视野缺损;视觉诱发电位(visual-evokedpotential,VEP)示有波幅下降或稍下降或时间延迟;眼眶CT及颅脑CT检查阴性。药物治疗后11例患者复查视野、视觉诱发电位较前改善甚至恢复,其中8例急性外伤患者视力得到完全恢复,3例视力得到明显提高。结论通过对患者主诉、特点、瞳孔异常、视野和视觉诱发电位的分析,能有效的诊断有无视神经的轻度损伤,早期诊治有助于视力恢复。 吴红云 刘维峰 胡长青关键词: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