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利天增

作品数:161 被引量:908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重点攻关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0篇期刊文章
  • 46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56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69篇瘢痕
  • 57篇烧伤
  • 47篇细胞
  • 46篇增生
  • 44篇增生性瘢痕
  • 39篇创面
  • 35篇纤维细胞
  • 35篇成纤维细胞
  • 25篇愈合
  • 24篇伤创
  • 23篇瘢痕成纤维细...
  • 21篇蛋白
  • 17篇烫伤
  • 16篇创面愈合
  • 15篇积雪草
  • 14篇烫伤创面
  • 14篇反义
  • 11篇前胶原基因
  • 11篇胶原基因
  • 10篇核苷酸

机构

  • 118篇中山大学附属...
  • 33篇中山医科大学...
  • 13篇中山大学
  • 12篇中山医科大学
  • 7篇广东省人民医...
  • 7篇中山医学院
  • 7篇广州市红十字...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安徽省立医院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佛山市第一人...
  • 2篇怀集县人民医...
  • 2篇中山医科大学...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暨南大学第四...
  • 2篇江苏大学附属...
  • 1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汕头大学医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58篇利天增
  • 119篇祁少海
  • 103篇徐盈斌
  • 101篇谢举临
  • 28篇赵李平
  • 24篇张涛
  • 23篇柯昌能
  • 20篇刘坡
  • 19篇陈晓东
  • 17篇潘姝
  • 16篇梁惠珍
  • 15篇卞徽宁
  • 14篇袁即山
  • 13篇沈锐
  • 12篇舒斌
  • 12篇朱家源
  • 10篇黎志明
  • 9篇卞辉宁
  • 9篇贲晓松
  • 9篇刘旭盛

传媒

  • 16篇中华烧伤杂志
  • 14篇中华实验外科...
  • 13篇第八届全国烧...
  • 11篇中国临床康复
  • 4篇中山医科大学...
  • 4篇中国修复重建...
  • 4篇中山大学学报...
  • 4篇全国烧伤早期...
  • 3篇中国康复理论...
  • 3篇中华整形外科...
  • 3篇实用医学杂志
  • 3篇中国社区医师
  • 3篇中华整形烧伤...
  • 3篇中华损伤与修...
  • 3篇全国危重烧伤...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中华显微外科...
  • 2篇新医学
  • 2篇广东医学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26篇2007
  • 22篇2006
  • 26篇2005
  • 17篇2004
  • 6篇2003
  • 16篇2002
  • 9篇2001
  • 6篇2000
  • 2篇1999
  • 9篇1998
  • 2篇1994
  • 1篇1991
  • 2篇1990
1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物质对增生性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的影响
目的探讨神经肽 P 物质(SP)与增生性瘢痕瘙痒发生的关系及可能的机制。方法用透射电镜观察人增生性瘢痕、非增生性瘢痕以及皮肤中肥大细胞(MC)超微结构特点及其功能状态:Ⅰ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消化分离肥大细胞,用荧光分光光...
赵李平利天增祁少海徐盈斌谢举临柯昌能刘坡
文献传递
Ⅰ型前胶原基因反义核酸对增生性瘢痕作用的量效关系
目的 研究Ⅰ型前胶原基因反义寡聚核苷酸对人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探讨增生性瘢痕的基因治疗.方法 以人增生性瘢痕移植于裸鼠建立动物模型,分别合成位于Ⅰ型前胶原基因5’端翻译区域21bp反义寡聚核苷酸1(ASONs1)和位于第1...
祁少海利天增谢举临贲晓松唐冰何洁华罗超权
文献传递
α_1(I)型前胶原基因反义寡核苷酸转染人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条件优化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优化α1(I)型前胶原基因反义寡核苷酸(ASODN)转染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条件。方法ASODN经FITC标记,以阳离子脂质体Oligofectamine为载体转染体外培养的第2~6代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转染后24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记录荧光素的细胞内分布;流式细胞术计数荧光细胞百分率、作细胞凋亡分析,以荧光细胞百分率最高者为最佳转染效率,依次筛选细胞接种数量、ASODN浓度和脂质体量。结果(1)脂质体转染ASODN,所用各转染条件未引起成纤维细胞凋亡;转染后细胞浆和细胞核内均有荧光素聚集。(2)接种细胞数量为14.25×104个/孔的荧光细胞百分率为74.0%,接种数量为30.00×104个/孔的为73.3%,接种数量为32.25×104个/孔的为94.3%,接种数量为39.00×104个/孔的为64.2%。(3)转染液中ASODN浓度100nmol/L,荧光细胞百分率为38.1%;150nmol/L时,为62.6%;200nmol/L时49.5%;250nmol/L时35.8%。(4)转染所用的脂质体量2μl时,荧光细胞百分率为77.01%,3μl时85.05%,4μl为71.64%。结论α1(I)型前胶原基因ASODN脂质体转染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最佳转染条件为接种细胞数量32.25×104个/孔,反义核酸浓度150nmol/L,脂质体3μl/孔。通过优化转染条件可提高转染效率,为下一步设计药物开发研究提供基础。
袁即山利天增祁少海谢举临徐盈斌潘姝张珑娟孔庆瑜
关键词:反义寡核苷酸基因转染细胞培养
正常人不同部位皮肤表皮干细胞分布规律的研究被引量:18
2006年
目的观察正常人不同部位皮肤表皮干细胞分布的规律,分析用P63、CD29单标记和双标记法鉴定表皮干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取5例正常人头顶部、足背、足底、阴阜(阴毛区)、阴囊等21个部位的全层皮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生物素-链霉亲和素-辣根过氧化物酶(SP)染色法,用P63、CD29作为一抗进行单、双标记。对染色结果作图像分析并以阳性单位(PU)值表示,观察表皮干细胞在各部位皮肤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P63单标记法及P63、CD29双标记法染色均显示, 正常人体21个部位中,足背皮肤的PU值最小,头皮PU值最大。CD29单标记法染色显示,足底皮肤 PU值[(11.9±1.5)%]最小,头皮PU值[(29.1±5.0)%]最大。毛发区皮肤P63、CD29单、双标记染色的PU值均高于汗毛区(P<0.01),但躯干与四肢部位皮肤P63、CD29单标记及双标记染色的 PU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人头顶部、阴阜、阴囊皮肤组织中的表皮干细胞多于其他部位。P63、CD29单标记法对表皮干细胞的敏感性较高,特异性较低,而P63、CD29 双标记法的敏感性较低,特异性较高;后者不失为鉴定表皮干细胞较为简便、有效的方法。
陈晓东利天增祁少海谢举临徐盈斌潘姝袁即山张涛梁惠珍
关键词:干细胞抗原CD29P63免疫组织化学
皮肤瘢痕癌临床及病理特点被引量:7
1998年
祁少海利天增
关键词:皮肤瘢痕癌病理学
人增生性瘢痕瘙痒症状与局部5-羟色胺的含量
目的测定不同程度瘙痒的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中5-羟色胺水平,评价5-羟色胺在增生性瘢痕瘙痒症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09/2004-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科和外科实验室完成。取瘢痕和正常皮肤标本89例(每例...
赵李平利天增祁少海徐盈斌谢举临柯昌能
文献传递
两种不同消化方法对表皮细胞表面抗原α_6整合素和转铁蛋白受体表达的干预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采用单纯胰酶和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两种不同的消化方式,观察表皮细胞表面抗原α6整合素和转铁蛋白受体CD71表达的变化,为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术分选表皮干细胞选择合适的消化方法。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门诊包皮环切手术患者的皮肤标本10份,患者均知情同意,年龄14~22岁。每份标本均分为2份,分别用胰酶、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进行消化,共20份,分为胰酶组、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组,10份/组。胰酶组将皮条放入质量浓度为2.5g/L的胰酶中,4℃消化过夜。次日撕除表皮角质层,以弯镊轻刮皮肤上皮面,获得表皮基底层细胞;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组将皮条放入质量浓度为2.5g/L的中性蛋白酶中,4℃消化过夜。次日轻撕下皮肤表皮层,将其剪成1mm×1mm大小的碎块,以质量浓度为2.5g/L的胰酶消化5min,获得表皮基底层细胞。分别取两组细胞悬液300μL,加入碘化丙啶标记死亡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死亡细胞百分率,计算细胞活力。以荧光标记的α6整合素和CD71抗体标记细胞表面抗原,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抗原表达。剩余细胞以表皮细胞培养液重悬,移入预先铺有100mg/LⅣ型胶原的培养瓶中,接种密度为5×104/cm2,3d换液1次,观察两组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实验纳入包皮环切手术患者的皮肤标本10份,每份标本分别用胰酶、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进行消化,共20份,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酶消化后两组细胞活力的比较: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组细胞活力明显高于胰酶组[(86±1.81)%,(82±1.48)%,P<0.01]。②不同酶消化后两组细胞抗原的表达:胰酶组α6briCD71dim细胞占(8.00±1.69)%,α6briCD71bri细胞占(36.00±18.03)%,α6dim细胞占(40.00±10.08)%;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组3种细胞所占比例依次为(30.00±8.59),(8.00±1.63),(38.00±8.72)%,两组各抗原的表达基本相似(P>0.05)。③不同酶消化后两组细胞形态学观察
刘坡祁少海谢举临黄冰舒斌徐盈斌利天增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培养、MTY、ELISA 法、氯胺 T 和 RT-PCR 法检测 bFGF 在不同作用剂量下对瘢痕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增殖和细胞外基质(ECM)合成的影响。结果(1)MTT 检测 bFGF 对瘢痕成纤维细胞有明确的促增殖作用,并具有剂量相关性;(2)氯胺 T 法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 HPr 含量无显著性差异,RT-PCR 法显示各组Ⅰ、Ⅲ型胶原蛋白 mRNA 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说明 bFGF 对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蛋白的合成无促进作用;(3)ELISA 法表明随着 bFGF 作用浓度的升高,FN 的表达表现为增高趋势,且以100ng/ml 浓度下作用最显著。结论 bFGF 可以促进创面愈合。但不引起瘢痕的过度形成。
谢举临卞辉宁祁少海徐盈斌利天增
关键词:瘢痕成纤维细胞
胎儿毛乳头细胞的培养和鉴定及其体外诱导分化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胎儿毛乳头细胞(dermal papilla cells,DPCs)生物学特性和体外诱导分化潜能,论证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Ⅰ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毛乳头,Eagle动物细胞培养基(DMEM)/F12(3:1)中培养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检测α平滑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α,SMA—α)、Ⅰ型胶原、Ⅱ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对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取第3、7代细胞以成脂诱导液、成骨诱导液体外定向诱导7~10d,油红染色和Von Kossa染色、骨桥蛋白免疫荧光检测鉴定细胞的成脂和成骨特性。结果体外培养的DPCs表达SMA—α、Ⅰ型胶原、Ⅳ型胶原和层粘连蛋白,成脂诱导10d后油红染色可见细胞胞浆内红色脂滴形成,成骨诱导7d后Von Kossa染色细胞间有黑色钙结节形成,细胞表达骨桥蛋白。结论体外培养DPCs具有干细胞特性,可作为皮肤组织工程和骨组织工程一种新的种子细胞。
刘坡祁少海徐盈斌谢举临舒斌黄勇利天增
关键词:毛乳头细胞细胞分化成骨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_1对培养的瘢痕成纤维细胞挛缩功能的作用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瘢痕成纤维细胞诱导肌动蛋白(α-actin)和粘连蛋白FN表达的作用,探讨TGF-β1与烧伤瘢痕挛缩的()关系。方法:采用细胞培养、ELISA法、免疫组化、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在不同TGF-β1含量作用下,瘢痕成纤维细胞α-actin和FN表达的情况。结果:不同含量TGF-β1诱导瘢痕成纤维细胞表达α-actin和FN的作用不同,以10~50μg/L的TGF-β1作用最有效;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成纤维细胞表达更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TGF-β1诱导瘢痕成纤维细胞α-actin和FN的表达增加可能与烧伤瘢痕挛缩有关。
谢举临利天增祁少海卞辉宁徐盈斌梁惠珍
关键词:瘢痕成纤维细胞挛缩FN转化生长因子Β1烧伤瘢痕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