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鲁宁
- 作品数:23 被引量:77H指数:5
- 供职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高层领导风格在企业系统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权变性研究被引量:5
- 2013年
- 企业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关键任务,需要高层管理者表现出不同的领导风格,通过领导风格和企业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匹配,以有效地促进企业信息系统在各个阶段的成功。通过对威海一家具有较长信息化经历的企业进行案例研究发现,在系统采纳阶段,变革型的领导风格更有助于企业关注于未来的发展并及时做出战略性决策;在系统实施阶段,交易型的领导风格更有助于管理和控制具体的实施任务;在消化吸收和扩展阶段,变革和交易混合型的领导风格更有利于系统和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融合,以及系统向外部供应链的扩展。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企业在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信息化领导人提供指导。
- 邵真何青松葛虹冯玉强刘鲁宁
- 关键词:变革型领导交易型领导
- 志愿服务中算法透明度对感知可信度的影响——服务动机的调节效应
- 2024年
- 从党的十九大提出“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到二十大强调“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构成。对志愿服务的重视和支持既是人民自治的体现,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尽管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在志愿者数量、服务领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公众参与率低下这一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学术界尝试应用算法推荐促进公众对志愿服务的了解和参与。然而,算法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广泛的用户信任问题,在志愿服务领域这一问题又格外突出。因此,论文聚焦于志愿服务活动的算法推荐,采用调查实验的方法,分析志愿服务动机如何影响算法透明度对于算法信任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1)相对于不透明的算法,志愿者对透明算法的信任度更高;(2)志愿服务动机调节了算法透明度与算法可信度之间的关系,志愿者对与其志愿服务动机一致的算法信任度更高;(3)志愿服务动机与算法决策逻辑一致对算法透明的积极作用的加强在利己动机志愿者中更大。论文与算法信任及志愿服务领域的文献进行对话,通过评估志愿服务动机在算法透明度对算法信任的影响中的调节作用,扩展了已有研究在算法治理领域的发现,同时为相关管理人员在如何提高志愿者对于算法建议信任的方面提供了实践建议。
- 孙源米加宁刘鲁宁
- 关键词:志愿服务
- 雅戈尔算子的清晰域及其应用(英文)被引量:1
- 2012年
- 模糊合成算子是模糊数据处理的核心技术。目前,在模糊评价中模糊算子的应用混乱,没有一般的方法可循。原因之一是扎德的模糊数学理论存在缺陷,另一方面是对算子的性质和数据的研究不够。清晰域是模糊合成算子的重要性质,在清晰域内的数据,计算结果是确定的,不具有模糊性,而在清晰域之外的数据有效。雅戈尔算子是参数算子,清晰域是变化的。研究了雅戈尔清晰域,它的大小是随参数增大而递减的;为了使清晰域不包含任何数据点,推导出了确定雅戈尔参数的计算公式,给出了雅戈尔算子在模糊评价中的应用方法,充分发挥数据的作用,用算例验证了这个方法的有效性。
- 杨毅冯玉强刘鲁宁傅丽芳
- 关键词:数据点
- 大数据赋能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理论问题和实现路径被引量:15
- 2023年
-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从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总结提炼的社会建设方针。基于共建共治共享的内涵讨论大数据赋能社会治理的逻辑,通过多元共建大数据平台,实现政府、企业、居民等多元社会主体的数据信息整合,识别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和意愿。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府统筹、企业参与、居民自治的多元共治机制,明确各主体的权责边界。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量化评估体系,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多元共享机制。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已形成清晰的战略规划,大数据赋能的实现路径已初见成效,但企业与居民等多元社会主体仍需在党和政府的统筹领导下协同发力,共同建设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平安中国。
- 刘鲁宁何潍涛
- 关键词:大数据多元共治资源流动城乡融合
- 基于组织中社会网络的个体层次企业信息系统消化吸收研究
- 组织的信息系统消化吸收水平决定信息系统是否完全发挥它的潜在价值。目前研究成果表明组织的信息系统消化吸收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组织内信息系统直接使用者的个体用户的消化吸收水平。特别是MIS领域顶级期刊之一EJIS的最新研究成果...
- 高娈冯玉强刘鲁宁邵真
- 关键词:社会网络
- 文献传递
- 健康体检机构智能导检系统的有效性及客户遵从性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智能导检系统为客户提供体检服务的有效性,分析客户对系统建议遵从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客户使用智能导检系统的数据,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证实本文研究结果。结果:通过使用智能导检系统可减少客户排队等待时间,与预期时间成本低的项目相比,在预期时间成本高的项目中客户更愿意遵从智能导检系统;客户的等待感知成本对其遵从行为有负面影响。结论:使用智能导检系统可提高客户体检效率,医院可通过提高队伍流动性、提供舒适的排队环境等方式降低客户感知到的时间成本,以提高客户对智能导检系统的遵从意愿。
- 王雅梦陈蕾杨立钒刘鲁宁
- ERP用户消化吸收水平影响因素的多案例研究——基于同事互动的视角被引量:2
- 2015年
- ERP用户的消化吸收水平是决定企业能否发挥ERP系统的商业价值及取得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没有ERP用户对系统知识深入的消化吸收,企业对ERP的应用只能停留在表面。已有研究分别从用户自身和组织两个视角发现了影响ERP用户消化吸收水平的关键因素,但未曾关注同事的影响。本文通过多案例研究方法,基于社会互动的视角,对同事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对6个案例企业的深入访谈,本文发现与正式知识性互动相比,同事间非正式知识性互动更能够促进ERP用户的消化吸收。此外,本文还发现同事间的工具性连接、情感连接及同质性能够促进非正式知识性互动;并提出了同事互动对ERP用户消化吸收作用的理论模型。本文的研究不仅探索发现了同事影响ERP用户消化吸收水平的作用机制,丰富了个体层次ERP消化吸收的研究,同时为ERP用户及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如何利用同事的作用深化ERP用户消化吸收的具体措施。
- 高娈刘鲁宁冯玉强
- 关键词:社会网络
- 群体舆论和政府沟通对网络用户舆论极化的影响
- 2024年
- 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人们可以方便地在社交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受网络上的观点和情绪刺激,网络用户的立场和观点经常呈现出极端化的倾向,为网络舆情治理带来挑战。从群体舆论和政府沟通的角度,探讨网络用户舆论极化效应的影响机制。具体而言,借鉴刺激-有机体-反应(S-O-R)框架开发个理论模型,研究群体舆论环境和政府沟通风格如何引发网络用户对认同感、情绪和政府信任的感知,从而导致网络用户舆论极化效应的改变。通过情景实验的方式收集数据,验证模型和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1)群体舆论环境和网络用户本身观点一致正向影响其感知群体认同和感知群体情绪,表明环境刺激能够对个体产生影响。感知群体认同和感知群体情绪均使网络用户在被认同中更加极端化,加剧网络用户的舆论极化效应。(2)共情型的政府沟通风格比权威型的政府沟通风格更能提高网络用户对政府的信任,进而缓解网络用户的舆论极化效应。从政府沟通的角度为舆论极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3)感知群体认同和感知群体情绪在影响舆论极化方面具有交互效应。感知群体情绪对舆论极化的效用随着感知群体认同的增加而增加。研究结论为理解网络用户舆论极化的成因和影响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关注到舆论环境因素对网络用户的刺激,从政府沟通的视角研究了政府沟通风格如何缓解舆论极化现象。在实践层面,为社交媒体运营商和政府社交媒体有效改善网络舆论环境提供指导。建议社交媒体平台尊重并引导舆论观点的多样化传播,政府社交媒体在运营时应注重通知公告的语言风格,增强从积极方向引导社交媒体舆论传播的效能.
- 王雅梦呼大永祝宇琳冯丹娃刘鲁宁
- 关键词:网络舆情政府沟通
- 经管类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差异性分析——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被引量:1
- 2013年
- 以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2011年经管类分类培养为案例,采用统计检验方法考察了学术型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培养模式的差异,定性分析了应用型研究生占比急剧走低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和经济管理问题研究的特点,提出了进一步优化经管类研究生分类培养方案的建议。
- 葛虹徐蕾吴冲刘鲁宁
-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学术型研究生应用型研究生
- 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设立对政府职能履行的影响分析——基于退役军人司法文书的文本挖掘被引量:5
- 2023年
- 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设立象征着退役军人事务的管理和保障工作进入新阶段,优待抚恤、社会保障、英烈褒扬、退役安置等一系列与退役军人密切相关的职能责任有了明确归属。然而,机构改革对退役军人事务管理与保障能力产生的实际影响有待实证检验。论文从协同治理的理论视角出发,结合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具体行政职能,以司法文书作为政府职能履行的评价依据,通过LDA主题模型对4632份与退役军人相关的司法文书展开分析,讨论了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设立对政府职能履行的影响。研究发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设立改善了政府职能履行情况,但其积极影响随着协同治理机制的复杂而变化。机构改革对需要纵向协同履行的优待抚恤职能具有最为显著的积极影响。在需要横向协同其他政府部门的职能中,与社会保障职能相比,英烈褒扬职能的履行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需要社会协同履行的退役安置职能的治理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退役安置依然是退役军人事务管理与保障工作的重点环节。
- 何潍涛刘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