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华
- 作品数:21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核科学技术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核燃料贮存临界安全实验研究
- 1998年
- 核燃料贮存临界安全实验研究史永谦林生活赵品台沈雷生罗椿英薛小刚阎凤文王文升刘振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关键词核燃料仓库临界安全实验研究在核燃料仓库内,一般都存放一种235U富集度的核燃料,并必需确保其临界安全。除了进行临界安全计算外,根据核安全法...
- 史永谦林生活赵品台沈雷生罗椿英薛小刚阎凤文王文升刘振华
- 乏燃料后处理溶解过程核临界安全初步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通过建立合理的空间分布模型,对后处理厂乏燃料溶解不同阶段的核临界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对重要的核临界安全参数给予影响评价。结果显示,在仅考虑易裂变核素形态转变的理想情况下,溶解初期为最危险状态;温度升高和硝酸浓度增大对系统的影响为负效应,影响均小于4%;可溶中子毒物的加入与燃耗信任制技术的应用能大幅提高系统的经济性,影响均可达到30%。
- 刘颖瑜骆志文刘振华
- 关键词:乏燃料后处理核临界安全
- 约旦次临界装置物理设计
- 界装置安全、简单、操作方便,能完成大量的物理实验,适用于教学、培训和实验研究,但其具有不同于临界装置的特点.按照中-约次临界装置合同要求,针对该装置具体特点和实验研究需要进行了物理设计,确定了该装置主要物理参数,如优化的...
- 刘振华荣春方
- 关键词:核反应堆次临界装置物理设计
- 约旦次临界装置(JSA)设计与建造
- 约旦次临界装置(JSA)是约旦的第一座核设施,也是我国研制并出口的第一座次临界装置,运行稳定安全可靠。该装置由原子能院自主研发,融入全数字化控制、非能动安全、模块化设计等先进理念,为约旦国内的教学、培训、科研和实验提供了...
- 骆志文刘振华柯国土张金山梁淑红罗皇达贾玉文刘宏伟
- 关键词:次临界装置全数字化控制KEFF
- 文献传递
- 反应堆外易裂变材料的核临界安全.第3部分:易裂变材料贮存的核临界安全要求
- 本部分规定了裂变材料贮存中有关核临界安全的基本要求和限值。本部分适用于易裂变材料的贮存。
- 刘振华李玉成沈雷生
- 关键词:核燃料核安全核反应核反应堆
- 文献传递
- 核燃料循环临界事故中气溶胶行为研究
- 使用CONTAIN程序计算了核燃料循环临界事故发生时气溶胶的迁移、沉积等行为。结果表明:控制体连通与否以及水蒸气的存在与否会对气空间的气溶胶浓度、粒度分布及沉积等情况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干燥情况下的控制体连通对气溶胶扩散...
- 孙雪霆季松涛刘振华张应超
- 关键词:气溶胶核燃料循环
- 文献传递
- 约旦次临界装置(JSA)设计与建造
- 约旦次临界装置(JSA)是约旦的第一座核设施,也是我国研制并出口的第一座次临界装置,运行稳定安全可靠。该装置由原子能院自主研发,融入全数字化控制、非能动安全、模块化设计等先进理念,为约旦国内的教学、培训、科研和实验提供了...
- 骆志文刘振华柯国土张金山梁淑红罗皇达贾玉文刘宏伟
- 关键词:次临界装置全数字化控制KEFF
- 铀溶液临界装置抗震分析
- 铀溶液临界装置充装大量液体,抗震分析采用简捷有效的附加质量法处理了液动压力的关键问题.而容器高架夹套、质量分布上重下轻以及连接松脱的结构特点,使系统抗震能力较差,对此,通过对交叉加固和平板约束方案的对比分析,最终采取从装...
- 戴守通刘振华朱庆福汪军韩治
- 关键词:抗震分析结构优化
- 文献传递
- 约旦次临界装置物理设计被引量:1
- 2015年
- 次临界装置安全、简单、操作方便,能完成大量的物理实验,适用于教学、培训和实验研究,但其具有不同于临界装置的特点。按照中-约次临界装置合同要求,针对该装置具体特点和实验研究需要进行了物理设计,确定了该装置主要物理参数,如优化的燃料棒尺寸、最佳慢化栅距、优化的堆芯布置方案等。在约旦科技大学完成的实验表明,设计结果与装置实际状况吻合良好。
- 刘振华荣春方
- 关键词:次临界装置物理设计物理实验
- CARR乏燃料在49-2游泳池式反应堆使用的堆芯方案研究
- 2019年
- 49-2游泳池式反应堆(简称49-2堆)在我国研究堆领域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中国先进研究堆(CARR)的平均卸料燃耗仅有32%~33%,远低于燃料考验达到的最大燃耗71.8%,有继续使用的潜力。根据49-2堆各系统、应用需求和CARR乏燃料的特点,研究了CARR乏燃料在49-2堆直接再使用的堆芯方案,计算了物理和热工参数,并进行了典型事故分析。结果表明:新设计的5 MW堆功率适中,满足反应性控制、温度、压力、温度系数、屏蔽等方面的安全要求;在主要的设计基准事故下堆芯是安全的;在中子注量率的大小和均匀性、辐照孔道有效长度、燃料温度、换料周期等方面优于现49-2堆,满足后续科研生产需求。
- 张亚东刘振华岳芷廷冉怀昌乔雅馨
- 关键词:中国先进研究堆乏燃料反应堆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