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华 作品数:24 被引量:148 H指数:8 供职机构: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基于一种新型虚拟现实训练系统的健康青年坐位躯干控制能力评估的信度研究 2020年 躯干对人体姿势的维持、稳定和直立有着重要作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躯干平衡及姿势控制的恢复是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基础和关键[1]。临床研究证实,虚拟现实技术对患者姿势控制、平衡、步态等的改善具有显著作用[1]。BioMaster虚拟现实训练系统(Virtual Reallity Training System,VRTS)包括姿势控制评估与虚拟训练系统两个部分,不仅能够提供视觉反馈基础上的平衡功能训练,同时可提供躯干摆动角度等客观评估指标,对躯干姿势控制及训练过程中摆动角度的评估具有一定的可探讨性。鉴于国内关于VRTS在躯干控制角度评估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采用该系统评估健康人群的坐位时躯干倾斜角度变化的信度,旨在明确其用于姿势控制评估的可信度。 刘慧华 金冬梅 庄志强 洪忠秋 燕铁斌关键词:视觉反馈 虚拟训练系统 单次电针与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前后体感诱发电位的比较 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观察电针和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前后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变化。方法 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本科实习生10例,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每例受试者均随机接受电针和TEAS治疗,间隔1周。治疗前后检测SEP的N20、N9潜伏期及波幅。结果电针治疗后,刺激侧N20潜伏期明显延长(Z=-2.620,P<0.01);非刺激侧N9潜伏期延长(Z=-2.454,P<0.05),N9波幅降低(Z=-2.330,P<0.05)。TEAS治疗后,刺激侧和非刺激侧N9潜伏期均明显延长(Z>2.695,P<0.01)。两组治疗前后刺激侧及非刺激侧N20和N9潜伏期、波幅差值均无显著性差异(Z<1.817,P>0.05)。结论单次电针及TEAS治疗均可对SEP的N20、N9潜伏期及波幅产生影响,两种治疗对SEP的影响组间无明显差异。 刘慧华 王颖敏 何晓阔 赵敬璞 金冬梅 庄志强 林锦丰 燕铁斌关键词:电针 经皮穴位电刺激 体感诱发电位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最小意识状态患者脑功能网络静息态调节效应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 比较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单次治疗对最小意识障碍(MCS)患者静息态低频振幅(ALFF)的调节效应,以探讨该疗法的作用机制。 方法 收集11例M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例,女2例;脑外伤10例,脑出血1例;平均年龄(37.3±8.4)岁,平均病程(3.4±0.1)个月。所有患者入组前均给予1次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rs-fMRI)扫描;随后给予单次tDCS治疗,将阳极固定于患者左侧前额叶背外侧区,阴极固定在眶上区,并按照下列顺序进行实验。先给予单次安慰tDCS(sham-tDCS)治疗20min,结束后进行第2次rs-fMRI扫描;然后给予单次真tDCS(real-tDCS)治疗20min,结束后进行第3次rs-fMRI扫描。在每次进行rs-fMRI检查时还采用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CRS-R)对患者意识障碍程度进行评分。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入选患者经单次sham-tDCS治疗后其CRS-R评分、静息态脑功能网络ALFF均明显变化(P〉0.05);经单次real-tDCS治疗后,发现患者默认网路(左侧楔前叶)、额顶网络(左侧额叶、右侧顶上回)、感觉运动网络(左侧辅助运动区)、皮质下(右侧丘脑、双侧尾状核)ALFF显著增强(P〈0.05);而额顶网络(右侧额叶)、听觉网络(双边颞叶)ALFF显著减弱(P〈0.05);与单次sham-tDCS治疗后比较,入选患者经单次real-tDCS治疗后其默认网络(右侧前额叶)ALFF显著增强(P〈0.05);凸显网络(左侧岛叶)、感觉运动网络(右侧中央前回)ALFF显著减弱(P〈0.05)。 结论 MCS患者经单次tDCS治疗后,发现其静息态脑功能网络ALFF活动增强,表明tDCS对神经网络神经元兴奋性具有调节作用,这可能是促进MCS患者意识恢复的神经机制之一。 赵敬璞 倪莹莹 林瀚波 刘慧华 吕晓 董军涛 庄志强 燕铁斌关键词:低频振幅 功能性电刺激改善皮层下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fMRI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f MRI)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功能的影响,探讨FES在皮层下脑卒中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康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纳入5例皮层下脑卒中患者,同时收集5例同期同年龄的健康者作为对照者。用FES仪刺激健康对照组左侧与皮层下脑卒中患侧的腕背伸和拇外展肌群,产生腕背伸和拇外展动作,刺激同时进行全脑的f MRI检查,获取脑功能图像。用SPM2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得到接受运动任务时2组脑区的激活图谱,比较2组感觉运动区(SMC)的激活强度和范围,计算SMC的单侧化指数(LI),并探讨其与上肢功能恢复的相关性。结果:健康对照组FES主要激活了对侧脑区的SMC,对侧运动前区(PMC)、顶下小叶(IPL)、扣带回运动区(CMA)、小脑(CRB)等运动相关区域也有不同程度激活;皮层下脑卒中组出现更多同侧脑区激活,包括同侧SMC、IPL等。2组双侧脑SMC激活范围及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皮层下脑卒中组显示出同侧SMC激活增强的趋势,且LI值与Fugl-Meyer上肢评分呈正相关趋势(P<0.05)。结论:FES通过感觉输入和被动运动两种方式激活感觉及运动相关的脑区,这可能是FES改善皮层下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机制之一。 郑芳芳 刘慧华 燕铁斌 靳晓坤 段小慧 沈君关键词:功能性电刺激 功能性核磁共振 脑功能重组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短暂全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长时程增强的影响 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空间记忆能力及海马长时程增强(LTP)的影响,探讨rTMS是否通过增强LTP促进模型大鼠空间记忆能力的恢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83只,5只测定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静息阈值,将余78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和rTMS组(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然后给予rTMS治疗)。用四血管夹闭法制作全脑缺血再灌注10min模型;术后第3天开始给予rTMS(10Hz,静息阈值,刺激5s),每天2次,连续刺激14d;分别在术前、术后3d、术后17d(即rTMS治疗14d)后,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电生理检测大鼠在体海马穿通纤维到齿状回颗粒细胞层(PP—DG)电刺激诱发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群峰电位)及0波短脉冲群电刺激LTP诱导幅度的变化。结果术后第3天,模型大鼠PP—DG通路LTP诱发电位幅度较正常组显著降低,模型组与rTM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PP.DG通路LTP诱发电位幅度正常组、模型组和rTMS组之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大鼠定位航行逃避潜伏期和空间探索在原平台所在象限时间及穿越平台位置时间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TMS组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rTMS组在原平台所在象限时间及穿越平台时间较模型组明显增多(P〈0.01)。结论高频rTMS促进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其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强海马LTP的诱导幅度,原因可能与rTMS调节海马环路中间神经元功能状态及长期高频rTMS可增强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 何晓阔 刘慧华 燕铁斌关键词:经颅磁刺激 脑缺血 空间学习记忆 长时程增强 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及梗死侧皮质nestin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S)对急性脑梗死大鼠梗死侧顶叶皮层nestin蛋白的表达,进一步分析大鼠神经运动功能恢复与nestin蛋白表达的相互关系,拟初步探讨NMS治疗在梗死后早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分子机制。方法60... 郑修元 李胜活 燕铁斌 刘慧华 向云 庄志强 彭源关键词:神经肌肉电刺激 巢蛋白 文献传递 功能性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及梗死侧皮质巢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急性脑梗死大鼠梗死侧顶叶皮质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FES治疗在脑梗死后早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分子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分为电刺激组、安慰刺激组、对照组,每组20只,每组大鼠再分为治疗1,3,7,14d共4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参照改良Longa线栓法制作急性脑梗死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电刺激组与安慰刺激组于MCAO后第3天开始治疗。电刺激组以表面电极刺激偏瘫侧前肢,FES参数设置的强度以前肢能发生明显的伸腕、伸趾动作为宜。安慰刺激组将FES治疗仪的治疗电极放在偏瘫侧前肢伸肌群的运动点上,但关闭电源不予以电刺激,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所有大鼠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3,7,14天给予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定,同时,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大鼠脑梗死侧周围远隔区顶叶皮质nestin表达的阳性细胞数。结果治疗3d后,电刺激组与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大鼠的mNS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7d和14d后,电刺激组大鼠mNSS评分显著高于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P〈0.05);但安慰刺激组与对照组之间mNSS评分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7,14d后电刺激组大鼠脑梗死侧周围顶叶皮质nestin表达的阳性细胞数较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之间在各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远隔区顶叶皮质nestin的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ES治疗脑梗死早期大鼠偏瘫肢体可显著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FES治疗可促进梗死灶周围nestin的表达,这可能说明了FES治疗的另一个分子机制。 郑修元 李胜活 燕铁斌 刘慧华 向云 庄志强 金冬梅 彭源关键词:功能性电刺激 脑梗死 神经功能 巢蛋白 功能性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及室管膜下区的溴氧尿嘧啶核苷+/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细胞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点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和室管膜下区(SVZ)溴氧尿嘧啶核苷(BrdU)+/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细胞表达的影响,探讨FES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法制作急性脑梗死大鼠模型,制模成功7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安慰组和FES组,每组各24只。3组再按治疗时间分为1、3、7和14d四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对照组没有进行任何治疗;安慰组大鼠瘫痪侧前肢仅贴附表面电极,连接FES治疗仪,关闭机器电源;FES组制模成功后第3天开始以表面电极刺激瘫痪侧前肢,治疗强度以引起瘫痪侧出现伸腕伸指动作为准(约4~5mA),每次治疗15min,1次/日。治疗前及治疗各时间点(1、3、7和14d)采用改良神经功能损害评分法(mNSS)对大鼠神经功能变化评分;使用免疫组织荧光化学法检测缺血侧SVZ表达5-BrdU以及GFAP细胞数目的改变。结果治疗7d和14d后,FES组大鼠mNSS评分较其它2组明显改善(P〈0.05),其中运动功能评分改善尤为明显(P〈0.05)。治疗第3天FES组BrdU阳性细胞、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数及阳性率与其它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各组BrdU阳性细胞、双标阳性细胞数均达到峰值,FES组BrdU阳性细胞、双标阳性率与其它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FES组BrdU阳性细胞、双标阳性率与其它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ES治疗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促进SVZ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刘慧华 燕铁斌 李胜活 赵俊红 郑修元 何晓阔关键词:功能性电刺激 脑梗死 神经可塑性 室管膜下区 电针大鼠百会和人中穴对脑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脑梗死大鼠的百会和人中穴对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SGZ)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以探讨电针改善脑缺血后神经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改良Zea Longa"线栓法"建立SD雄性大... 赵俊红 燕铁斌 刘慧华 何晓阔关键词:脑梗死 电针 神经干细胞 细胞分化 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和缺血半暗带GSK-3β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14 2018年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是否与缺血半暗带GSK-3β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相关。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及FES治疗组,每组均分为治疗0天(治疗前)、3天、7天、14天四个亚组。建立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pMCAO)并进行皮下电极埋置。术后3天开始行FES治疗,每天1次,每次30min。在各时间点对大鼠进行改良神经功能损害评分(mNSS)评定神经功能,随后取材,用Western Blot检测半暗带GSK-3β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第7、14天FES治疗组大鼠mN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FES治疗组治疗第7天和第14天的大鼠神经功能较第0天和第3天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第7天,GSK3β磷酸化水平FES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而FES治疗组治疗第7天的GSK-3β磷酸化水平明显高于第3天和第14天(P<0.05)。结论:FES能通过增高GSK-3β磷酸化水平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 蔡传萍 金冬梅 录欣欣 刘慧华 庄志强 郑修元 吕晓 吴涛关键词:功能性电刺激 脑梗死 神经功能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