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
- 作品数:19 被引量:219H指数:3
- 供职机构:天津市急救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SCAMI-NSTEMI评分优化NSTEMI患者死亡风险预测及院前急救策略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人群中对基于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MI)注册研究建立的简化NSTEMI(SCAMI-NSTEMI)评分进行验证,并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GRACE)评分进行比较,探索其对院前急救策略的影响。方法入选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NSTEMI患者279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死亡等数据,分别计算每例患者的SCAMI-NSTEMI评分和GRACE评分,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和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mporvement,NRI)等方法对评分进行验证和比较。结果与GRACE评分比较,SCAMI-NSTEMI评分表现出更优秀的分辨能力[AUC=0.789,95%置信区间(CI):0.734~0.834]和分类能力(NRI=43.61%,P<0.0001),并且更准确、有效地识别高危患者。结论SCAMINSTEMI评分能够改善NSTEMI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指导优化NSTEMI患者院前急救策略。
- 李蕾刘向唐峰李春喆王亚光
- 院前急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59例的临床体会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院前紧急救治方法,以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方法对59例患者进行现场紧急救治,待病情相对稳定后再转送。结果 59例患者中显效31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达76.3%。结论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者在院前参照院内此类患者治疗的临床路径积极对症救治,对提高此类患者缓解率,缩短出血时间,改善其预后有明显效果。
- 李鹏刘向李开涛李尚伦
- 关键词:院前急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 绕行急诊救治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入院门至球囊扩张时间的影响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绕行急诊救治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未建立胸痛中心之前收治的217例STEMI患者为对照组;胸痛中心建立后通过绕行急诊救治的161例STEMI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入院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结果观察组D—to—B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系统对STEMI患者可以明显缩短D—to—B时间,尽早实施心肌再灌注。
- 潘三改李开涛田云朋刘向
-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院前急救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观察
- 2022年
-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方法与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20年5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三医院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来院方式分为急救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将天津市急救中心完成院前接诊、救治、转送的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急救组,自行来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3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救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及发病后症状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5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过程中给予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可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为下一步院内系统治疗赢得宝贵时间。并且能够降低患者救治风险,提升了患者救治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马春英田永宾刘向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回顾性分析
- 纳洛酮在心肺脑复苏中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观察对院前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在心肺脑复苏过程中应用纳洛酮治疗的效果。方法将各种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纳洛酮组及常规组。常规组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电击除颤、静脉用药(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等)等基础心肺复苏术及高级生命支持。纳洛酮组除上述治疗措施外,同时给予盐酸纳洛酮2.0mg静脉注射,对比观察两组心肺脑复苏情况。结果纳洛酮组心肺复苏与脑复苏成功率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纳洛酮能提高院前急救心肺脑复苏成功率。
- 李开涛刘向潘三改
- 关键词:纳洛酮心肺脑复苏院前急救
- 我国大中城市院前死亡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附12568例分析被引量:52
- 2010年
- 目的:调查中国大中城市院前死亡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死亡病例特点.方法:从中国8个大中城市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死亡数据,对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12 568例院前死亡者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返回时间、总时间、急救半径分别为(2.10±1.08) min、(13.68±7.14) min、(25.25±12.34) min、(13.75±6.48) min、(54.74±25.47) min、(7.86±3.91) km;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分别为(2.09±1.03) min、(13.58±6.78) min、(25.53±12.34) min、(13.60±6.54) min、(53.79±23.77) min、(7.67±3.86) km,院前心脏性猝死组分别为(2.12±1.02) min、(14.10±7.05) min、(24.79±12.08) min、(13.79±6.61) min、(54.80±25.36) min、(7.90±3.92) km.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与院前心脏性猝死组到达时间、现场时间、出车总时间、急救半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②院前死亡总体、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院前心脏性猝死组的病例数月份及季节分布以2月份、第一季度为最多,日时间段分布以8:00~10:00为最多.③院前死亡患者中循环系统、其他、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类的死亡数分别位居第一、二、四、五、八,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阶段最多,其中循环系统类中心脏性猝死死亡最多;创伤、中毒类的死亡分别位居第三、六,均以21~50岁青壮年阶段最多.④男性院前死亡数及院前心脏性猝死数均明显多于女性.⑤院前心脏性猝死占循环系统类死亡的绝大部分(67.33%),目击者现场心肺复苏(CPR)为4.46%,医护人员现场CPR成功率2.21%.结论:①心脏性猝死是中国大中城市最常见的院前死亡原因.②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提高中老年患者的常见急危重症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水平以及普及公众CPR对降
- 张在其骆福添陈兵陈锋公保才旦黄力柯俊赖欣李继良李金年林才经刘向陆家韬孟庆华宁哗裴雅春孙文会熊悦安张斌赵兴吉欧阳文伟陈文标陈玮莹郭彦池杨正飞黄子通
- 关键词:院前急救院前死亡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分析
- 院外心脏骤停复苏成功一例被引量:1
- 2015年
- 患者,男,41岁,于2012-07—18“游泳时突发意识不清”由第一目击者将之转移至池边确认颈动脉无搏动后给予胸外按压,并呼叫120,8min后急救车到达现场。现场查体及入院查体:现场患者面容青紫,呈叹气样呼吸,血压未测到,心电图示“室颤”,给予除颤后出现房颤,
- 唐峰王士梅刘向
- 关键词:院外心脏骤停入院查体胸外按压意识不清心电图示急救车
- 急腹症患者院前急救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急腹症是指以急性腹痛为突出表现的急性腹部疾病的总称,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需要早期诊断和紧急处理的临床特点。急腹症属于临床常见病,该病涉及内、外、妇、儿等多个学科,病理改变复杂,且若未能及时控制,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需引起临床重视。患者发病后需及时到医院救治,而院前急救的任务首先是鉴别诊断,正确分科后送诊,同时根据诊断对患者实施以对症治疗,维持生命体征为主要目的的急救措施,以缓解患者症状,挽救患者的生命,保证患者的安全。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梳理,对急腹症患者的院前急救分类特征、急救程序、救治措施进行总结概括,对目前院前急救过程中救治此类患者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总结院内临床相关诊疗经验同时对院前诊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院前临床紧急救治此类疾病提供借鉴。
- 黎小娟刘向
- 关键词:急腹症院前急救
- 院前急救任务异常结束现状调查分析
- 2020年
- 目的研究天津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任务异常结束情况,分析任务异常结束原因,制订应对策略,为提高院前急救救治效率和急救资源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00:00-12月31日23:59天津市急救中心安克医疗急救管理信息系统中异常结束任务的病例信息,对异常结束原因和呼救分类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院前急救任务共222 154车次,符合纳入标准的异常结束任务共19 494车次,异常结束率为8.77%。异常结束组与正常结束组调度反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73,P>0.05)。任务异常结束主要原因依次为:病家退车、车到人走、其他原因、拒绝治疗/转送、患者死亡、未见伤亡人员、病情缓解、车辆原因。导致院前任务异常结束的前三类病种分别为心源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交通事故,占异常结束总任务量的40.23%。结论院前急救任务异常结束浪费了有限的急救资源,需要政府及多部门联动,广大民众积极参与,从而提升本区域的院前急救效率,更好地服务于院前急救工作。
- 胡红秀邹文蕊刘向
- 关键词:院前急救救护车
- 我国八个大中城市院前急救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被引量:96
- 2010年
- 目的 调查我国大中城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 从我国8个大中城市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数据,就其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院前急救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返回时间、出车总时间、急救半径分别为(2.16±1.10)min,(14.01±6.82)min,(12.12±5.96)min,(14.08±6.85)min,(42.34±20.21)min和(8.50±4.18)km,院前非死亡组分别为(2.19±1.13)min,(14.15±7.14)min,(11.60±6.72)min,(14.92±6.89)min,(41.86±19.53)min和(8.63±4.31)km,院前死亡组分别为(2.10±1.08)min,(13.68±7.14)min,(25.25±12.34)min,(13.75±6.48)min,(54.74±25.47)min和(7.86±3.91)km,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分别为(2.09±1.03)min,(13.58±6.78)min,(25.53±12.34)min,(13.60±6.54)min,(53.79±23.77)min和(7.67±3.86)km,院前心脏性猝死组分别为(2.12±1.02)min,(14.10±7.05)min,(24.79±12.08)min,(13.79±6.61)min,(54.80±25.36)min和(7.90±3.92)km.院前死亡组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返回时间、急救半径均明显小于院前非死亡组,前组的现场时间、出车总时间均明显大于后者(P<0.05或P<0.01).院前心脏性猝死组的调度时间、返回时间与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组的到达时间、出车总时间、急救半径均明显大于后组,而现场时间明显小于后组(P<0.05或P<0.01).(2)院前急救组、院前非死亡组、院前死亡组、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院前心脏性猝死组的病例数均以第一季度为最多,其最少时间段分别是4:00-6:00、4:00-6:00、4:00-6:00、22:00-24:00、2:00-4:00,其最多时间段分别是20:00-22:00、20:00-22:00、8:00-10:00、2:00-4:00、8:00-10:00.(3)在241 876例院前急救病例中,创伤类患者是院前急救中最多的,年龄�
- 张在其骆福添陈兵陈锋公保才旦黄力柯俊赖欣李继良李金年林才经刘向陆家韬孟庆华宁哗裴雅春孙文会熊悦安张斌赵兴吉欧阳文伟陈文标陈玮莹郭彦池杨正飞黄子通
- 关键词:院前急救院前死亡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分析神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