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庆
- 作品数:8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政治法律艺术更多>>
- “有情”的启蒙——“抒情传统”论的意图被引量:9
- 2014年
- 在王德威的叙事中,有好几代学者对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理论建设作出过贡献。在他看来,重提这种"抒情传统"论的"传统",有助于我们中国文学研究者找到属于自己的"理论"。若对陈世骧、高友工等学者的论说加以仔细辨析,就会发现其背后有着浓烈的西方美学—文论思维基础。究其实质而言,这些学者对"抒情传统"的发明,本质上延续"五四"启蒙的、革命的文学思潮。"抒情传统"论是一种借助西方现代学说破除中国传统固有认识、进而重新立法的政治话语实践。
- 冯庆
- 关键词:抒情传统启蒙
- 建构论及其不满?——“科学大战”的哲学起源
- 2016年
- 当代西方人文学界倾向于将科学"真理"理解为人为建构的"意见"。通过对"索卡尔事件"中后现代人文学者和科学家展开"科学大战"的原因的揭示,可以发现这种反科学主义的真实针对目标——以笛卡尔哲学为基础的现代科学方法。正是由于接受了这种方法,西方现代科学带有浓重的实用性特征,科学主体所追求的不再是绝对的"真理",而是一定语境和观察范围内的"确定性"。作为这种现代科学建构论理论基础的"语言转向"及其衍生出的一系列文学或文化理论事实上是对这种现代科学文化的批判性回应。但是,"语言转向"同时也吸收了现代科学方法的原则。现代科学与人文批判理论具备启蒙哲学的同源性。
- 冯庆
- 关键词:建构论科学大战启蒙哲学语言转向
- 卢梭与现代抒情的政治伦理机制被引量:1
- 2016年
- "抒情传统论"是近年来理论界热议的话题,有必要对其进行内在机制和理论源头维度的研究。"抒情传统论"将抒情主体与现代的内在化主体性紧密关联起来。许多理论家认为这一内在化主体性的起源是哲人卢梭。卢梭本人的"沉思"生活方式,据说构成了现代抒情主体的内在基础;而在他的自然状态学说中,抒发激情的本源性意义得到凸显。这导致了现代文论中对真诚的抒情行动的理解存在着"沉思"与"抒发激情"两个彼此冲突的维度。然而,一旦回到卢梭本人的社会理论和政治哲学就能明白,根源于他的思想的现代抒情主体并不是沉思的哲人或被激情控制的自然人,而是抵御社会之"恶"过程中的现代公民。卢梭关于"自爱"和"自决"的学说旨在为其社会契约论的"公意"基础提供论据,进而,深受卢梭思想影响的当代"抒情传统论"的伦理政治机制也就得到了澄清。
- 冯庆
- 关键词:抒情传统现代文论伦理机制卢梭抒情主体社会契约论
- “劳工神圣”的思想温床——以蔡元培的社会关怀和教育理念为核心被引量:7
- 2016年
- 在"劳动"依然构成社会问题的今天,"劳工神圣"的经典口号时常得到引用,但其确切的背景与内涵仍未得到详尽的梳理。蔡元培在1918年发表"劳工神圣"演说时,主要的问题意识是通过贯彻西方的启蒙教育理念改造中国劳动者素养,使之脱离"游民政治",成长为现代民族国家的主权担当者。"劳工神圣"的演说是蔡元培受到墨学复兴和以无政府主义为主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影响后必然的政治表达。一旦认识到无政府主义一脉的"劳动"话语在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就能明白其局限性。唯有"五育"相互配合,方是蔡元培现代启蒙教育的全套方案。在"劳工神圣"与蔡元培的"五育"方案之间进行对照,可以发现他沟通古今中西思想、保卫中华文明不受侵害并同时解决现实问题的努力方向。
- 冯庆
- 关键词:劳工神圣
- 义气论——春秋叙事、威仪美学与江湖治理被引量:6
- 2017年
- "义"是人类社会是否良好运行的根本伦理范畴,"气"是中国文明最根源的质性、身体性与可视性范畴。在当代中国,被称作"江湖"的底层游民政治空间秩序已经作为一个问题浮出水面。一旦有了回归文明传统根系中找寻政治资源、梳理思想脉络的意识,那么,依据儒家经典论说对江湖"义气"伦理进行分析和概括,并从《春秋》《史记》到《三国》《水浒》的艺术再现中总结出其具体的叙事操演和视觉表征方式,发现帮会治理经验的社会效用,有助于我们今天从叙事伦理和视觉审美双层面应对底层游民治理的现实问题。
- 冯庆
- 关键词:义气叙事美学威仪
- 趣味兴衰的历史原由——赫尔德论欧洲艺术史被引量:1
- 2022年
- 德国启蒙思想家赫尔德的《不同民族曾经繁荣的趣味最终衰败的原由》一文曾获柏林科学院嘉奖,在其中可以看到西方启蒙时期艺术史写作意识的萌芽。通过结合赫尔德“另一种历史哲学”的理论构想,结合他对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前人启蒙观念和政治立场的吸收,解读这篇文献中对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启蒙时代的法兰西等具体时期和民族之艺术趣味兴衰原由的分析,可以让我们厘清现代艺术史写作中激进一脉的思想动机。
- 冯庆
- 关键词:赫尔德艺术史趣味历史哲学历史主义
- 理论的节制:重审德里达与塞尔之争被引量:2
- 2014年
- 德里达与塞尔之间曾经发生过一场有名的论争。在这场论争中德里达以其伦理—政治观念先行的作风"解构"了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而塞尔则指责德里达故弄玄虚,缺少基本的英美语言哲学常识。这场论争体现了解构主义的伦理政治意图,相比之下,塞尔的学理起点值得文学理论家重视。
- 冯庆
- 关键词:言语行为德里达解构语言哲学
- 永恒复返的浪漫——纪念M.H.艾布拉姆斯被引量:1
- 2015年
- 今年逝世的M.H.艾布拉姆斯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界屈指可数的泰斗级人物,其理论概括的"四要素"作为一个亚里士多德式的学术大前提,一直被中国学者未经深刻反思地挪用为一切文学现象的基本框架。一旦揭示了艾布拉姆斯的基本学术训练背景和对话语境,搞清楚他所依赖的历史主义哲学,就能发现其著《镜与灯》并非一部纯粹的理论著作,其背后的用意是通过文学观念史和文化史的梳理,保存并重启西方传统的活力。艾布拉姆斯这种回归历史传统与经典细读的浪漫主义文论研究模式,至今值得借鉴和重新阐发。
- 冯庆
- 关键词:浪漫主义历史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