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傅永吉

作品数:9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哲学宗教
  • 4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道德
  • 3篇心性
  • 3篇人文
  • 3篇文化
  • 2篇道德重建
  • 2篇信仰
  • 2篇人文信仰
  • 2篇社会公共
  • 2篇主体际
  • 2篇主体际性
  • 2篇公共
  • 1篇当前文化
  • 1篇道德资源
  • 1篇有感
  • 1篇哲学
  • 1篇中华传统美德
  • 1篇中华人文精神
  • 1篇人文精神
  • 1篇少年
  • 1篇生态

机构

  • 8篇北京东方道德...
  • 1篇北京青年政治...

作者

  • 9篇傅永吉

传媒

  • 3篇北京青年政治...
  • 2篇中国德育
  • 1篇纪念孔子诞辰...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中华人文信仰与命运共同体的心性支撑
人文信仰是中华民族自轴心时代"人的发现""人性觉醒"以来积淀而成的独特信仰传统,其原始形态是儒、道互补的人文精神。儒家传统是儒道释三大传统的核心、主干,本文重点思考(探讨)作为中华生命大智慧的儒家传统与中华人文信仰之关系...
傅永吉
关键词:人文信仰命运共同体
现代性情境下青少年和谐人格建构探析
2010年
随着物质生产的高速发展,现代社会出现了明显物化、异化,表现出普遍的社会精神文化病态。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于正在迅速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有一定借鉴意义,中国必须避免重走西方老路,主动避免现代社会病,着力抵消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努力健全社会制度,将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为社会改革的首要目标,为青少年以至全民的健全健康人格的养成创造良好条件。
傅永吉
关键词:人格青少年现代性批判
“仁”与主体际性——社会公共道德重建的心性基础
<正>在经历百年革故鼎新的内生性文明自我完善的努力后,以走出传统为主旨的序曲已然悄然落幕,回归传统的尝试从少数先知先觉者渐次演变为一种宏大的社会运动,于是人们对文化建设的前景滋生出普遍的欢欣。然而,正确对待传统的课题并未...
傅永吉
文献传递
让关爱充盈这个世界——读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有感
2014年
一 这个世界会好吗?当然。我们行走在向好的路上,尽管每一步都不尽完美,甚至有重大的曲折和起伏。这就是现实生活,真实的世界: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前途光明,道路曲折。这是我们基于进化论而秉持的乐观主义世界观。二最近在细细地重读《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潄溟晚年口述》。
傅永吉
关键词:世界观关爱乐观主义进化论
读《论语》三问
2015年
为什么要读《论语》?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论语》?在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我们今天读《论语》,切中了当前文化建设的脉。
傅永吉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文化精髓道德资源当前文化从心所欲不逾矩自律精神
中华人文信仰之当代重建初探
信仰是中华民族自轴心时代"人的发现""人性觉醒"以来积淀而成的独特信仰传统.人文信仰强调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类特别是精英群体通过"自诚明"的内省功夫而修养美德,希...
傅永吉
关键词:现代哲学人文信仰精神诉求传统文化
“天人合一”与生态环境失衡的人文拯救
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必须放弃现代人津津乐道的"唯科学主义"为代表的工具理性,努力量归"天人合一"理念所代表的价值理性,将科学精神置于人文精神的驾驭、引导、规范之下,在...
傅永吉
关键词:生态失衡天人合一
消费时代的文化超越
2011年
新世纪以来,生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主义伴随全球化浪潮在中国兴起,构成了强烈的经济和社会文化挑战。如何驾驭物质财富,实现文化超越,在日益富裕的物质生存环境中,造就兼具民族传统人文优势和现代性民主意识及自立自强意志的均衡、健康、完善的人格,逆转人类物化之生命诉求的下降通道,引领中华民族乃至全体人类重归向上寻求生命追求,是文化复兴之路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命运与使命。
傅永吉
关键词:消费主义中华人文精神
“仁”与主体际性——社会公共道德重建的心性基础
2012年
"仁"代表着中国古人从人际关系视角研究、探讨德性和社会规范的思路,是理解中华文明的关键概念,这一范畴的突出特点强烈的实践性。主体际性概念出现在20世纪初的西方哲学中,是对主客二分的近代理性主义传统的超越,其意义在于申明了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共生性、平等性、交互性。"仁"与主体际性之间存在内存契合,可以说是以经验形态表达了后现代主体际性的实践理性。在主体际性视域中重新发掘和理解"仁",重新解读其文化心理本质并为生活服务,或许可为中华文明吸纳、消化现代文明提供一条路径。
傅永吉
关键词:主体际性后现代性公共道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