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珍
- 作品数:10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政治法律更多>>
- 锡伯族民间故事的文化内涵及社会价值
- 锡伯族民间故事在叙事中贯穿了锡伯族的民族发展史,折射出锡伯族从部落时代到当代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精神信仰、日常生产和生活习俗等。其内容涉猎广泛,想象奇特丰富,语言质朴活泼,具有娱乐、教育和传承多种文学功能,是锡伯人生活...
- 丁玉珍
- 关键词:锡伯族民间故事文化内涵社会价值
- 文献传递
- 哈萨克英雄史诗与《玛纳斯》之草原意象比较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哈萨克族与柯尔克孜族都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历史上长期毗邻,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和影响较为密切。在两个民族的英雄史诗中都包含了丰富的草原意象,这些草原意象体现了古老的突厥族的一些风俗习惯。然而英雄史诗是活形态的民间文学,这两个民族的英雄史诗从古老的时代流传到现在,在草原意象里显示出一些略有差异的风俗以及不同的动物崇拜观念。
- 丁玉珍范学新
- 关键词:《玛纳斯》
- 锡伯族民间故事中的西迁精神及其文化积淀
- 2015年
- 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农历四月十八日,清朝政府从盛京等地征调锡伯族四千余军民西迁至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此后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各地的锡伯族人民都要举行活动纪念祖先西迁的历史壮举。锡伯族人民世代纪念的西迁精神逐渐渗透到锡伯族民间故事中,使得西迁历史以及西迁精神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广为流传。锡伯族民间故事当中,也体现出西迁精神世代相传所产生的文化积淀,即团结向上精神,体现了锡伯族人民的文化自觉,呈现出无可替代的民族文化特征。
- 丁玉珍
- 关键词:锡伯族民间故事西迁精神
- 新疆杂话的喜剧艺术探析
- 2014年
- 新疆杂话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讲说类曲艺形式,其通俗易懂、意蕴深刻。新疆杂话洋溢着诙谐幽默的喜剧精神,体现了独具特色的喜剧艺术。文章从三个方面探析了新疆杂话的喜剧艺术,即从"生活丑"到"艺术美",寓庄于谐,冷嘲与热讽相结合。
- 丁玉珍李文亮
- 关键词:喜剧艺术讽刺
- 原生态“历史文化名村”发展状况探究——以伊犁琼库什台村为例被引量:5
- 2013年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的琼库什台村是伊犁游牧民族定居最早的村落之一,是唯一一个以哈萨克为主体民族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琼库什台村由于受现代经济侵袭较少而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蕴含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一个原生态的"历史文化名村"。在民居建筑及生产生活上,琼库什台村体现出了得天独厚的和谐文化,自2010年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以来,凭借其独特的地理空间和地域文化,富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乡土建筑,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然而,该村在旅游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显现出一些问题,本文在论述这些问题的同时介绍了当地的解决策略。
- 丁玉珍
- 关键词:原生态历史文化名村
- 文化冲突背景下知识分子形象的身份认同危机——以王蒙《活动变人形》为例被引量:1
- 2014年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思潮的巨大冲击。对此最为敏感、最先做出反应的是知识分子阶层。王蒙带着对时代的洞察力,于20世纪80年代创作了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他笔下的倪吾诚是跨文化语境下知识分子的典型,在中西文化冲突中有着明显的身份焦虑感。在现代性的文化浪潮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碰撞、世俗精神与文人情怀的冲突以及"他者"目光的干扰造成了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危机。
- 丁玉珍
- 关键词:文化冲突知识分子身份认同危机
- 毁灭与辉煌:论中国原始神话的悲剧性——以上古个体神话为例被引量:1
- 2014年
- 神话是先民意识的最初觉醒,是民族精神的土壤。中国神话发展的起点是原始神话,其中的神和英雄们一方面总是不畏艰难、舍己为公,展示了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力量和勇气;另一方面又常常要以牺牲自己的利益和生命为代价。这种死亡,悲壮而辉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毁灭。这样的结合,使得中国原始神话彰显出可歌可泣又耐人寻味的悲剧美。本文在深刻解读中国原始神话的基础上,以上古个体神话为例,细致分析了原始神话悲剧性的来源以及其两大要素——毁灭与辉煌。
- 丁玉珍
- 关键词:悲剧性毁灭
- 探析新疆杂话的人物形象及其社会价值
- 2015年
- 新疆杂话是新疆流传广泛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曲艺形式。其中塑造了形形色色、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如酒鬼、赌鬼、懒汉、贪官、不走正路的年轻人、靠勤劳致富的青年等等。本文从新疆杂话中正反面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以及人物形象的文化意蕴等方面讨论了新疆杂话中的人物形象及其社会价值。
- 丁玉珍李文亮
- 关键词:丑角文化意蕴
- 聆听生命的浩瀚哲理——叶尔克西作品中的生命意识探究
- 2013年
- 哈萨克族女作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生长于阿勒泰一个名叫北塔山的牧场,儿时特殊的生存环境锻造了她对自然敏锐的观察力,扩大了她的关注度,使她懂得生命的神圣和重要。这种关于自然和生命的记忆使叶尔克西的文学作品流露出很强的生命意识。本文从生命逻辑、生命的问候以及黑暗的哲思意义三个方面分析了其作品中的生命意识,即生与死的距离很近很自然,生命是超越人的界限的,黑暗在某种程度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哲思意义,以此来解读叶尔克西作品中独特的生命意识。
- 丁玉珍
- 关键词:叶尔克西生命意识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