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在松

作品数:97 被引量:773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22篇专利
  • 13篇会议论文
  • 4篇学位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3篇农业科学
  • 14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5篇玉米
  • 26篇基因
  • 18篇植物
  • 14篇羧化
  • 14篇羧化酶
  • 14篇磷酸烯醇式丙...
  • 13篇小麦
  • 10篇植物分子
  • 10篇植物分子生物...
  • 10篇水稻
  • 10篇农杆菌
  • 10篇夏玉米
  • 9篇模式植物
  • 8篇农杆菌介导
  • 7篇信号
  • 7篇信号转导
  • 7篇信号转导途径
  • 7篇转导
  • 7篇高产
  • 6篇冬小麦

机构

  • 79篇中国农业科学...
  • 19篇中国农业大学
  • 10篇北京师范大学
  • 5篇山西农业大学
  • 5篇天津农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植...
  • 4篇吉林省农业科...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河北农业大学
  • 3篇青岛农业大学
  • 3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河北省农林科...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东京大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莱阳农学院
  • 1篇黑龙江省农业...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作者

  • 95篇丁在松
  • 74篇赵明
  • 26篇周宝元
  • 19篇李从锋
  • 18篇马玮
  • 15篇孙雪芳
  • 12篇张桂芳
  • 11篇王西瑶
  • 11篇徐小栋
  • 11篇东方阳
  • 11篇付金东
  • 11篇鲁黎明
  • 11篇洪雪
  • 11篇张少斌
  • 11篇徐江
  • 8篇黄素华
  • 7篇李连禄
  • 7篇王金明
  • 6篇石云鹭
  • 6篇王新兵

传媒

  • 25篇作物学报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作物杂志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生物技术通报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玉米科学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烟草科学
  • 1篇生物学通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农业与技术
  • 1篇核农学报
  • 1篇Agricu...
  • 1篇生物技术世界
  • 1篇北京农业(下...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6篇2020
  • 6篇2019
  • 2篇2017
  • 3篇2016
  • 8篇2015
  • 7篇2014
  • 8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8篇2008
  • 9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5篇2004
9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拟南芥硝酸盐转运体基因NRT2.1及其编码蛋白与应用
本发明属于植物分子生物学与转基因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拟南芥硝酸盐转运体基因NRT2.1耐低氮功能的验证,以及该基因在耐低氮和氮素营养高效植物新品种培育中的应用。本发明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为材料,利用NRT2.1基因T-DNA...
徐江徐小栋张少斌东方阳鲁黎明王西瑶迟志海洪雪麻艳超赵明丁在松付金东
文献传递
拟南芥硝酸盐转运体基因NRT3.1及其编码蛋白与应用
本发明属于植物分子生物学与转基因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拟南芥硝酸盐转运体基因NRT3.1耐低氮功能的验证,以及该基因在耐低氮和氮素营养高效植物新品种培育中的应用。本发明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为材料,利用NRT3.1基因T-DNA...
徐江徐小栋东方阳鲁黎明王西瑶张少斌迟志海洪雪麻艳超赵明丁在松付金东
文献传递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在提高再生稻再生率和再生季产量中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植物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在提高再生稻再生率和再生季产量中的应用。本发明首次发现C4型PEPC具有提高再生稻再生率和产量中的功能。通过在水稻中表达或过量表达来源于禾本科C4植物的...
丁在松黄素华周宝元孙雪芳赵明
文献传递
小麦、玉米粒重动态共性特征及其最佳模型的筛选与应用被引量:29
2009年
为了定量描述小麦、玉米两作物粒重变化共性特征,选用3个冬小麦和4个夏玉米不同熟期类型品种进行不同密度的田间试验,对其粒重(GW)动态进行测定,并对GW和灌浆天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的3个主要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Logistic曲线方程y=a/(1+be–cx)具有广泛适应性和生物学意义,具体方程式为y=1.0624/(1+52.8653e–6.7609x),r=0.9916(P<0.01)。不同作物、品种、密度处理的方程参数a值基本为1;参数b在密度间变异很小,品种间变幅较大,为45.3379~66.9306;c值在品种和密度间变异均很小,在小麦和玉米间的变幅分别为6.2122~6.8025和7.0199~7.7325。应用本试验及河南焦作高产冬小麦和山东泰安高产夏玉米不同品种的GW试验资料对模型分别进行验证表明,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归一化GW动态共性模型的模拟准确度(以k表示),分别为0.9870、1.0057和0.9982、1.0131,精确度(以R2表示)分别为0.9854、0.9918和0.9772、0.9926。说明归一化方法建立的小麦、玉米GW动态共性模型能够准确地反映两作物GW动态共性变化特点。利用该模型,仅根据品种的灌浆期和最大GW,以及参数b值的品种特点,便可还原整个灌浆期的GW动态。计算不同地点、年份及不同品种、密度处理的冬小麦、夏玉米灌浆前、中、后期的GW模拟值与测量值均比较接近,误差小于0.2797。
付雪丽赵明周宝元崔国美丁在松
关键词:小麦玉米
玉米ppc基因过表达对转基因水稻光合速率的影响被引量:32
2007年
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外源ppc基因导入水稻以期增加产量是国内外的重要研究领域。然而,关于ppc基因过表达能否提高转基因水稻的光合速率至今尚无定论。本研究将玉米ppc基因导入水稻中花8号,获得大量转基因水稻植株。经PCR筛选、PEPC活性测定、Southern和Western杂交分析,表明玉米ppc基因已经整合到受体水稻基因组中,并得到了正确和高效的表达。测定了温室内种植的T1代6个PEPC活性不同的转基因水稻植株的光合速率,只有活性最高的株系的光合速率显著增加,增加的幅度为27.3%。在旱作栽培条件下测定了T3代33个转基因株系的光合速率,结果表明在高温、高光强下,绝大多数转基因水稻的光合速率增加,最大提高了68.8%。比较6个转基因株系的T1和T3代看到,逆境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水稻光合速率明显提高。以上结果表明水稻中导入ppc基因可以提高其光合速率,特别是逆境条件下的光合速率。
丁在松赵明荆玉祥李良璧匡廷云
关键词:水稻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光合速率
强再生力水稻品种碳氮营养与激素生理特征研究被引量:5
2021年
明确强再生力品种腋芽萌发的生理基础与激素调控特点对于再生稻品种筛选和栽培技术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在江西崇义县建立的再生稻品种筛选平台,分析了2019年筛选的13个品种头季收获时不同部位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NSC)及全氮含量,并对促进和抑制腋芽萌发的主要激素油菜素内酯和独脚金内酯的合成和信号转导关键基因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个品种的再生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变化范围为1.26~2.38;不同品种之间,不同节位之间的叶片、叶鞘和茎秆的可溶性糖、淀粉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值均小于0.001);而全氮含量除了上下节位茎秆的差异不显著外,其余的也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与再生力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仅有下部节位茎秆的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与再生力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R2分别为0.4442*、0.9000**和0.8303**),而其他均无显著相关性。强再生力品种谷优676中BR合成和信号途径中促进分蘖的基因CYP90A、CYP852A、D2、BRI、BSK和CYCD3表达水平增高,而抑制分蘖的基因CYP734A1、BZR和BKI表达水平较低。可见,可以利用下部节位茎秆的淀粉含量作为强再生力品种的筛选指标,同时以BR途径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作为辅助指标。
黄素华林席跃雷正平丁在松赵明
关键词:再生稻再生率淀粉含量油菜素内酯
拟南芥热激转录因子基因HSFA3及其编码蛋白与应用
本发明属于植物分子生物学与转基因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拟南芥热激转录因子基因HSFA3抗高温功能的验证,以及该基因在抗高温植物新品种培育中的应用。本发明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为材料,利用HSFA3基因T-DNA插入纯合突变体株系...
徐江徐小栋东方阳鲁黎明王西瑶张少斌迟志海洪雪麻艳超赵明丁在松付金东
文献传递
实施超高产工程确保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一直是人类发展的关键,国际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特别是中国粮食生产面对着更加严重的人口增多、耕地减少、水资源不足等现实状况,同时还要面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速经济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多重压力.解决粮食安全最根本的...
赵明李少昆董志强张宾丁在松
关键词:粮食安全超高产
文献传递
氮素对春玉米籽粒灌浆和物质运转效率的调控机制研究
任红姜英赵明丁在松齐华李从锋
关键词:春玉米籽粒灌浆
玉米和小麦在光合诱导期间非光化学猝灭(qN)差异(英文)被引量:8
2005年
为了比较玉米(ZeamaysL.)(C4)与小麦(TriticumaestivumL.)(C3)黑暗向光照变化过程中的光诱导适应性反应,对非光化学猝灭(Nonphotochemicalquenching,qN)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在15min至24h的不同暗适应处理中,根据qN的光适应的动态变化可分为F型(快速稳定型)、M型(中速稳定型)和S型(慢速稳定型)3种。在暗适应后的光诱导期间,小麦qN主要表现出M和F型,玉米则表现出S和M型。通过对主要的荧光参数分析,小麦与玉米的Fv/Fm,qP和ΦPSⅡ差异较小,而qN稳定值有一定的差异,但TqNmax(qN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和TqN(qN达到稳定值的时间)玉米明显高于小麦,差异极明显。进一步分析经黑暗处理后光诱导的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动态变化,两作物虽然在增加的速率和稳定后的绝对值有差异,但达到稳定的时间无明显的不同。通过塑料膜包封叶片的方法阻止CO2同化,而qN变化特征也基本不改变。这意味着短时间的C代谢不明显影响qN对光诱导的反应。对光系统Ⅰ反应中心P700的典型氧化还原方式的测定和电子库容能力的分析也表明它们不是造成qN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然而,对qNmax成分的分析证明高能态猝灭(highenergystatequenching,qE)、转化猝灭(transitionquenching,qT)和光抑制猝灭(photoinhibitoryquenching,qI)分别为55.6%、18.5%和25.9%,说明qE是导致玉米qN在暗处理后的光诱导表现出TqNmax高、TqN长的主要原因。这意味着玉米(C4)在暗—光的变化中维持较高的qE,保持较高的类囊体质子梯度,有益于启动NADPH和ATP的形成。
赵明姜雯丁在松石井龙一陈丽
关键词:AESTIVUM非光化学猝灭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