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龚刚

作品数:73 被引量:78H指数:4
供职机构:澳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4篇文学
  • 8篇语言文字
  • 4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1篇文学
  • 10篇叙事
  • 8篇性灵
  • 8篇诗学
  • 8篇小说
  • 6篇代文
  • 6篇主义
  • 5篇现代文
  • 5篇现代文学
  • 5篇翻译
  • 4篇哲学
  • 4篇中国现代文学
  • 4篇作家
  • 4篇文化
  • 4篇美学
  • 4篇比较文学
  • 3篇东方主义
  • 3篇学史
  • 3篇诗人
  • 3篇文学翻译

机构

  • 71篇澳门大学
  • 2篇扬州大学
  • 2篇太原学院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不来梅大学
  • 1篇华北理工大学

作者

  • 71篇龚刚
  • 1篇张叉

传媒

  • 16篇太原学院学报...
  • 7篇中国比较文学
  • 4篇华文文学
  • 4篇外国语文研究
  • 3篇艺术广角
  • 3篇社会科学论坛
  • 3篇社会科学文摘
  • 3篇汉语言文学研...
  • 2篇小说评论
  • 2篇中国文学研究
  • 2篇文学评论
  • 2篇北方工业大学...
  • 2篇现代中文学刊
  • 1篇人民论坛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戏剧文学
  • 1篇文史知识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社会科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7篇2023
  • 9篇2022
  • 5篇2021
  • 11篇2020
  • 9篇2019
  • 5篇2018
  • 9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4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诺贝尔文学奖已沦为区域文学奖
2024年
在2023年10月3日前,我曾在接受电话访问时预测,日本的村上春树或中国的残雪,有可能获本届诺贝尔文学奖。残雪在今年的赔率榜上高居榜首,加上她坚持了几十年先锋写作,挺不容易的,所以预测她得奖。没料到10月5日诺贝尔文学奖揭盅,获奖者仍然是欧美人。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3,南美的小说巨匠略萨获得该奖。在此之后,从2014直至2022,全部都是欧美作家,其中法、英、美作家各二位,白俄罗斯、波兰、奥地利各一位,而作为英国作家的古尔纳、石黑一雄,一个是非裔,一个是亚裔。所以从理论上来说,今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最有可能出自南美,亚洲、非洲其次。由于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也是西方阵营,理论上不大可能获奖。因为如果这奖再给西方,就可以改名为西方文学奖了。
龚刚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英国作家电话访问略萨残雪
变迁的张力:钱钟书与文学研究的现代转型被引量:5
2004年
中国人文学术传统或文学研究传统的变革,不是简单地以新换旧、以西化中或以科学性排斥审美性,而是应在诸对抗性要素或可变性与不可变性之间,维持一种“必要的张力”。作为中国比较文学开拓者的钱钟书,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为文学研究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有益启示。本文结合钱钟书的观点,集中探讨了“过去的现在性”、“文学研究的‘科学化’及其限度”这两个命题,并通过实例简要说明了钱钟书在文学研究中“维持难以维持的张力”的能力以及在中西会通的语境下推动旧学新变的良苦用心。
龚刚
关键词:文学批评中国文化审美意识文学语言
“十七年”时期的莎学探索——论吴兴华对《威尼斯商人》的解读及其范式意义被引量:1
2018年
英年早逝的诗人、学者吴兴华教授对英国伊丽莎白时期两位重要剧作家马洛和莎士比亚的评论和译介,是"十七年"时期英美文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其中发表于1963年《文学评论》上的长篇论文《〈威尼斯商人〉——冲突和解决》作为其莎剧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堪称"十七年"时期莎学研究的典范,也是"十七年文论"中的精华之一。本文考察了吴兴华对《威尼斯商人》特有的研究范式,阐明了其从素材改动、剧本结构及情节发展中发现作者意图和价值观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肯定了他的以总体性历史-文本分析与原典实证为核心精神的莎学研究方向,并试图借助"袪魅"、"复魅"等理论深化吴兴华的分析。
龚刚
关键词:《威尼斯商人》
英译陆游诗与陆游形象的符号化被引量:1
2013年
1946年,伦敦约翰·默里出版公司出版了英国汉学家凯德琳·扬的英译陆游诗集《陆游的剑———中国爱国诗人陆游诗选》。本文拟从译介学、形象学的角度考察凯德琳·扬对陆游诗歌的误读以及陆游形象演变为爱国主义符号的成因,并试图通过解符号化还原陆游的真实形象。
龚刚
关键词:译介学形象学
科学思维的局限性与“诗话”批评的复兴被引量:6
2019年
纵观20世纪以来的文艺研究,有计划、有步骤、逻辑严密的科学主义研究模式日益占据主流地位。它固然使得对文艺问题的思考更周到、更全面,但由于科学化研究模式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排斥感性与偶然性,因此,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模式如诗话体以及评点体所显示出的即兴而发或有感而发的偶发性与性灵化特征便受到抑制。这一方面使当前的文艺研究由于过分追求科学主义规范而显露出程式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又使崇尚兴会妙悟的文学批评方式得不到相应的重视。本文以钱锺书对神秘主义思维的辩护为切入点,探讨艺术与科学以及审美批评与科学研究在思维方式上的区别,肯定"美术之知"的价值,提出复兴诗话体的构想,主张文学批评不应排斥性灵与妙悟,而应将理论融入想象和直觉。
龚刚
数字化生存、元宇宙与未来诗学
2023年
2021年10月28日,扎克伯克(Mark Zuckerberg)宣布将Facebook改名为Meta。其深层用意是对人类社会进行重启(reset),并以元宇宙为现实生存的本源与主导。按照扎克伯克的界定,元宇宙是当今网络社会经验的融合,且会延伸至三维空间或投射至物理世界(The metaverse will feel like a hybrid of today’s online social experiences,sometimes expanded into three dimensions or projected into the physical world.)。元宇宙可以让无法相见的人分享沉浸式虚拟体验,也可以让你做到在现实中做不到的事(It will let you share immersive experiences with other people even when you can’t be together—and do things together you couldn’t do in the physical world.)。
龚刚
关键词:沉浸式
“妙合”:文学翻译的佳境被引量:1
2020年
"妙合"与"道"和"境"范畴有着深厚的渊源,反映出对文学翻译境界的终极关怀,揭示了翻译过程中的诗性与思辨性,体现在神思与妙悟对作者、译者、原作、译品、读者诸要素的沟通,翻译过程的时空结构因而突显,翻译本体性也更加明晰。就翻译境界而言,"妙合"论是对严复之"信、达、雅"、傅雷之"神似"、钱钟书之"化境"的继承与发展;就翻译过程而言,"妙合"论融合"神思","妙悟"及波德莱尔德的"契合",并以"神会"对话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此外,"新性灵"诗学丰富了"妙合"作为翻译理论的内涵,关涉翻译风格与译者性灵的辩证关系。对"妙合"论的诗性与思辨性深入研究有助于激活当下传统译学的话语权,对构建中国译学有积极的作用。
龚刚赵佼
关键词:神思妙悟本体性
青春版《牡丹亭》与中华艺术的全球化
2023年
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具有里程碑意义,无论是对中国传统文明有着贴肤之亲的两岸三地,还是万里之外拥有人类另一文明体系的美、英、希腊,皆彩声不断。青春版《牡丹亭》以动人曲折的情节、唯美梦幻的表演、青春鲜活的气息构成了一个统一而完美的体系,应合了全球现代流行文化的经典传播模式。如何重塑中国文化形象,如何不再面临西方话语时万般不甘地嚎叫或沉默,是一个重大的课题,青春版《牡丹亭》为中国艺术的全球化做出了一次成功的了不起的尝试。
龚刚
关键词:青春版《牡丹亭》唯美昆曲
论杨绛与英国文学的关系——以小说艺术的对话为中心被引量:4
2019年
杨绛与英国文学的关系是现当代文学与中西文学关系研究中的重要论题。从中英文学对话的角度来看,她可以说是菲尔丁、奥斯丁所代表的英国18、19世纪喜剧性小说传统的阐释者和守护者,也是狄更斯、萨克雷所代表的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同路人,其《有什么好?——读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一文作为"前现代小说"的辩护状是对伍尔芙《现代小说》一文所代表的现代派小说观的有力回应,对纠正现代性叙事实验中轻视小说的故事性与情节塑造的极端化倾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以小说艺术的跨文化对话为中心,系统探讨了杨绛与英国文学的核心关联及其小说艺术观的本质,肯定了她的小说美学中的合理内核,也对她认识中的不足(如未能区分古典"非英雄"小说与现代"非英雄"小说)做了分析和说明。
龚刚
关键词:英国文学现代派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在英语世界的反响被引量:1
2017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在美国汉学界的地位有所提高,申请攻读这一学科的人数有所增长。这种情况的出现显然与中国当代文学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诸如王安忆、莫言、苏童、残雪、北岛等当代中国作家的作品在英美等国的主流出版社出版英译本,也放大了中国当代文学在英语世界的"音量"。我们有必要通过中西方学者的跨文化对话以促使英语世界的评论者更为全面客观地看待中国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化,同时也有必要在多种审美评价体系相互激荡的互动中,更为深入系统地总结中国当代文学的美学成就与中国的现代性文化成就。
龚刚
关键词:英语世界中国当代文学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