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及文献复习 2007年 目的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3例PNS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3例患者均在活动状态下起病,主要临床表现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1例有意识障碍。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位于中脑周围的脑池内,全脑血管造影(DSA)无阳性发现,采用保守疗法无再出血、症状性脑出血痉挛和脑积水等并发症。结论PNSH是一种临床症状轻且预后佳的特殊类型的SAH,CT具有特征性表现,CT血管造影(CTA)或DSA检查阴性可确诊本病。 陈卓 刘艳 孟庆森 黄辉 赵德明 王立乾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CT 脑血管造影 脑脊液细胞学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学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学分类特点,并进行治疗前、后动态观察与分析。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总数升高。早期嗜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或呈混合细胞反应,随后较长时间呈以淋巴细胞增高为主的混合细胞反应(2~4周),随着病情好转,嗜中性粒细胞逐渐减少,代之出现以淋巴、单核细胞为主的淋巴细胞反应。结论脑脊液细胞学的动态观察,对早期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判断结核性脑膜炎的病情转归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陈卓 李晓民 刘艳 黄辉 孟庆森 赵德明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 脑脊液细胞学 短程视频脑电图对非痫性发作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短程视频脑电图对门诊非痫性发作性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门诊129例非痫性发作患者的临床和视频脑电图资料。结果129例患者中,临床诊断为晕厥24例、头痛19例、发作性意识丧失15例、神经症15例、头晕1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例、其它37例。脑电图阵发性异常16例,痫样放电3例,检测中出现临床发作9例。结论短程视频脑电图对门诊非痫性发作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周春雷 王艳 董青阳 陈卓 孟庆森 黄辉 赵德明关键词:视频脑电图 非痫性发作 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11年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之一,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65岁以上老年人中的患病率高达1%~2%。PD被认为是累及多巴胺能、去甲肾上腺素能、血清素及胆碱能系统的多系统功能障碍,以运动障碍及非运动症状(non motor symptoms,NMS)为特征。尽管早在1817年James Parkinson就对便秘等NMS进行过描述, 王超 黄辉 赵德明关键词:帕金森病 非运动症状 抑郁 痴呆 肥厚性硬脑膜炎(附1例报告) 2014年 肥厚性硬脑膜炎(hypertrophic pachymeningitis,HP)是以颅内硬脑膜弥漫性增厚和纤维性炎症过程为特征的一种少见疾病,以头痛、多组脑神经麻痹、共济失调及癫痫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1869年由Charcot首先报道,国外文献报道多见,我国仅有零星文献报道。本文对作者医院收治的1例HP患者进行报道,并结合文献分析总结,期望能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 李晓民 孙焱 陈卓 周春雷 黄辉 赵德明关键词:肥厚性硬脑膜炎 HYPERTROPHIC 硬脑膜 脑神经麻痹 右侧大脑半球 左侧肢体无力 脑卒中瘫肢正中神经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2012年 目的:观察脑出血大鼠瘫肢正中神经超微结构的变化和脑卒中偏瘫患者患肢正中神经传导功能的变化。方法:动物实验:Wister大鼠60只,模型组及假手术各30只,通过胶原酶加肝素联合注射法建立大鼠脑出血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第3 d、14 d取材,观察正中神经镜下变化(光镜、电镜)。临床研究:于2009年7月~2011年12月随机选择淮北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经CT或MRI确诊的首次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应用肌电图技术测试其患侧和健侧正中神经的传导功能变化。结果:无论是模型组还是假手术祖,大鼠正中神经有髓神经髓鞘及轴索无明显异常变化。脑卒中患者瘫肢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与对照组(健侧)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结果表明脑出血偏瘫大鼠瘫肢周围神经结构无明显损害。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瘫肢正中神经传导功能无异常变化。 李晓民 赵德明 周春雷 陈卓 黄辉 赵玉红 汪克明 吴生兵关键词:脑卒中 正中神经 超微结构 神经传导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60例,包括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检测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的血管内-中膜厚度,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正常血管组(IMT≤0.9mm),硬化血管组(IMT>0.9mm),并询问病史,测量血压及检测相关生化指标。结果脑梗死与TIA的CAS发生率有显著差别。回归分析显示纤维蛋白原在CAS形成中的作用高于其它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CAS的发生率高于TIA,血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升高是导致CAS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黄辉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粥样硬化 纤维蛋白原 彩色多普勒超声 普拉克索治疗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2012年 目的观察普拉克索治疗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RLS)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28例原发性RLS患者,给予普拉克索0.125~0.75mg,持续治疗12周。利用国际RLS研究小组的RIS严重程度量表(IRIS)对患者治疗前后的IRLS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患者的IRI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拉克索治疗原发性RLS是安全有效的。目的观察普拉克索治疗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RLS)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28例原发性RLS患者,给予普拉克索0.125~0.75mg,持续治疗12周。利用国际RLS研究小组的RIS严重程度量表(IRIS)对患者治疗前后的IRLS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患者的IRI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拉克索治疗原发性RLS是安全有效的。 王超 黄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与PD患者脑结构改变的相关性 2024年 目的探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与帕金森病(PD)患者脑结构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01—2023-04淮北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3例PD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PD-N,n=28)、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PD-M,n=28)、痴呆组(PDD,n=27)。比较各组患者MoC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睡眠质量、疲劳严重度、脑叶萎缩评分、运动症状与非运动症状评分。结果PD-N组MoCA评分(26.34±2.15)、睡眠质量评分(7.25±1.67)高于PD-M组与PDD组,PD-M组MoCA评分(20.46±3.23)、睡眠质量评分(4.68±1.19)高于PDD组(P<0.05);PD-N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12.82±4.34)、疲劳严重度评分(3.13±0.81)低于PD-M组与PDD组,PD-M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18.67±5.20)、疲劳严重度评分(4.68±1.19)低于PDD组(P<0.05)。PD-N组前额叶萎缩评分(1.21±0.45)、颞叶萎缩评分(1.13±0.37)、顶叶萎缩评分(1.06±0.24)、枕叶萎缩评分(1.05±0.26)低于PD-M组与PDD组(P<0.05),PD-M组前额叶萎缩评分(1.84±0.56)、颞叶萎缩评分(1.62±0.48)、顶叶萎缩评分(1.49±0.31)、枕叶萎缩评分(1.43±0.37)低于PDD组(P<0.05)。PD-N组运动症状评分(18.52±6.24)、非运动症状评分(24.39±7.15)低于PD-M组与PDD组(P<0.05)。结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与PD患者的脑结构改变存在显著相关性。随着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加重,其脑结构改变的程度也相应增加,这可能进一步加剧了认知功能的衰退,这一发现对于深入理解PD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早期识别和治疗PD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陈晓菲 黄辉 王超关键词:认知功能障碍 帕金森病 脑结构 甲状腺功能亢进并发周围神经病(附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并发周围神经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电生理 (EMG)和病理特点、治疗以及预后。方法 详细收集病史及体格检查资料并进行随访观察 ,动态观察甲状腺功能 ,对比肌电图检查结果 ,并电镜观察腓肠神经活检标本。结果 此例甲状腺功能亢进并发周围神经病表现为运动重于感觉、远端重于近端 ;肌电图提示运动感觉传导速度均减慢 ;神经活检证实同时有脱髓鞘和轴索变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控制后肌无力明显改善 ,神经传导速度亦明显恢复。结论 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并发周围神经病 ,但较罕见 ,其机制可能为自身免疫和代谢异常 。 黄辉 黄旭升 赵德明 沈定国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 周围神经病 肌电图 腓肠神经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