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贵华

作品数:9 被引量:62H指数:4
供职机构:湖南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鼠模型
  • 3篇大鼠模型
  • 2篇阳明病
  • 2篇太阴病
  • 2篇中医
  • 2篇中医学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学术继承
  • 1篇药物用量
  • 1篇证素
  • 1篇实验大鼠
  • 1篇实证
  • 1篇体系结构
  • 1篇脾胃
  • 1篇脾胃学说
  • 1篇中医传承
  • 1篇中医药
  • 1篇仲景
  • 1篇仲景方

机构

  • 9篇湖南中医药大...
  • 2篇湖南中医药大...

作者

  • 9篇黄贵华
  • 7篇樊新荣
  • 5篇王荣田
  • 4篇伍参荣
  • 4篇朱文锋
  • 4篇王雨青
  • 1篇旷惠桃
  • 1篇刘甜
  • 1篇张波涛

传媒

  • 2篇中华中医药学...
  • 2篇2007年全...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中医药学报
  • 1篇广西中医学院...
  • 1篇湖南中医药大...

年份

  • 1篇2008
  • 6篇2007
  • 2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阳明病肠热腑实证大鼠模型的建立与机制被引量:13
2007年
目的:探求大鼠阳明病肠热腑实证客观性辨证指标.方法:大鼠先灌服热性中药连续12 d,于13,14 d自身粪便灌胃,15 d ip细菌内毒素,造阳明病肠热腑实证.观察模型大鼠的活动和体温,取大鼠血用间苯三酚法测大鼠小肠对D-木糖的吸收功能,能量代谢相关酶Na^+-K^+-ATP酶活性并观察胃、小肠、肝、胰腺、结肠、脾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好动,体温升高,大便干结,小肠吸收功能增强,Na^+-K^+-ATP酶的活性升高(2.8777±0.4489 vs 2.4683±0.4780,P<0.01),可见胃黏膜结构基本正常、主细胞数目减少、壁细胞淡染、轻度水肿及空泡样变和小肠吸收细胞数目较多,可见局灶性炎性浸润.肝细胞空泡样改变和肝细胞浊肿,胰腺细胞结构基本正常;结肠上皮深染、杯状细胞数目增多,细胞排列紊乱,脾小体体积正常、数目增多.结论:体温,D-木糖的吸收率,Na^+-K^+-ATP酶的活性以及胃、小肠、肝、脾、结肠的部分组织形态学改变可作为此证的客观诊断指标.
樊新荣王荣田朱文锋伍参荣黄贵华王雨青张波涛
关键词:阳明病
太阴与阳明病证实验大鼠小肠D-木糖的吸收功能及肝脏ATP酶活性研究被引量:17
2007年
目的:探求太阴病脾虚寒湿证与阳明病肠热腑实证辨证客观指标的差异性。方法:实验大鼠连续14 d每日经口灌服大黄与猪油复制太阴病脾虚寒湿证模型;先经口灌服热性中药连续12 d,于第13、14天自身粪便灌胃,第15天腹腔注射细菌内毒素的方法,复制阳明病肠热腑实证模型。观察并比较两种模型大鼠活动、体温等基本情况;取大鼠血测大鼠小肠对D-木糖的吸收功能,肝脏Na+-K+-ATP酶活性。结果:太阴病脾虚寒湿证模型组大鼠活动减少,体温降低,小肠吸收功能减弱,肝脏Na+-K+-ATP酶的活性降低;阳明病肠热腑实证模型组大鼠好动,体温升高,小肠吸收功能增强,肝脏Na+-K+-ATP酶的活性升高。结论:体温、D-木糖吸收率、Na+-K+-ATP酶活性可作为二证的鉴别指标。根据中医学理论,采用复合造模的方法,可成功复制出太阴病脾虚寒湿证、阳明病肠热腑实证动物模型,比较符合中医病因病机。
樊新荣朱文锋伍参荣王荣田黄贵华刘甜
关键词:太阴病阳明病大鼠模型
太阴与阳明病证实验大鼠模型制备及机理探讨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求太阴病脾虚寒湿证与阳明病肠热腑实证辨证客观指标的差异性。方法:实验大鼠连续14d每日经口灌服大黄与猪油制备太阴病脾虚寒湿证模型;实验大鼠连续2d每日经口灌服热性中药、自身粪便及腹腔注射细菌内毒素制备阳明病肠热腑实证模型。观察并比较两种模型大鼠活动、体温等基本情况;取大鼠血浆用间苯三酚法测小肠对D-木糖的吸收功能,测定肝组织Na+-K+-ATP酶活性以及观察胃、肝、脾、胰腺、小肠、结肠组织形态学的差异。结果:太阴病脾虚寒湿证模型组大鼠活动减少,体温降低,小肠吸收功能减弱,Na+-K+-ATP酶的活性降低,胃粘膜萎缩,肝细胞排列紊乱,结肠细胞核固缩、排列紊乱,脾脏体积缩小、脾小体数目减少;阳明病肠热腑实证模型组大鼠好动,体温升高,小肠吸收功能增强,Na+-K+-ATP酶的活性升高,胃粘膜结构基本正常,肝细胞空泡样改变、肝细胞浊肿,结肠上皮深染、杯状细胞数目增多,脾脏体积正常、脾小体数目增多。结论:体温,D-木糖吸收率,Na+-K+-ATP酶活性以及胃、肝、小肠、脾脏、结肠的部分组织形态学改变可作为二证的鉴别指标。根据中医学理论,采用复合造模的方法,成功出太阴病脾虚寒湿证、阳明病肠热腑实证动物模型,比较符合中医病因病机。
樊新荣朱文锋伍参荣王荣田黄贵华
关键词:病证大鼠模型
张仲景脾胃学说研究概况被引量:4
2006年
黄贵华
关键词:脾胃学说
病性证素“阳郁”析被引量:14
2007年
从"阳郁"病性在《伤寒论》原文中的体现,"阳郁"病性成因与治疗,"阳郁"病性在临床中的应用三方面探讨了应将其列为病性证素之一。
樊新荣黄贵华王荣田
关键词:病性证素
太阴病脾虚寒湿证大鼠模型的建立与机理探讨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探求太阴病脾虚寒湿证客观性辨证指标。方法:实验大鼠连续14天每日经口灌服大黄与猪油造太阴病脾虚寒湿证模型。观察该模型大鼠的活动、体温等基本情况;取大鼠血用间苯三酚法测大鼠小肠对D-木糖(D-xylose)的吸收功能,能量代谢相关酶钠-钾-ATP酶(Na+-K+-ATPase)活性并观察胃、肝、脾、胰腺、小肠、结肠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模型大鼠活动减少,体温略低,小肠吸收D-木糖的功能减弱,Na+-K+-ATP酶的活性降低,胃黏膜萎缩,小肠肠上皮细胞轻度肿胀,肝细胞明显萎缩、肝细胞排列紊乱,胰腺细胞深染、内外分泌腺基本正常,结肠细胞核固缩、排列紊乱,脾脏体积显著缩小、脾小体数目减少。结论:D-木糖的吸收率,Na+-K+-ATP酶的活性以及胃、肝、小肠、脾、结肠的部分组织形态学改变可作为此证的客观诊断指标。
樊新荣黄贵华朱文锋伍参荣王荣田王雨青
关键词:太阴病动物模型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中医学新体系结构--近百年中医学传承规律的启示
回顾近百年来,以中国文化传统为底蕴,以临床实践为源泉,以经典开发与兼容新知为途径,以提高疗效为方向之中医学,其基本理论体系结构和其它科学理论一样,其真理不是真理的极限,其认识成果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自身的...
樊新荣黄贵华王雨青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中医学中医药
文献传递
仲景方剂药物用量的探索与思考被引量:4
2006年
黄贵华旷惠桃
关键词:经方药物用量
近百年中医学传承规律探索
我国医疗工作的现状主要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并存,其中又以西医为最。近百年来西医由传入、发展、壮大到上升为主导地位,但并没有导致中医学的消亡,而是有所发展,其间原因何在?确实值得深入思考。本研究通过对近百年中医...
樊新荣黄贵华王雨青
关键词:中医学中医传承学术继承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