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浓
- 作品数:12 被引量:105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长期传代的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分析被引量:15
- 2003年
- 目的 :通过对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 (BMMSC)体外长期传代培养 ,进一步了解其增殖、表型变化及是否有突变倾向。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分析 80 %融合生长的传代细胞的细胞周期、表型变化 ;并对早期和长期传代的BMMSC进行核型对比分析。结果 :早期和长期传代 (30代 )的BMMSC均呈现旺盛的的增殖力 ,但 4 0代BMMSC的表型与 2 0代以前则有所不同 ;早期和长期传代的BMMSC均显示正常核型。结论 :大鼠BMMSC可简便迅速地在体外长期扩增 ,在保持这种高增殖力的同时 ,核型仍保持正常二倍体 ;长期传代的BMMSC的表型变化提示其有一定自发分化趋势。
- 雷俊霞李浩威黄春浓朱美玲温冠媚张秀明李艳李树浓
-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核型分析
- 复发性流产夫妇的染色体分析被引量:11
- 2006年
- 目的探讨反复流产与染色体异常间的关系。方法常规染色体G显带分析。结果84例反复流产夫妇中发现染色体异常18例,占受检人数的21.43%。18例染色体异常中,臂间倒位6例,相互易位3例,大Y染色体2例,副缢痕增加3例,单细胞异常3例,随体延长1例。结论染色体结构异常为反复流产重要原因。
- 王莹洪晓婷黄春浓宋新明陈争
- 关键词:染色体异常核型分析臂间倒位Y染色体
- 不同培养基脆性X表达率研究被引量:1
- 1994年
- 采用TC199和RPMI1640培养基,加入FudR和咖啡因诱导剂,分别对14例fra(X)阳性个体和6例Fra(X)阴性个体进行脆性X染色体表达率对比研究发现:两种方法均能检出Fra(X)染色体,其表达率无明显差异(0.2<P<0.5);而用RPMI1640培养制作的标本明显优于TC199培养制作的标本,前者计数100个中期分裂相所需玻片数为3.4张,而后者需11.1张,两者比较有显著意义(P<0.001)。
- 陈争张东晓黄春浓陆雪芬
- 关键词:表达率X染色体玻片染色体检测培养基
- 骨巨细胞瘤体外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观察被引量:3
- 1994年
- 1983~1992年作者通过组织培养,组化及免疫组化、电镜、细胞遗传学,动物接种等方法,对骨巨细胞瘤(GCT)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认为GCT的基质细胞有两种,即间叶性基质细胞及巨噬细胞性基质细胞,巨噬细胞性基质细胞可能为许多种不同的巨噬细胞混合体,这两种类型细胞在瘤组织内互相依赖存活。在体外培养见巨噬细胞性基质细胞逐渐减少而消亡,间叶性基质细胞则在没有巨噬细胞性基质细胞的情况下也容易老化及消亡,故目前尚未有本瘤的细胞株建立。多核巨细胞是一反应性及终末性细胞,可能由于基质细胞分泌目前尚末清楚的细胞因子,吸引血中破骨细胞前身的单核巨噬细胞到瘤组织内,并促进其分化成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
- 刘子君丘钜世王连唐文剑明张萌朱全胜梁凤英黄春浓
- 关键词:骨肿瘤骨巨细胞瘤免疫组织化学细胞遗传学
- 诱导人卵黄囊间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及神经细胞定向分化
- 2005年
- 目的:分离纯化及体外定向诱导人卵黄囊间质干细胞(hYS -MSC)分化为成骨细胞及神经细胞。方法:卵黄囊细胞经贴壁培养、传代纯化得到hYS -MSC ,检测其表面抗原表达、对其进行核型分析、细胞周期检测并测定AKP活性;采用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维生素C作成骨诱导剂、β-巯基乙醇或复方丹参注射液作为神经诱导剂诱导hYS -MSC向成骨细胞及神经细胞定向分化。组织化学方法作成骨检测;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SE、NF及GFAP在经神经诱导hYS -MSC中的表达。结果:hYS -MSC易于纯化,在培养过程中保持正常核型,具有较大增殖能力。hYS -MSCCD2 9、CD4 4、CD16 6及CD10 5表达阳性,CD34、CD4 5和CD86为阴性;AKP弱阳性。hYS -MSC经成骨诱导AKP强阳性,诱导两周后形成钙盐沉积形成的矿化区。hYS -MSC经神经诱导可见NSE、NF或GFAP阳性细胞,符合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生物学特征。结论:hYS -MSC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具有较大增殖能力并保持正常核型,与成体MSC表型一致,在体外可以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神经元及胶质细胞。
- 那晓东余伟华赵自平朱美玲钟小英雷俊霞宋新民黄春浓张秀明李艳项鹏李树浓
- 关键词:干细胞胎儿发育分化成骨细胞神经元
- BALB/c小鼠胚胎干细胞系的建立及其嵌合体小鼠的获得被引量:33
- 2001年
- 目的:建立BALB/c小鼠胚胎干细胞系,并用于制作嵌合体小鼠。方法:从BALB/c小鼠囊胚内分离培养内细胞团块。建系后,进行C_(57)BL/6小鼠受体囊胚腔注射,制作嵌合体小鼠。结果:建立了我国第一株BALB/c小鼠胚胎干细胞系。该细胞系具有典型的ES细胞形态,碱性磷酸酶强阳性,核型正常以及具有分化为三种胚层组织的能力,并已产生5只嵌合体小鼠。结论:建立的BALB/c小鼠胚胎干细胞系具有胚胎干细胞的各种特点,可用于体内外诱导分化研究。在进一步观察生殖系嵌合情况后,决定是否可应用于基因打靶等转基因动物的制作。
- 黄冰陈系古邓新燕林以理陈颖青黄春浓梁英杰
- 关键词:BALB/C小鼠胚胎干细胞系建系
- 绿色荧光蛋白嵌合体小鼠的建立和鉴定被引量:12
- 2004年
- 为研究嵌合体动物中供体胚胎干细胞 (ES)在宿主胚胎发育中的走向和定位 ,同时探讨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作为报告基因在转基因动物制作中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将pEGFP N1基因导入小鼠ES D3 细胞系 ,得到稳定表达GFP的胚胎干细胞亚系ES D3 GFP ,通过对昆明小鼠的囊胚腔注射 ,获得了 4只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嵌合体小鼠。其中 1只存活至成年 ,3只出生时死亡。荧光显像及组织PCR检测显示了绿色荧光蛋白在小鼠体内的嵌合情况。以绿色荧光为指标可实现活体水平的动态观察 ,本实验首次观察到以GFP为指标所示的机体嵌合情况与根据毛色嵌合推测的机体嵌合情况存在很大差异 ,以GFP为嵌合指标更加全面而准确 ;但不排除GFP对小鼠发育存在一定毒性的可能 ;另外 ,有结果显示供体ES细胞在宿主体内除了大片补丁状嵌合外 ,还存在细胞散在嵌合的情况 ,后者提示了在组织中利用GFP对ES细胞实施单细胞追踪和实时观察的可行性 。
- 招霞马芸陈系古葛坚黄冰邓新燕喻瓴赖英荣黄春浓
- 关键词:嵌合体ES细胞绿色荧光蛋白体胚
- 染色体易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被引量:3
- 1999年
- 目的:研究染色体易位与妊娠结局的关系,为遗传咨询提供参考。方法:收集684例相互易位、256例罗式易位和36例复杂易位病例,分析不同类型染色体易位,涉及不同染色体部分的染色体异常和易位携带者性别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相互易位携带者妊娠结局类型以孕早期流产为主,易位携带者生育染色体正常和易位携带者的频率稍高于易位联合体非交换型分离的预期值。孕龄和相互易位片段的长度影响妊娠结局,随着易位片段增长,孕早期流产的比例增加,而生育染色体异常后代的风险减小;随着孕龄的增加,生育染色体正常和易位携带者的比例明显增高,但生育染色体异常后代的风险也有所增加。研究还发现,女性易位携带者较男性易位携带者易生育染色体异常后代,而男性易位携带者易出现不同程度不育。对256例各种类型罗式易位携带者的妊娠结局研究,仅发现生育易位型先天愚型患者,未见生育其它类型不平衡染色体异常后代。结论:对易位携带者应进行有效的产前诊断,产前诊断的时间可考虑选择在孕3个月以后,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及节省时间和费用。在为易位携带者进行遗传咨询和生育风险估计时,要考虑易位的类型、易位片段长度,还要考虑已有的生育史和易位携带者的性别。
- 陈争黄春浓游泽山杜传书
- 关键词:染色体易位妊娠产前诊断
- 染色体相互易位携带者的性别和易位片段长度对生育的影响被引量:13
- 2000年
- 目的 探讨染色体相互易位携带者的性别和易位片段长度与生育的关系 ,为遗传咨询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相互易位核型 714例 ,综合分析涉及染色体不同部位的染色体异常和易位携带者性别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结果 相互易位携带者妊娠结局以孕早期流产为主 ;随着易位片段增长 ,孕早期流产的比例增加 ,而生育染色体异常后代的风险减小 ;女性易位携带者较男性易位携带者易生育染色体异常后代 ,而男性易位携带者易出现不同程度不育。 结论 为易位携带者进行遗传咨询和生育风险估计时 ,要考虑易位的类型、易位片段的长度、已有的生育史和易位携带者的性别。
- 陈争李洪义黄春浓游泽山杜传书
- 关键词:染色体相互易位染色体异常
- 染色体异常与生育被引量:13
- 1998年
- 染色体异常是引起生育失败的重要原因,在平衡易位个体的配子形成过程中,理论上将形成18种配子,除1种为正常配子和1种为平衡易位配子外,其余16种均为不平衡配子。而在倒位携带者的配子形成过程中,将形成4种配子,其中1种为正常,1种为倒位,另2种为不平衡配...
- 陈争黄春浓王菁游泽山
- 关键词:染色体异常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