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树欣
- 作品数:11 被引量:67H指数:4
- 供职机构: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原发性肾脏恶性淋巴瘤1例被引量:2
- 2000年
- 高建津刘洁华张秀芹高树欣
- 偶发前列腺癌(附20例报告)被引量:24
- 2000年
- 目的 探讨偶发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法与预后。 方法 总结1980 年1 月~1998 年6月因前列腺增生症手术而病理检出前列腺癌20 例,病理诊断后14 例施行了双侧睾丸切除术。 结果 18 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 个月至12 年,其中A1 期6 例,A2 期12 例。存活9 例,最长时间为7年。 结论 对偶发前列腺癌去势术可提高生存率。
- 于满王志勇王振潮辛立升高树欣王珏
-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偶发癌预后病例报告
- 原发性输尿管癌治疗体会(附36例报告)被引量:24
- 2004年
- 目的 提高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 36例经病理证实原发性输尿管癌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男 2 2例 ,女 14例。平均年龄 6 3岁。右侧 14例 ,左侧 2 1例 ,双侧 1例。 36例 (37侧 )均手术治疗。 结果 随访 34例 (94 % ) ,随访时间 6个月~15年 ,死于输尿管癌转移和其他疾病各 6例 ,存活 2 2例。 3例输尿管部分切除术后 1~ 5年局部或膀胱再发肿瘤。 结论 患侧肾、输尿管和膀胱袖状切除仍是治疗原发性输尿管癌的金标准。下段输尿管癌 ,主张先行下段输尿管及膀胱袖状切除后再作肾切除 ,可减少或避免挤压所致癌细胞膀胱种植。
- 于满王珏王振潮赵立军王志勇高树欣辛立升晁继涌
- 关键词:原发性输尿管癌肿瘤手术治疗膀胱镜
- TIL联合IL-2、IL-4局部过继免疫治疗膀胱癌的实验研究
- 王志勇于满李俊悦高树欣赵立军等
- 该研究IL-4协同IL-2对膀胱癌TIL增殖具有强大的正向调节效应,成为大量扩增膀胱癌TIL的有效途径。体内实验也证实,TIL治疗后,膀胱癌TIL对自体癌细胞具有极特异的杀伤性,瘤灶内TIL局部免疫治疗具有较强的抑制肿瘤...
- 关键词:
- 关键词:膀胱癌
- 折褶缝合鞘膜治疗睾丸鞘膜积液
- 1993年
- 我们自1991年2月~1992年6月,采用睾丸鞘膜切除后折褶缝合残余鞘膜治疗睾丸鞘膜积液14例,术后疼痛轻,无并发症,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14例,年龄8~68(平均46)岁。病程6个月~8年,均为单侧睾丸鞘膜积液,其中左侧8例。
- 于满晁继涌高树欣辛立升王振潮
- 关键词:睾丸鞘膜积液
- 大鼠皮质、海马微血管构筑的定量分析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观察并定量分析大鼠皮质、海马的微血管构筑。方法:采用单宁酸-氯化铁媒染微血管的方法观察大鼠海马与额叶皮质的微血管构筑,并采用MiVnt图像分析系统对海马与额叶皮质的微血管密度(MVD)及微血管面积密度(MVA)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分布于大脑额叶皮质的动脉在脑表面垂直进入脑实质,各分支间可见丰富的吻合;营养海马的动脉自海马裂进入海马后发出分支,海马与周围脑组织之间血管吻合较少。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大鼠皮质的MVD值和MVA值明显高于海马(P<0.01)。结论:海马的微血管不及额叶皮质丰富,这可能是脑血管性痴呆早期智力障碍的原因之一。
- 谢红林高树欣薛景凤
- 关键词:皮质海马微血管构筑
- 体外反搏治疗“石街”的疗效观察
- 2001年
- 目的 :探索体外反搏治疗“石街”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华南牌 WTB- V型反搏装置对 2 9例体外冲击波碎石后形成“石街”的病人体外反搏治疗。结果 :2 9例病人中 ,14例经过 3次 ECP,10例经过 7次ECP治疗 ,结石完全排出 (腹平片证实 ) ,5例病人“石街”龙头石较大 ,行 ESM击碎龙头石后 ,再行 ECP治疗 ,其中 3例经 3次 ,2例经 5次治疗后 ,结石完全排出。结论 :体外反搏动术治疗“石街”具有简单、安全、有效、无创伤的优点。
- 高树欣刘秉成赵立军翟秀芬
-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碎石反搏动术
- 尿道延伸术治疗严重尿道口及舟状窝部尿道狭窄被引量:4
- 2000年
- 目的 提高对严重外尿道口及舟状窝部尿道狭窄的治疗效果。 方法 总结应用尿道延伸术治疗严重尿道口及舟状窝部尿道狭窄患者 15例的疗效及随访情况。 结果 术后随访 3~36个月 ,平均 2 1个月 ,除 2例再发外尿道口轻度狭窄 ,经 3~ 6次尿道扩张后排尿通畅 ,13例效果满意。 结论 尿道延伸术式符合生理解剖特点 ,成功率高 。
- 于满赵亮王志勇朱菊平辛立升高树欣常辉张利国王珏
- 关键词:尿道狭窄尿道延伸术手术方式疗效
- 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在白细胞介素-2、-4协同下局部过继免疫治疗膀胱癌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2
- 2004年
- 目的 观察膀胱癌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 (TIL)联合不同细胞因子瘤灶内过继免疫抗癌的效应及对机体全身抗肿瘤免疫机制的影响。方法 建立BTT73 9动物模型 ,分离、培养TIL。采用正交设计实验方法 ,将TIL、白细胞介素 (IL) 2、 4及三因素交互组合悬液分别直接注射至瘤体内 ,定期测量肿瘤体积 ,免疫治疗 2周后检测NK细胞活性、T淋巴细胞转刺激指数 ,观察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比较对照组 ,治疗 2周时各TIL相关组均不同程度抑制了膀胱肿瘤体积的增长 ,且NK细胞活性及T淋巴细胞转化增殖能力得以提高 (P <0 .0 5 )。TIL/IL 2疗法明显抑制了瘤体的增长 ,免疫治疗 1周后即表现出协同增强效应 (P <0 .0 5 ) ,而NK细胞活性及T淋巴细胞转刺激指数也显著提高 (P <0 .0 5 )。TIL/IL 2 /IL 4组获得了较强的抗癌功效 ,但与TIL/IL 2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超微结构变化显示出TIL强烈的溶癌现象。结论 TIL在细胞因子特别是IL 2协同下瘤灶内注射的局部免疫疗法 ,具有较强的抗膀胱癌效应 ,并显著提高了机体全身抗瘤免疫功能。
- 王志勇于满张利国高树欣赵立军
- 关键词: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2免疫治疗膀胱癌白细胞介素-4
- 经尿道等离子针状电极根治性膀胱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 王志勇马光徐辉迟强李俊鹏于满常辉王振潮辛立升高树欣赵立军王泽民宋殿宾李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