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贤
- 作品数:7 被引量:62H指数:5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 我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1996-2012——基于无导向型DEA-Malmquist指数模型被引量:7
- 2014年
- 文章通过构建无导向型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1996-2012年,我国银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升,但提升速度较慢;已有的银行业改革虽有效果却不够深入;较高的进入壁垒、过严的业务监管以及单一的股权结构是我国银行业效率低下的主要根源。因此,应继续推进并深化银行业改革,降低银行业的进入门槛,放宽银行业的业务管制,丰富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促进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高。
- 李成高智贤郭品
- 关键词: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指数
-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基于非平衡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被引量:21
- 2015年
- 首先建立理论模型剖析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理,进而构建利率市场化指数,并基于FGLS方法分析中国16家商业银行1996~2014年的财务数据。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前中期,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显著降低,且其对存贷利率市场化最为敏感;小型商业银行具有更强的风险偏好。因此,伴随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政府应把握好存款利率放开的节奏,严密监控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确保经济金融系统的平稳运行。
- 李成杨礼高智贤
-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FGLS
- 货币政策与审慎监管的配合机制研究被引量:11
- 2015年
- 本文立足宏观审慎思想将货币政策立场和资本充足率要求引入信贷传导模型,拓展剖释货币政策立场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及其与宏观审慎工具的配合机理,并以2001—2013年37家商业银行为样本进行经验分析。结果发现:宽松的货币政策立场会促使商业银行提高风险偏好,增大信贷投放,加剧其亲周期性,反之亦然;货币供给调整、货币政策立场转变时,"大而不倒"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响应尤为积极;逆周期资本缓冲要求能够有效抑制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和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高风险承担。因此,货币当局需兼顾调控目标和稳定需求,全面研判银行体系的复杂性,谨慎选配政策工具,精准操控旋钮力度,有序牵引银行信贷行为和信贷规模,提升货币政策调控的稳妥性与针对性。
- 高智贤李成刘生福
- 关键词:宏观审慎银行信贷
- 利率市场化与社会存量资金盘活: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被引量:3
- 2015年
- 本文通过构建纳入"利率双轨制"的银行信贷投放微观模型,探究了利率市场化盘活社会存量资金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以此为基础,运用1996—2014年我国33家商业银行的数据,通过系统广义矩估计与面板分位数回归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仅通过纠正资金价格扭曲唤醒了社会存量资金,而且通过畅通信贷传导渠道,强化了货币政策盘活存量资金的效果。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效应在股份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中表现较为明显,但在大型商业银行中表现稍弱。
- 高智贤李文乐
-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银行信贷
- 货币政策立场与银行信贷的异质性反应--基于信贷传导渠道的理论解读与实证检验被引量:11
- 2014年
- 本文基于宏观审慎思想构建了植入货币政策立场的信贷传导微观模型,运用"文本挖掘法"设计了货币政策立场指数,结合2001-2012年37家商业银行的数据,通过系统广义矩估计与面板分位数回归考察了货币政策立场对银行信贷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宽松的货币政策立场会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并放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信贷扩张效果;(2)股份制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立场冲击的响应最为显著,大型商业银行紧随其后,城市商业银行最迟钝。因此,货币当局应从宏观审慎视角出发,综合研判货币政策立场对银行信贷的总量影响与结构影响,提高调控的前瞻性与针对性。
- 李成高智贤
-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信贷规模与央行信息披露的非对称性被引量:7
- 2014年
- 通过剖析央行利用信息披露影响商业银行风险偏好、调节信贷规模的作用机制,揭示了央行信息披露非对称性行为的内在机理。基于2001-2012年36家商业银行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支持了以下结论:央行信息披露显著影响了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二者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关系;信息披露与实际干预共同作用于银行信贷,导致繁荣期和萧条期信贷管理的不一致以及央行信息披露的非对称性。因此,中央银行应当挖掘信息披露与实际干预的配合机理,对二者加以灵活运用,以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 李成高智贤
- 关键词:信贷规模
- 宏观审慎理论发展综述与展望被引量:3
- 2011年
- 按照历史脉络梳理"宏观审慎"研究文献,可将学术演进归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债务问题和80年代金融自由化催生了国际金融组织内部的"宏观审慎思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深刻反思,奠定了"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框架和主要研究内容;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巨大撞击,使得"宏观审慎管理"从基础理论探索走向实践应用研究。未来宏观审慎管理研究的着力点,需要从全球经济稳定的宏观视角前瞻性地研究全球合作的宏观审慎管理机制,设计宏观审慎管理组织模式,开发有效的系统风险预警体系,以及管理政策的组合与协调。
- 李成刘生福高智贤
- 关键词:宏观审慎预警体系系统性风险经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