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膜血管瘤和黑色素瘤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栗改云 贾亚丁 高晓虹玻璃体切除联合球内注入万古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治疗眼内炎 被引量:4 2002年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球内注入万古霉素 +丁胺卡那霉素治疗眼内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12 2例眼内炎患者接受玻璃体切除 ,同时球内注入万古霉素 (美国Lilly公司 ) 1mg/ 0 1ml,丁胺卡那霉素0 4mg/ 0 1ml,细菌培养 +药物敏感结果回报后 ,改用敏感药物静脉滴注。结果 联合用药组视力提高的例数较单纯注药组为多 ,眼球萎缩的例数减少 ,平均住院天数减少。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球内注入万古霉素 +丁胺卡那霉素治疗眼内炎疗效肯定 ,对视网膜毒性小 。 贾亚丁 高晓虹 刘芳 李文化关键词:玻璃体切除 万古霉素 丁胺卡那霉素 眼内炎 雷珠单抗对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部VEGF-A、VEGF-B、PIGF及玻璃体切除术的影响 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ntravitreal ranibizumab,IVR)对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房水、玻璃体及增殖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A、VEGF-B和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IGF)表达及玻璃体切除术安全性的影响。设计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山西省眼科医院PDR患者60例60眼。方法患者随机分为单纯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组和IVR联合PPV组,各30眼。PPV组患者PPV手术时抽取房水、玻璃体及增殖膜取材;IVR联合PPV组于IVR前抽取房水,IVR 7天后联合PPV时抽取房水、玻璃体及增殖膜取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房水、玻璃体中VEGF-A、VEGF-B及PIGF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增殖膜中VEGF-A、VEGF-B及PIGF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增殖膜中血管数目;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严重程度。主要指标房水、玻璃体、增殖膜中VEGF-A、VEGF-B及PIGF含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程度。结果 IVR联合PPV组房水中VEGF-A含量IVR治疗后(108.30±27.13)较治疗前(384.84±114.17)明显降低(P=0.000);VEGF-B、PIGF含量IVR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VR联合PPV组IVR术后7天房水、玻璃体及增殖膜中VEGF-A含量较PPV组明显降低(P均<0.05);VEGF-B及PIG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PPV组比较,IVR联合PPV组增殖膜中血管数目、术中出血程度、手术时间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可明显降低PDR患者房水、玻璃体及增殖膜中VEGF-A含量并使增殖膜中血管数目减少,缩短PPV手术时间、减轻术中出血程度,提高PPV手术的安全性。但降低房水、玻璃体及增殖膜中VEGF-B及PIGF含量不明显。 刘朝辉 高晓虹 栗改云 李海燕 张喜梅 马涛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切除术 眼内异物视力预后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 2012年 目的探讨影响眼内异物视力预后的临床因素以及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外伤性眼内异物(intraocular foreign bodies,IOFB)患者80例(83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伴或不伴眼内炎者在外伤、治疗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异物大小、位置以及是否合并眼内炎、视网膜损害或白内障等对治疗后视力的影响。结果 1.IOFB眼内炎危险因素:合并眼内炎者36例36只眼,发病率为43.37%。伴或不伴眼内炎者外伤后至手术的间隔时间分别为(13.27±45.42)d和(6.25±8.1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29,P=0.017);两类患者在异物性质、大小、位置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IOFB视力预后影响因素:合并眼内炎、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外伤性白内障,或眼内大异物者的术后视力分别低于无眼内炎、无视网膜裂孔或脱离、无外伤性白内障以及眼内小异物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内异物延迟取出是导致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的主要因素;眼内大异物、合并眼内炎、视网膜裂孔或脱离、白内障等与视力预后差有明显相关性。 张喜梅 高晓虹 贾亚丁关键词:眼内异物 视力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注射康柏西普后前房液及玻璃体液中VEGF-A及VEGFB的含量变化 目的:检测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前房液及玻璃体液中VEGF-A、VEGF-B的含量,明确玻璃体液中VEGF-A、VEGF-B含量的变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张蕴达 高晓虹 马涛 栗改云关键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巩膜扣带手术中脉络膜上腔出血一例 被引量:2 2010年 患者男,65岁.因右眼下方视物不清1个月于2010年3月18日就诊我院,门诊以"右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收入院.患者既往有肠梗阻和疝气手术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病史,无屈光不正及其他眼病史.眼科检查:双眼视力0.8,不能矫正.眼压:右眼16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15 mm Hg.右眼眼前节清,玻璃体轻度混浊,可见少许色素颗粒,眼底:视盘边界清晰,视网膜血管比例及走行正常,颞上方视网膜脱离,未累及黄斑区(图1),11:00~12:30处可见格子样变性区,11:00处格子样变性区周边可见一约1个视盘直径(DD)的马蹄形裂孔.左跟前后节未见明显异常. 张喜梅 高晓虹 贾亚丁关键词:巩膜扣带术 病例报告 长期硅油填充对角膜内皮的影响 被引量:3 2000年 目的 :观察硅油长期在眼内存在对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 :观察 2 8只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眼的术前、术后 3个月、6个月、10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改变。结果 :无论有无晶体存在 ,在术后第 6个月、10个月时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都有明显下降。结论 :硅油在眼内长期存在对角膜内皮有损害 ,可引起严重角膜并发症 ,认为眼内硅油应在手术后 3个月~ 高晓虹关键词:角膜内皮 硅油 玻璃体切割术 脑红蛋白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部及血清中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脑红蛋白(NGB)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房水、玻璃体、视网膜前纤维增殖膜以及血清中的表达情况。设计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山西省眼科医院顺序就诊并确诊为PDR患者30例,其中Ⅳ、Ⅴ、Ⅵ期患者各10例,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10例作为对照。方法通过玻璃体切除手术收集患者的房水、玻璃体、视网膜前纤维增殖膜(PDR组)或内界膜(IMH组)。术前抽静脉血离心取血清。运用ELISA方法定量检测PDR各组患者及IMH患者房水、玻璃体及血清中NGB的表达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视网膜前纤维增殖膜及内界膜中NGB的表达。各组患者房水、玻璃体、血清中NGB表达量以及视网膜前纤维增殖膜、内界膜中NGB表达阳性率的总体差异比较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主要指标血清、房水、玻璃体、视网膜前纤维增殖膜(PDR组)及内界膜(IMH组)中NGB的表达量。结果 PDR各组血清、房水、玻璃体中的NGB表达均高于IMH组(F=494.433、143.923、2568.291;P均<0.001)。NGB在血清中、玻璃体中PDR4组表达量均低于PDR5组(t=-9.766、-27.578,P均<0.001),PDR4组表达量均低于PDR6组(t=-29.678、-26.419,P均<0.001),PDR5组表达量均低于PDR6组(t=-15.117,P<0.001;t=-3.231,P=0.003)。在房水中表达量,各组间两两比较均无差异(P均>0.05)。IMH组、PDR4组、PDR5组、PDR6组患者内界膜或视网膜前纤维增殖膜中NGB表达阳性率分别为0、(6.12±2.12)%、(13.43±2.05)%、(16.39±2.46)%。PDR4组低于PDR5组(t=-21.55,P<0.001);PDR4低于PDR6组(t=-25.059,P<0.001);PDR5低于PDR6组(t=-7.238,P<0.001)。结论 NGB在PDR患者血清、房水、玻璃体和视网膜前纤维增殖膜中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且血清、玻璃体和视网膜前纤维增殖膜中的NGB表达量随病情加重呈递增趋势。 李康 高晓虹 栗改云 李静 刘朝晖关键词:脑红蛋白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免疫组织化学法 NF-B及其介导的炎性因子在黄斑前膜中表达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贾亚丁 张东昌 高晓虹 周国宏 张喜梅 李静 贾志杰 核转录因子-KB是近年来发现的存在于细胞浆中的一种快反应转录因子,研究证明它调节的蛋白质包括细胞因子(IL-1、IL-2、IL-5、IL-8、VEGF等),趋化因子(Eotaxin、AP-1、RANTENS等),生长因子...关键词:关键词:黄斑前膜 核转录因子-KB 视网膜前膜 内界膜剥除术在复杂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 观察玻璃体手术中应用内界膜剥除术治疗视网膜脱离合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视网膜脱离合并严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40例(40只眼)的临床资料.以术中是否联合内界膜剥除分为两组:剥膜组19例,未剥膜者为对照组21例.术毕均填充硅油.于玻璃体手术后3个月及硅油取出术后3个月应用OCT观察两组黄斑区视网膜水肿及视网膜前膜情况,并记录最终随访视力.结果 随访6 ~ 12个月.玻璃体切除术后3个月,OCT见黄斑视网膜前膜形成者剥膜组0眼,对照组6眼(28.57%)(Fisher确切概率法,P=0.021);出现黄斑水肿者,剥膜组1眼(5.26%),对照组5眼(23.81%) (x2=1.433,P =0.231).硅油填充下视网膜复位率剥膜组为89.47%,对照组为90.48% (x2 =0.011,P=0.916).硅油取出术后3个月,两组病例均未再发生新的视网膜前膜;出现黄斑水肿者,剥膜组为5.3%,对照组为14.30%(x2=0.178,P=0.673).最终随访视网膜均复位.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均较术前视力明显提高,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玻璃体切除术中应用内界膜剥除术治疗视网膜脱离合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可以降低术后黄斑前膜的发生率,对术后视力、黄斑水肿情况及视网膜复位成功率无明显影响. 张喜梅 徐晓莉 高晓虹关键词:玻璃体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