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骆亦其

作品数:4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俄克拉荷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多样性
  • 1篇造林
  • 1篇植被
  • 1篇植被状况
  • 1篇植树
  • 1篇植树造林
  • 1篇生态科学
  • 1篇生态系统
  • 1篇水土
  • 1篇水土流失
  • 1篇千烟洲
  • 1篇自助
  • 1篇自助法
  • 1篇SOIL_O...
  • 1篇SUSTAI...
  • 1篇ALONG
  • 1篇BOOTST...
  • 1篇CO2通量
  • 1篇ECOLOG...
  • 1篇FOUNDA...

机构

  • 3篇俄克拉荷马大...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托莱多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魁北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加拿大多伦多...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篇骆亦其
  • 2篇于贵瑞
  • 1篇刘敏
  • 1篇张扬建
  • 1篇阮宏华
  • 1篇陈吉泉
  • 1篇陈智
  • 1篇王秋凤
  • 1篇王辉民
  • 1篇何洪林
  • 1篇张雷明
  • 1篇孙晓敏
  • 1篇徐侠
  • 1篇彭长辉
  • 1篇朴世龙
  • 1篇陈镜明
  • 1篇周焱
  • 1篇程晓莉
  • 1篇牛书丽
  • 1篇刘敏

传媒

  • 2篇Journa...
  • 1篇科技导报
  • 1篇中国科学(D...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中亚热带人工针叶林CO2通量组分统计不确定性分析被引量:6
2008年
以ChinaFLUX千烟洲中亚热带人工针叶林2003—2005年连续3a涡度相关C02通量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单塔日变化法(Daily-differencing approach)”分析了CO2通量观测数据的随机误差,研究比较了不同生态过程模型、不同参数优化方法对模型关键参数及CO2通量组分(Reco,NEE,GEE)的影响,并利用不确定性分析方法——自助法(Bootstrapping)统地分析了生态过程参数和CO2通量组分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1)CO2通量观测随机误差更多服从双边指数分布(Laplace分布),而不是高斯正态分布;(2)不同参数优化方法获取的生态过程参数存在明显差异,最大似然参数优化方法获取的参数结果不确定性低于普通最小二乘参数优化方法;(3)最大似然参数优化方法与普通最小二乘参数优化方法模拟的如。,NEE,GEE结果分别相差12.18%(176.47g C.m^-2.a^-1),34.33%(79.175g C.m^-2.a^-1),5.4%(91.955g C.m^-2.a^-1);而TW_model与T_model模拟Reco,NEE,GEE结果分别相差1.31%(17.825g C.m^-2.a^-1),2.1%(5.745g C.m^-2.a^-1),0.26%(4.28g C.m^-2.a^-1).这说明参数优化方法的选择对C02通量的影响高于模型的选择,因此选择适当的误差分布假设(参数优化方法)对CO2通量的确定和评价很重要;(4)最大似然法参数优化方法获取结果的相对不确定性低于普通最小二乘法参数优化方法.且CO2通量组分估计结果的不确定性随时间尺度变化,时间尺度越大,CO2通量的相对不确定性越小.Reco,NEE,GEE年尺度上的相对不确定性分别为4%~8%.7%~22%.2%~4%.
刘敏刘敏于贵瑞何洪林于贵瑞骆亦其
关键词:千烟洲
以生态科学为指导 造就多功能、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2009年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已初见成效。中国现在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工林,面积已达3379万hm^2,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31.86%,占世界人工林总面积的1/3。许多研究表明,中国的植物植被状况趋于良性发展,大范围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然而,在大规模植树造林、生态恢复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科学的方面.若不引起重视,将产生永久性的后患,将来纠正也会非常困难。世界上其他国家已有类似先例,我们要引以为戒。
陈吉泉骆亦其叶谦
关键词:生态科学生态系统多样性植树造林植被状况水土流失
Recognizing the Scientific Mission of Flux Tower Observation Networks——Lay the Solid Scientific Data Foundation for Solving Ecological Issues Related to Global Change被引量:10
2017年
As the Earth entering into the Anthropocene,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quires ecological research to evolve into the large-scale, quantitative, and predictive era. It necessitates a revolution of ecological observation technology and a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scientific data. The ecosystem flux tower observation technology is the right one to meet this requirement. However, the unique advantages and potential values of global-scale flux tower observation are still not fully appreciated.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glob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and its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to the society, we can get an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to re-cognize the scientific mission of flux observation.
于贵瑞陈智张雷明彭长辉陈镜明朴世龙张扬建牛书丽王秋凤骆亦其Philippe CiaisDennis D.Baldocchi
Variation of Soil Labile Organic Carbon Pools along an Elevational Gradient in the Wuyi Mountains,China被引量:5
2010年
土壤活性有机碳(LOC)是一组活跃的化学物质,由于其较短的周转时间和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活性有机碳在亚热带森林沿海拔梯度的空间变异还缺乏了解。在本研究中,我们测定了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高度具有代表性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500 m)、针叶林(1150 m)、亚高山矮林(1750 m)以及高山草甸(2150 m)土壤不同土层(0-10,10-25和25-40 cm)中微生物可利用碳(MAC)、微生物量碳(MBC)、易氧化碳(ROC)、水溶性碳(WSOC)和轻组碳(LFC),并观测了相应的植物凋落物质量(LM),土壤温度和湿度。结果表明:沿海拔梯度的植被变化和土层深度变化对土壤活性有机碳有显著的影响。微生物可利用碳、微生物量碳、易氧化碳和水溶性碳在不同土层均沿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低海拔的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中轻组碳的含量高于亚高山矮林和高山草甸的轻组碳的含量。各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均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小。除轻组碳外,各碳库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p<0.001)。轻组碳分别在低海拔(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和高海拔(亚高山矮林和高山草甸)与各碳库显著相关。
徐侠程晓莉周焱骆亦其阮宏华汪家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