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心脏
  • 7篇动脉
  • 6篇冠状
  • 6篇冠状动脉
  • 4篇动脉旁路
  • 4篇动脉旁路移植
  • 4篇动脉旁路移植...
  • 4篇移植术
  • 4篇旁路移植
  • 4篇旁路移植术
  • 4篇左心
  • 4篇外科
  • 4篇冠状动脉旁路
  • 4篇冠状动脉旁路...
  • 4篇冠状动脉旁路...
  • 3篇心肌
  • 3篇胸骨
  • 3篇手术
  • 3篇衰竭
  • 3篇左心辅助

机构

  • 16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连云港市第一...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新疆喀什地区...
  • 1篇武警北京总队...

作者

  • 17篇马维国
  • 10篇孙寒松
  • 10篇胡盛寿
  • 10篇朱晓东
  • 7篇许建屏
  • 5篇李国荣
  • 4篇宋云虎
  • 4篇任兵
  • 3篇赵红
  • 3篇吕锋
  • 3篇吴清玉
  • 2篇赵康丽
  • 2篇张旌
  • 2篇刘平
  • 2篇王巍
  • 2篇张怀军
  • 2篇罗新锦
  • 1篇秦良光
  • 1篇张红叶
  • 1篇王建东

传媒

  • 5篇中国胸心血管...
  • 2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解剖学报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武警医学
  • 1篇标记免疫分析...
  • 1篇中国医刊
  • 1篇中华胸心血管...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2
  • 2篇2000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起源于前降支的冠状动脉瘘1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分析起源于前降支的冠状动脉瘘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月~2007年12月在笔者医院手术的起源于前降支的冠状动脉瘘18例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手术方式及手术结果。结果 1998年2月~2007年12月共收治起源于前降支的冠状动脉瘘18例,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31.0±24.8岁(10天~71岁);单纯冠状动脉瘘10例,合并其他心脏疾病8例;冠状动脉瘘引流至主肺动脉11例,右心室5例,右心房1例,左心室1例;15例患者有1个瘘口,3例有2个瘘口,瘘口直径4.8±3.0mm(1~12mm)。手术方式包括心内修补5例,经冠状动脉切口修补3例,心表结扎或缝扎9例,经心内及冠脉切口修补1例。体外循环下手术13例,其中2例在并行循环下手术,非体外循环手术5例。ICU时间和气管插管时间的中位数分别为2天和10h,术后住院时间10.2±5.6天。1例发生残余瘘(5.6%),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起自前降支的冠状动脉瘘绝大多数均引流至右心系统,形成左向右分流。由于分流量多较小,较少引起心肌缺血。外科手术治疗安全、有效。
侯斌马维国潘世伟张旌杜茗孙寒松
左心辅助不同插管途径对心肌氧代谢的影响
2006年
目的对左心辅助的两种插管引流途径(左心室引流与左心房引流)的氧代谢情况进行对比研究,为临床选择合适的引流途径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12条犬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建立左心房-主动脉(LA组)和左心室-主动脉(LV组)的左心室辅助动物模型,并测定左心辅助后各时相的心率、冠状静脉窦血流量,计算冠状静脉窦的氧含量、冠状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和心肌的耗氧量。结果两组心率在各时点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心肌耗氧量、冠状静脉窦血流量和冠状动静脉血氧含量差辅助后均较辅助前显著降低;左心室引流途径对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比左心房引流更明显(P<0.01)。结论两种引流途径均能明显降低心肌的耗氧量,以左心室引流更为明显。
马维国朱晓东张怀军孙寒松郜朝晖李国荣孟亮
关键词:左心辅助心肌氧代谢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各指标的测定及其正常值被引量:6
2002年
任兵胡盛寿朱晓东李国荣马维国张红叶孙凯公茂莲
关键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正常值
动力性主动脉瓣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00年
目的 “动力性主动脉瓣”是先前提出的一种左心辅助的新设想 ,该实验试图进一步证实该设想的可行性。方法 “动力性主动脉瓣”的基本设计思想是将一推进叶轮植入到主动脉瓣的位置 ,由体外提供的电磁场驱动 ,根据输入功率的不同分别发挥机械性瓣膜或辅助性血泵两种不同的功能。该装置实际上采用了轴流泵和机械性心脏瓣膜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由固定于磁性转子上的推进叶轮和起支承作用的刚性支架笼组成。磁性转子和叶轮构成“转子—叶轮体” ,此“转子 -叶轮体”由位于动脉壁外的交变磁场提供动力 ,但磁场源也可设置于体外发挥作用。实验对先前的装置进行了较大的改进 ,制作了新的样机。样机尺寸 :外径为 2 2mm ,长 2 0mm。叶轮直径 18mm ,为 3叶式。转子由永磁材料制成 ,直径 8mm ,长 15mm。驱动“转子 -叶轮体”旋转的交变磁场由一旋转磁体产生 ,于距“转子—叶轮体”15mm处平行放置。结果 应用体外模拟循环回路对以上动力瓣模型的流体力学特性进行了测试。在最大的功率输出条件下 ,流量可达到 5L/min ,所克服的后负荷压强为 6 .6 5kPa(5 0mmHg)。在每分钟12 0 0 0转的条件下 ,动力瓣可维持的最高压强差为 10 .6 4kPa(80mmHg)。 结论 动力瓣特性较前已有很大提高 ,表明动力瓣设想的可行性 ,提示进一?
李国荣胡盛寿朱晓东吴清玉赵红任兵马维国赵康丽
关键词:心脏瓣膜置换术
机械瓣膜功能障碍的原因及手术对策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分析机械瓣膜功能障碍的原因、外科手术方法,总结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1996年10月至2008年10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共施行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12276例,其中有32例因机械瓣瓣膜功能障碍而进行再次手术治疗,男12例,女20例;年龄16~61岁,平均年龄43.8岁。再次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方式为二尖瓣置换术16例,主动脉瓣置换术8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3例,三尖瓣置换术2例,瓣膜角度矫正术2例,异物清除术1例;急诊手术13例,择期手术19例。结果全组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为5.1~144.0h,中位时间15h;行气管切开2例。全组再次手术后死亡6例,病死率18.8%(6/32);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恶性心律失常1例。发生并发症3例,分别为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顽固性呃逆1例、切口感染1例,均治愈出院。结论机械瓣膜功能障碍是机械瓣置换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应早发现、早诊断,尽早再次手术。
阿地力江.阿不都热苏力孙寒松马维国龚丁旭王巍许建屏常谦胡盛寿
关键词:机械瓣膜瓣膜功能障碍再手术
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在心脏外科的应用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总结460例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心脏手术的经验. 方法 1997年1月~2003年8月,我院共进行各类胸骨下段小切口心脏手术460例,包括先天性心脏病手术100例,瓣膜手术178例,冠状动脉手术168例,动脉瘤手术12例,其它2例.术中未使用任何特殊的手术器械. 结果院内死亡4例(0.9%),再次手术3例(0.7%),术后并发症29例(6.3%).73例非体外循环手术.387例体外循环时间25~1 115 min,中位数8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0~164 min,(55.8±31.9) min.460例术后气管插管时间0~364 h,中位数10 h.术后胸腔引流量20~3 290 ml,中位数350 ml;按体重计算,胸腔引流量0.3~42.2 ml/kg,中位数5.8 ml/kg.术后280例需要输血,输血量(951.1±644.6) ml.术后ICU时间1~28 d,中位数2 d.术后住院1~60 d,(11.6±6.0) d.371例随访7~80个月,(59.2±29.6)月.无远期死亡,症状均明显改善.心功能Ⅰ级169例,Ⅱ级135例,Ⅲ级67例,明显好于术前(Z=-12.57,P=0.000).心胸比率0.50±0.11(0.41~0.67),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t=-1.63,P=0.104).左心室射血分数0.36~0.71(0.606±0.113),明显高于术前(t=3.43,P=0.001).结论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心脏手术创伤小,安全可靠;皮肤切口小,美观;无须特殊器械,操作简单易行,在特定病例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马维国孙寒松胡盛寿宋云虎许建屏吕锋孙立忠朱晓东
关键词:心脏手术胸骨小切口
动力性主动脉瓣的远距离磁驱动研究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探索动力性主动脉瓣的远距离磁驱动方法 ,为进一步简化动力瓣结构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 动力瓣是一个固定于磁性转子上的推进叶轮 ,并由一个连接于钢性支架笼的轴支撑。“转子 叶轮体”由位于动脉壁外的交变磁场提供动力。根据原理产生交变电磁场的装置可以放置于体外发挥作用 ,避免了在体内植入过多的异物而导致并发症。 结果 驱动装置与动力瓣轴心间距离达 6 0mm ,在最大的液流功率输出条件下 ,流量可达到5L min ,所克服的后负荷压强为 80mmHg。表明远距离驱动动力瓣的设想可以实现。 结论 该技术可简化体内植入装置的结构 ,避免导线穿透皮肤 ,减少能量传递和转化过程的能量损耗及热效应 ,对提高左心辅助装置的生理相容性有重要意义。
赵红李国荣朱晓东吴清玉任兵马维国
关键词:人工心脏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冠心病的外科治疗效果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报告6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CM)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外科手术治疗结果。方法:2002年2月至2005年5月,对6例HCM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外科手术治疗。其中男女各半,平均年龄(50.8±11.9)岁。4例行左心室流出道(LVOT)疏通术,1例行LVOT疏通+二尖瓣置换术,1例行室壁瘤切除+左心室再造术。全部患者均进行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全组无围术期或远期死亡。1例因术后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而需安装心脏起博器。术后超声心动图显示了LVOT梗阻缓解,室间隔及左心室后壁的厚度减小,二尖瓣收缩期前向移动消除。平均随访期25.5个月。最近的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心绞痛。5例LVOT疏通术患者,LVOT收缩末期压差明显降低,从(108.1±20.5)mmHg到(20.6±14.7)mmHg(1mmHg=0.133kPa,P<0.01),左心室后壁厚度及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亦有减小(P均<0.05)。5例症状消失或仅有轻度症状(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3例,Ⅱ级2例)。结论:HCM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外科治疗可取得满意的效果,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并未增加。当LVOT梗阻不能有效解除时,可选择二尖瓣置换术或修补术。
王巍马维国孙寒松宋云虎王水云胡盛寿
关键词:心肌病冠状动脉疾病心脏瓣膜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6例被引量:1
2005年
李杰辛永祥李飞何晓芳王建东梁林张洪波左占杰王天宝马维国
关键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ARTERY外科治疗冠心病
心力衰竭的机械支持治疗被引量:3
2013年
20多年来,心衰的药物治疗已经获得了重大的进步,改善了预后。然而,还有5%左右的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其中部分患者经过心脏的机械辅助支持治疗一段时间后,或争取到了心脏移植的机会,或心脏功能得到了逐渐恢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张健马维国
关键词: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反应心脏移植心脏功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