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麻疹
  • 5篇流行病
  • 5篇流行病学
  • 4篇疫苗
  • 3篇流行病学特征
  • 3篇麻疹疫苗
  • 3篇免疫
  • 2篇预防接种
  • 2篇强化免疫
  • 2篇流行病学分析
  • 2篇麻疹疫苗强化...
  • 2篇免疫预防
  • 2篇接种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炎
  • 1篇疑似
  • 1篇疑似预防接种...
  • 1篇疑似预防接种...
  • 1篇疫苗免疫
  • 1篇疫苗使用

机构

  • 10篇北京市通州区...
  • 1篇北京市疾病预...

作者

  • 10篇马燕玲
  • 8篇宁召起
  • 6篇赵春艳
  • 5篇王宝兰
  • 2篇解艳涛
  • 2篇刘秀军
  • 2篇申强
  • 1篇唐一清
  • 1篇苏彦萍
  • 1篇杨艳娜
  • 1篇徐颖宁
  • 1篇赵立平
  • 1篇刘东磊
  • 1篇徐颖
  • 1篇召起

传媒

  • 7篇首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计划免疫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京市通州区6月龄儿童麻疹疫苗免疫效果分析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探讨麻疹疫苗的初免月龄提前至6月龄的可行性。方法通过与8月龄婴儿的比较,分析6月龄婴儿的免后麻疹IgG抗体滴度、阳转率。结果免疫前IgG滴度,6月龄免前麻疹IgG滴度高于8月龄,只有6.06%的6月龄婴儿处于低保护水平;免疫后6月龄、8月龄婴儿麻疹IgG滴度平均分别为751.44mIU/ml、1076.14mIU/ml,8月龄的免后麻疹IgG滴度高于6月龄(P=0.003);6月龄、8月龄免后麻疹IgG阳转率分别为93.55%、96.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8)。结论6月龄以后的婴幼儿处于麻疹易感状态,在现有2剂(8月龄、1.5岁)麻疹疫苗免疫的基础上,将初免月龄提前至6月龄,既能保证麻疹疫苗的高覆盖率,又能减少小年龄组的麻疹发病率。
宁召起申强王宝兰马燕玲刘东磊
关键词:麻疹疫苗免疫儿童
某中学一起聚集性集中发热事件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分析某中学聚集性集中发热病例特征,探讨其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传播形式和病原体,为今后暴发疫情的处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方法对病例特征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检测病例麻疹、风疹IgM抗体,用PCR进行呼吸道多病原检测。结果共搜索131例发热病例,罹患率为8.7%(131/1 506)。发病高峰在4月17-19日。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100.0%)伴头痛(55.0%)、咽痛(42.0%)、咳嗽(22.9%)、皮疹(40.0%)。病例集中发生在高一年级,其中高一(1)班罹患率高达45.2%。对病例间接触、校内、校外就餐等暴露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关联强度均无统计学意义。麻风疫苗应急接种为此次暴发疫情的保护性因素(RR=0.38χ,2=2.31,P=0.000)。对18例急性期出疹病例进行麻疹、风疹双份血清IgM抗体检测均为阴性;8份咽拭子标本经呼吸道多病原检测均为阴性。结论根据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诊断不能完全排除风疹、麻疹等病毒感染的可能。根据病例主要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临床特征,不排除细菌感染的可能性。
马燕玲解艳涛宁召起苏彦萍赵春艳徐颖刘秀军李红军
关键词:发热疾病暴发流行流行病学研究
接种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发生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1例报告被引量:2
2010年
疫苗对人体来说属于异体物质,接种后机体免疫系统会发生一系列反应,绝大多数人能获得抗感染的有益的免疫应答反应,个别人在获得免疫保护的同时,由于多方面原因,也可发生与免疫接种有关的对机体有损害的反应。2009年4月14日,北京市通州区报告了1例接种流感疫苗后发生“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疑似病例,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马燕玲宁召起
关键词:预防接种流感病毒裂解疫苗播散性脑脊髓炎
北京市通州区2005~2006年麻疹疫情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分析通州区2005~2006年麻疹流行特征,提出控制麻疹的策略与措施。方法使用SPSS11.5软件和Excel2000对麻疹个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州区2005~2006年共报告确诊麻疹病例430例,麻疹病例的分布与流动人口的分布高度相关。区内本市人口病例以〈1岁的婴儿与〉20岁的成人为主,分别占51.72%、42.53%,各年龄组流动人口发病率均高于本市人口发病率。〈1岁病例主要集中于5-9月龄,占78.64%。本市病例以散居儿童和成年的公务职员为主,分别占54.02%、19.54%;流动人口病例中散居儿童占37.90%、学生占28.86%、务工人员占33.24%,13.49%的病例有明确的麻疹疫苗免疫史,41.33%的〈2岁婴幼儿病例存在医院感染的可能。病例血清学确诊率69.30%,失访和年龄〈1岁无法采集标本是影响血清学确诊率的主要因素。结论人口流动和免疫空白人群的积累是麻疹流行的主要原因。提高基础免疫率和集体单位人员的加强免疫,是目前控制麻疹疫情的主要措施。把麻疹疫苗初免月龄提前至6月龄、在部分地区进行成人麻疹疫苗普种是加速消除麻疹的有效方式;灵敏有效的疫情监测系统是控制麻疹的重要手段。
宁召起申强王宝兰马燕玲
关键词:麻疹疫情
北京市通州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后麻疹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分析北京市通州区强化免疫前后2年麻疹的发病趋势及流行病学特征,评价强化免疫活动的效果,为制定麻疹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通州区2010年10月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后的麻疹发病情况。结果通州区2009、2010、2011和2012年麻疹发病数分别为77例、157例、9例和3例;2011-2012年麻疹平均发病率为0.43/10万,比2009-2010年下降了95.34%;麻疹发病仍有明显季节性,发病主要集中在3-5月份;地区分布以流动人口聚集地为主,强化免疫后各地区发病率下降均达到了88.02%以上;麻疹发病多为流动人口,主要由〈8月龄儿童病例和〉15岁的成人病例组成,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病年龄双向移位现象更为明显。结论通州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短期效果显著,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可以降低人群易感性,达到快速控制麻疹发病,降低麻疹发病率;根据强化免疫后麻疹流行特征的变化,成人、麻疹常规免疫前儿童和流动人口成为防控麻疹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解艳涛王宝兰赵立平赵春艳马燕玲杨艳娜
关键词:麻疹强化免疫流行病学特征
免疫预防不同时期北京市通州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动态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随着麻疹疫苗的广泛应用,麻疹发病年龄出现"双相"趋势,在目前麻疹发病年龄结构和流行病学动态形势下,提供现阶段制定麻疹防治策略的参考依据。方法针对免疫预防30年后麻疹流行特征动态变化,结合各人群血清学监测结果,对现阶段麻疹的流行规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预测。结果从麻疹疫苗广泛应用到计划免疫再到免疫规划的30年间,虽然发病年龄构成改变,北京市通州区麻疹整体发病率持续下降,维持3/10万的低发病率水平,并且临床并发症减少,轻型、不典型以及不可预防性病例增多。但2005年后发病率显著回升,表现出<8月龄婴儿和≥20岁人群发病升高的"双相"趋势,流动人口以多发、爆发为主要流行类型,成为影响该地区麻疹发病率升高的主要原因。血清学监测结果显示,1982~1991年和1992~2006年两时期婴儿麻疹疫苗初免成功率均较高(χ2=0.189,P=0.921),抗体GMT均达到较高水平;1982~1991年和2007年两时期健康人群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84,P<0.01);相同时期的育龄妇女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5.94%和92.51%(χ2=1.524,P=0.900),健康人群及育龄妇女抗体GMT均偏低。结论随着麻疹流行特征的改变,血清流行病学随之改变,形成了不同时期麻疹流行规律特征的免疫学基础,制定大年龄及育龄妇女的免疫策略,是降低"双相"趋势升高的有效手段。
马燕玲宁召起赵春艳
关键词:免疫预防麻疹流行病学
免疫预防不同时期通州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动态分析
目的 随着麻疹疫苗的广泛应用,麻疹发病年龄出现&quot;双相&quot;趋势,在目前麻疹发病年龄结构和流行病学动态形势下,提供现阶段制定麻疹防治策略的参考依据.方法 针对免疫预防30年后麻疹流行特征动态变化,结合各人群...
马燕玲宁召起赵春艳
关键词:免疫预防麻疹流行病学
2006~2010年北京市通州区麻疹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了解2006~2010年北京市通州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0年通州区共报告麻疹727例,年平均发病率13.19/10万;3~5月份发病占61.21%;次渠、永顺、梨园、马桥、新华地区发病数居全区前五位;<1岁儿童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年龄组;43.47%的病例无免疫史,18.98%的病例有免疫史。结论流动人口聚集区为麻疹高发区域,<1岁组为主要发病人群。巩固和提高常规免疫工作,做好成人麻疹的防控工作,加强监测是控制和消除麻疹的重要手段。
赵春艳王宝兰宁召起马燕玲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
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发生变应性血管炎1例报告被引量:1
2007年
马燕玲宁召起刘秀军唐一清王宝兰
关键词:人用狂犬病疫苗变应性血管炎VERO细胞知情同意书门诊就诊疫苗使用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对麻疹强化免疫中发生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不断总结经验,正确认识AEFI问题,采取正确处理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共接种113622人,报告AEFI31例,总体报告发生率27.28/10万,其中一般反应11例(占35.48%),异常反应14例(占45.16%),偶合症6例(占19.35%),发生率依次为9.68/10万、12.32/10万和5.28/10万。一般反应中发热≥39℃占81.82%,异常反应主要为过敏性皮疹,占71.43%。80.65%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于接种后24h内,所有病例转归良好。结论此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发生的AEFI主要是由疫苗本身固有性质所引起,虽报告发生率偏高,但反应的类型与严重程度与预期一致,未发现新的或罕见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马燕玲赵春艳徐颖宁召起
关键词:麻疹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