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明华

作品数:13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麻醉
  • 6篇手术
  • 3篇病人
  • 2篇镇痛
  • 2篇神经刺激
  • 2篇神经刺激器
  • 2篇神经刺激器定...
  • 2篇神经阻滞
  • 2篇手术麻醉
  • 2篇术后
  • 2篇术后镇痛
  • 2篇周围神经
  • 2篇周围神经刺激...
  • 2篇麻醉学
  • 2篇老年
  • 2篇臂丛
  • 2篇臂丛神经
  • 2篇臂丛神经阻滞
  • 1篇电解质
  • 1篇动力学监测

机构

  • 13篇哈尔滨市第一...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13篇马明华
  • 5篇刘伟
  • 4篇肖占元
  • 4篇杨媛
  • 4篇刘丽君
  • 4篇李立光
  • 2篇孔春红
  • 2篇李琳
  • 2篇吴莉
  • 2篇任维
  • 2篇杨滨
  • 1篇王庆伟
  • 1篇符明岩
  • 1篇李晓红
  • 1篇徐荣莉
  • 1篇林楠
  • 1篇崔晓光
  • 1篇崔云峰
  • 1篇赵波
  • 1篇郭振海

传媒

  • 4篇黑龙江医学
  • 3篇中国伤残医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中国初级卫生...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糖尿病新世界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腰硬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临床体会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腰硬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9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45)以及观察组(n=45);对照组进行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则采取腰硬联合麻醉;比较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术中各项指标的监测结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明显少于时照组,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低血压、高血压的发生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股骨颈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而言,2种麻醉方式的镇痛效果均较为显著,但腰硬联合麻醉比之全麻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效果。其不但可以减少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同时也可避免全身麻醉对患者心血管系统造成的损伤,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徐荣莉赵波刘丽君马明华
关键词:老年股骨颈骨折腰硬联合麻醉全身麻醉
0.75%罗比卡因在高龄病人下腹部以下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2006年
目的观察0.75%罗比卡因用于65岁以上老年病人下腹部以下手术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骨科、泌尿外科、妇科病人,年龄在70岁左右病人50例。根据手术种类选取L1-2或L2-3行硬膜外穿刺,头侧置管3.0~3.5cm,给予1.6%利多卡因3~5mL为实验量,无异常给予0.75%罗比卡因6~12mL观察阻滞平面及阻滞效果,同时观察Bp、HR、SPO2、ECG的变化并做医学统计。术毕,均经硬膜外途径做术后镇痛。结果全组病人首次用药后上界阻滞平面在T6-T8水平,麻醉效果满意,在2.5h内无需追加用药。麻醉期间收缩压下降,超过3.93kPa(30mmHg)以上者占39%,其余均〈2、66kPa(20mmHg),基本在可控范围。心率无明显变化,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术中、术后无明显呼吸抑制。结论在老年患者心肺功能尚可的情况下,行下腹部手术采用0.75%罗比卡因行硬膜外麻醉,具有阻滞效果完全,镇痛作用佳,作用时间长,在剂量不超过75mg的前提下,患者呼吸、循环稳定,安全性高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肖占元马明华孔春红刘伟李立光祁敬来
关键词:麻醉学罗比卡因
氟比洛芬酯用于宫腔镜手术患者镇痛效果的观察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对宫腔镜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120例宫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氟比洛芬酯组(A组)和哌替啶组(B组),每组各60例。当患者术后出现疼痛时A组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B组肌肉注射哌替啶50mg,进行术后镇痛,记录两组镇痛起效时间,持续时间,VA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A与B组镇痛起效时间分别为15.2±5.2min和16.2±4.2min,维持时间分别为8.4±2.2h和8.6±2.8h,VAS平均评分分别为2.6±0.8和2.5±0.6.镇痛效果比较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明显低于B组33.3%。结论:氟比洛芬酯用于宫腔镜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药物。
杨媛刘伟刘丽君马明华李琳李立光
关键词:氟比洛芬酯术后镇痛
不同镇痛方法用于老年病人骨科手术后镇痛疗效的观察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比较用氟比洛芬酯复合曲马多,与曲马多单独用于老年病人骨科手术后镇痛的疗效。方法60例,ASAⅠ或Ⅱ级。年龄65~90岁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手术结束前20 min静注氟比洛芬酯100mg,术后PCIA氟比洛芬酯100 mg,曲马多500 mg,氟哌利多3.0 mg(A组);手术结束前20 min静注曲马多100 mg,术后PCIA曲马多800 mg,氟哌利多3.0 mg(B组)。镇痛药均用生理盐水稀释到100 mL。纪录术后12 h,24 h,36 h,48 h的镇痛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有效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结果同一时间点,两组间患者有效按压次数、VAS和Ramsay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复合曲马多用于老年病人骨科手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在减少曲马多用量的同时,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杨媛马明华刘茹刘丽君
关键词:不同镇痛方法老年病人骨科术后镇痛
烧伤常见手术的麻醉处理分析
2014年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的常见手术麻醉处理方法与管理。方法:对常见烧伤患者手术麻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术中血液动力学多数较稳定,全麻诱导后插管前和大面积切痂出血量较多时出现短暂低血压,经处理好转,麻醉效果满意。结论:可在局部浸润或局部阻滞麻醉下进行,但对某些大手术或身体几个区域同时进行的手术,就需要在全麻下进行。对某些复杂的手术、手术次数较多,患者对镇静、镇痛药物有一定的耐药性,或对手术和麻醉有顾虑,也要求用全麻手术。
马明华
关键词:烧伤麻醉处理手术治疗
一种麻醉科用麻醉药盘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麻醉科用麻醉药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凹槽,所述壳体的凹糟中设有药盘,所述药盘的侧壁均设有凸块,所述壳体的侧壁设有与凸块匹配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中均设有第一滑槽,且凸块均通过第一滑块与第一滑槽滑动...
马明华杨滨杨媛
文献传递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乳化依托咪酯在无痛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乳化依托咪酯运用于无痛肠镜检查中的效果。方法资料选取于我院行无痛肠镜检查患者105例进行回顾,在实施乳化依托咪酯前经静脉分别注入0.9%Nacl溶液(对照组),0.6μg/kg右美托咪定(甲组),1.4μg/kg右美托咪定(乙组),各35例,观察三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甲组离室时间比对照组、乙组低,甲、乙两组乳化依托咪酯总用量与诱导用量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小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复合乳化依托咪酯运用于无痛肠镜检查中可提高麻醉效果。
杨媛马明华刘丽君李琳
关键词:无痛肠镜
癫痫病人剖宫产术麻醉1例体会
2004年
崔云峰林楠吴莉马明华
关键词:癫痫病人麻醉剖宫产术病史心肺疾病
脉搏灌注变异指数对蛛网膜下腔阻滞时输液量的指导作用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通过脉搏灌注变异指数( perfusion variability index ,PVI)评估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对妇科患者输液量的影响,并得出相应的计算公式指导临床。方法选择100例择期行妇科开腹手术患者。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在18.5~24之间。 ASA为Ⅰ~Ⅱ级。入室后记录PVI的值,并按7 mL/kg液体量预扩容,滴注速率为每小时20 mL? kg-1。预扩容后实施麻醉。选择L3~4间隙,0.5%布比卡因0.2 mg/kg重比重溶液,以0.2 mL/s的速度推注。麻醉后PVI值逐渐升高,加快输液使患者PVI值恢复到入室范围以保证有效血容量的稳定,记录使PVI恢复至入室水平时的输液量和患者的预扩容量,及PVI最高值与入室时PVI之间的差值,表示为ΔPVI。结果100例妇科开腹手术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过程中,输液量与体重之间存在正相关性,患者体重增加输液量也增加;输液量与ΔPVI存在正相关性,ΔPVI越大,输液量亦越大;对输液量Y与X1(体重)、X2(ΔPVI)进行回归分析,P<0.05,方程为Y=9.55 X1+13.59 X2+145.44。结论脉搏灌注变异指数的变化率对蛛网膜下腔阻滞的输液量有极明显的指导意义。
杨滨马明华符明岩吴莉崔晓光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监测
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2009年
目的:比较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与异感定位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择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60例,ASAI~II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组(A组)、采用传统异感定位组(B组)。两组均给予1.6%的利多卡因25ml。记录定位时间、起效时间,评定手术全程的阻滞效果。结果:A组定位时间4.2±2.6分钟,明显短于B组的10.1±4.7分钟(P<0.01)。A组起效时间10.6±2.2分钟,明显快于B组13.2±3.4分钟(P<0.05)。A组阻滞效果优良率为93.3%,明显高于B组80%(P<0.05)。结论: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时间短,阻滞起效快,阻滞效果好。
刘伟马明华任维李晓红肖占元
关键词:周围神经刺激器臂丛神经阻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