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力

作品数:33 被引量:361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资助项目四川省重点科学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2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11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化学工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油气
  • 7篇勘探
  • 6篇油气勘探
  • 6篇盆地
  • 6篇盆山耦合
  • 4篇延迟焦化
  • 4篇油溶性
  • 4篇无机材料
  • 4篇焦化
  • 4篇发育
  • 3篇重油
  • 3篇海相
  • 2篇单环
  • 2篇地质
  • 2篇电偶
  • 2篇原料油
  • 2篇造山带
  • 2篇酸化
  • 2篇损失量
  • 2篇特提斯

机构

  • 18篇中国石油化工...
  • 17篇中国科学院
  • 17篇中国石油化工...
  • 7篇中国石油天然...
  • 6篇中国石化集团...
  • 4篇石油天然气总...
  • 3篇西南石油学院
  • 3篇同济大学
  • 2篇江苏油田
  • 2篇中国石化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成都地质矿产...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石油
  • 1篇北京中油石油...

作者

  • 33篇马力
  • 17篇吴根耀
  • 7篇梁兴
  • 7篇徐克定
  • 6篇侯焕娣
  • 4篇李子锋
  • 3篇陈焕疆
  • 3篇张廷山
  • 2篇梁江平
  • 2篇叶舟
  • 2篇杨建国
  • 2篇朱德丰
  • 1篇刘家铎
  • 1篇吴浩若
  • 1篇周祥
  • 1篇吴少华
  • 1篇季建清
  • 1篇杨帆
  • 1篇许效松
  • 1篇陈均亮

传媒

  • 7篇石油实验地质
  • 2篇地质科学
  • 2篇大地构造与成...
  • 2篇古地理学报
  • 2篇地质通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计算机与应用...
  • 1篇海相油气地质
  • 1篇办公自动化
  • 1篇第一届中国石...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船用燃料油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船用燃料油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轻质油组分与催化裂化油浆混合,并将得到的混合物进行固液分离;(2)将经过固液分离后得到的混合液体与重质油组分混合,得到15℃密度为850-991kg/m<...
李子峰马力申海平
文献传递
从郯庐断裂带两侧的“盆”“山”耦合演化看前白垩纪“郯庐断裂带”的性质被引量:23
2008年
郯庐断裂带的前身是3条重要的边界断裂(古郯庐断裂、辽渤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因而前白垩纪其两侧的"盆""山"发育分属不同的造山动力学和成盆动力学系统。其西,扬子微大陆与华北微大陆之间的秦岭-大别造山带是印支期的碰撞造山带,兴-蒙造山带是海西期的阿尔泰型(增生弧型)造山带,燕山运动时两者都成为陆内造山带。"郯庐断裂带"以东,苏鲁造山带是苏皖地块与胶辽微大陆之间的燕山期碰撞造山带,延吉-清津造山带是胶辽微大陆与兴凯地块之间的印支期碰撞造山带;更北则是由一系列外来地体沿敦化-密山断裂拼贴在西伯利亚次大陆之上而形成的斜向汇聚-剪切造山带(属板间造山带)。在此基础上,分为海西—印支期、侏罗纪和白垩纪3个时代,详细剖析了"郯庐断裂带"两侧与上述造山作用耦合的典型的磨拉石盆地和火山岩盆地的演化及其对比,证实前白垩纪"郯庐断裂带"两侧的盆地各有其独立的发育史,不是被郯庐断裂带左行平移错断的同一个盆地。对"郯庐断裂带"两侧古生代—三叠纪陆表海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其西的扬子微大陆、华北微大陆、布列亚-佳木斯地块与其东的苏皖地块、胶辽微大陆、兴凯地块曾分属独立的构造单元。早白垩世时,随着新特提斯洋的部分闭合,亚洲大陆的雏形出现,上述3条边界断裂连接成郯庐断裂带并成为陆内的左行走滑断层。
吴根耀马力梁兴陈均亮
关键词:造山带火山岩盆地
“盆”“山”耦合和脱耦在含油气盆地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54
2003年
本文旨在汲取前人关于盆地研究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从"盆""山"耦合和脱耦的角度理解这些盆地的成因和特征,进而完善和深化对含油气盆地的认识。所谓继承型叠合盆地,是原"盆""山"耦合关系至今仍未解脱;延变型叠合盆地则是原"盆""山"关系脱耦时发生闭锁。造山作用与盆地发育间有着统一的运动学过程和动力学机制,叠合盆地的本质是"盆""山"系统的更迭。造山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有复合盆地发育,某些原视为复合盆地的构造盆地实际上是由若干个原本不相连的盆地内的沉积经多期构造作用移位后拼凑出来的沉积物拼盘,必须对之进行构造复位。中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的成功取决于对残留盆地认识的飞跃,因而"盆""山"耦合和脱耦是今后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区盆地研究的新思路,是指导油气勘探的探索之路。
吴根耀马力
关键词:盆地分析叠合盆地残留盆地
从中国大陆大地构造特征看油气勘探的探索之路
在扼要介绍中国大陆大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的基础上,"盆山"耦合和脱耦是盆地研究的必由之路。本文综述了"盆山"耦合和脱耦的具体内容,指出盆地在其建造和改造阶段的发育都受邻侧的造山带演化制约,后期改造对原盆地及其油气资源的保存...
吴根耀马力
关键词:盆地研究油气勘探
下扬子独立地块与中生代改造型残留盆地被引量:37
2006年
下扬子地块在古纬度、火山岩和花岗岩时空发育、区域成矿专属性、沉积建造和构造变形等方面具独特性,与扬子地块有显著差异,是一个晚古生代—中生代早期的独立地块。受燕山期苏鲁板间造山作用影响,下扬子地块直至燕山中期才“楔入”在印支期已拼合的扬子与华北地块,从而演化成独特的下扬子改造型残留叠合盆地。这种改造型叠合盆地的基本特点是:晚印支早燕山同造山期前陆盆地沉积层和上叠的中燕山期陆相沉积层遭受大量剥蚀,并与古生中生界海相沉积层一起被卷入强烈的多期次的燕山造山运动,晚白垩世—古近纪又强烈反转成为断陷盆地,形成鲜明的上部地壳的双层结构。这是造成下扬子地区海相古生中生界油气地质勘探高复杂性、高难度性和高风险性的根本原因,也造就了下扬子区海相烃源岩的二次生烃和晚期成藏的优势。
叶舟马力梁兴吴根耀徐克定张廷山
一种烃油热结焦积垢的评价装置
一种用于烃油热结焦积垢的评价装置,包括油样容器(1)、泵(2)、热结焦积垢沉积器(3)、冷凝器(4)和油样回收容器(5),所述的油样容器(1)出口连接高精密泵(2)入口,高精密泵(2)出口连接热结焦积垢沉积器(3)入口,...
李子锋马力张书红侯焕娣
文献传递
一种用于增加延迟焦化液体产品收率的助剂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增加延迟焦化液体产品收率的助剂,以助剂的质量为基准,含有20~40%的镧系和/或锕系金属与氨羧络合剂生成的金属配合物、1~10%的自由基终止剂和50~70%的溶剂;所述的氨羧络合剂中,氮原子数≥2,羧基...
侯焕娣马力武海云王子军崔德春
文献传递
从中国大陆大地构造特征看油气勘探的探索之路
本文在扼要介绍中国大陆大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的基础上,'盆山'耦合和脱耦是盆地研究的必由之路. 本文综述了'盆山'耦合和脱耦的具体内容,指出盆地在其建造和改造阶段的发育都受邻侧的造山带演化制约,后期改造对原盆地及...
吴根耀马力
关键词:盆山耦合油气勘探
文献传递
试论“盆”“山”耦合和脱耦研究的方法学被引量:17
2004年
“盆”“山”耦合和脱耦把造山作用和盆地发育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统一的运动学过程和动力学机制 ,必须有相应的方法论作保证。针对这一问题 ,有 3个方面需要讨论 :1)空间关系上 ,要在确定一个时间段的基础上正确划分“盆”“山”系统 ;2 )两套分类体系并用 ,在“正序”的研究和区域的研究中采用理性的系统分类 ,在“反序”的和局部 (主要指油气藏 )的研究中以应用性的分类为主 ;3)以造山带和盆地研究近年里形成的成功方法为基础 ,努力汲取各种新知识 ,将思路、方法和技术手段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盆”“山”耦合和脱耦研究自身 ,包括其方法学 ,不断开拓新领域 ,将可能成为中国大陆油气勘探新的理论指导。
吴根耀马力
一种沥青质溶解度测定装置
一种沥青质溶解度测定装置,包括溶解系统、搅拌系统和恒温系统,其中,所述的溶解系统包括容器、称和取液器,所述的搅拌系统用于搅拌容器中的溶液,所述的恒温系统用于为容器提供恒温环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测定沥青质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
李吉广马力侯焕娣董明权奕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