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燚
- 作品数:7 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应用基础研究计划)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13例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韩燚赵文理柴忆欢何海龙
- 关键词:噬血细胞综合征儿童细胞行为组织细胞淋巴组织长期发热
- 树突状细胞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治疗进展被引量:1
- 2010年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由于体内微小残留病(MRD)的存在常导致复发。树突状细胞(DC)能呈递肿瘤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所以利用DC的免疫治疗方法清除患儿体内的MRD就成为研究的热点。该文就DC的特性、ALL患儿与DC相关的免疫逃逸机制以及DC在ALL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韩燚赵文理
-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逃逸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
- 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体内两类树突状细胞的检测及其意义
- 2010年
- 目的:通过检测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外周血(PB)和骨髓(BM)中髓系树突状细胞(mDC)即CD11C+DC和浆细胞样DC(pDC)即CD123+DC的比例,探讨两类DC在儿童B-ALL发病时和缓解后的分布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B-ALL儿童20例、PB正常对照20例及BM正常对照16例,流式细胞仪检测患儿初诊、治疗第33天PB和BM中CD11C+DC和CD123+DC亚群的比例。观察两类DC在B-ALL患儿治疗前后、BM和PB中的分布情况。结果:B-ALL患儿初诊PB和BM中CD123+、CD11C+比例与正常对照相比明显下降,P<0.001;动态观察同一ALL患儿在治疗后PB和BM中CD123+、CD11C+DC比例明显上升,P<0.01;治疗后PB和BM中CD123+DC比例与正常对照相比略低,仅P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6,P=0.049;对不同部位样本(BM和PB)的DC比例检测进行比较,发现治疗后PB的CD123+比例较BM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9,P=0.02。结论:B-ALL儿童初诊时体内mDC和pDC水平显著下降,经治疗后明显上调,尤其是mDC亚群;与正常儿童相比,治疗第33天时pDC的水平较低。同时检测BM和PB样本中的DC亚群比单纯PB或BM检测更能反映机体内DC的水平。
- 韩燚赵文理季正华
- 关键词:儿童树突细胞
- 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
- 目的探讨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特点、临床分类、诱因、治疗及其转归。方法根据国际组织细胞协会2004-HLH诊断标准和HLH-04治疗方案,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5月到2008年9月1515例儿童HLH的临床...
- 韩燚赵文理柴忆欢何海龙
- 文献传递
- 儿童急淋巴细胞白血病缓解前后两类树突状细胞比例变化与微小残留病相关性
- <正>目的:通过分析前B淋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reBALL)患儿缓解前后外周血/骨髓髓系树突状细胞(MDC)和淋系DC(PDC)的数量,探讨MDC和PDC比例变化与微小残留病(MRD)相关性,为后续DC免疫治疗奠定基...
- 赵文理韩燚季正华
- 文献传递
- 浆细胞样树突细胞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量残留病的相关性研究
- 2011年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化疗方法的改进,目前ALL患儿5年无病生存率可达70%~83%,但仍有20%~30%的患儿因微量残留病(MRD)的存在最终复发。
- 赵文理韩燚季正华柴忆欢
-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微量残留病树突细胞浆细胞样儿童无病生存率
- 树突状细胞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治疗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由于体内微小残留病(MRD)的存在常导致复发。树突状细胞(DC)能呈递肿瘤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所以利用DC的免疫治疗方法清除患儿体内的MRD就成为研究的热点。ALL患儿...
- 赵文理韩燚聂述山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