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脊髓炎
  • 5篇脑脊髓
  • 5篇脑脊髓炎
  • 4篇多发
  • 4篇多发性
  • 4篇多发性硬化
  • 4篇实验性变态反...
  • 4篇反应性
  • 4篇变态反应
  • 4篇变态反应性
  • 4篇变态反应性脑...
  • 3篇电图
  • 3篇脑电
  • 3篇脑电图
  • 3篇猴脑
  • 3篇变应性
  • 2篇诱发电位
  • 2篇实验性变应性
  • 2篇慢性
  • 2篇EAE

机构

  • 6篇中山大学附属...
  • 4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陶拓宇
  • 9篇胡学强
  • 7篇陆正齐
  • 7篇郭怡菁
  • 2篇李乐加
  • 2篇李静
  • 2篇逯恒东
  • 2篇吴义芳
  • 2篇吴义芳
  • 1篇陆正齐
  • 1篇陆正齐
  • 1篇卓娅
  • 1篇李津

传媒

  • 3篇临床神经电生...
  • 3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第四次全国中...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4
  • 5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伴中央-颞部棘波的儿童良性癫25例抗癫治疗结局的初步观察
2008年
目的:探讨伴中央-颞部棘波的儿童良性癫(BECT)经抗癫治疗后患儿临床和脑电图发展结局及影响因素。方法:对在我院门诊确诊为BECT的25例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总结抗癫治疗后患儿的临床和脑电图演变规律及导致不同演变模式原因。结果:25例患儿经过抗癫治疗后临床和脑电图结局有三种:①临床症状消失,脑电图正常,符合此型有15例,无明显记忆障碍;②临床症状消失,脑电图仍异常,符合此型有6例,有记忆差特点;③临床症状仍存在,脑电图仍异常,符合此型有4例,具有明显的记忆障碍。结论:BECT患儿抗癫治疗后由于疾病本身、惊厥及抗癫治疗方法等因素可能影响BECT的发展规律。
陶拓宇逯恒东李乐加
关键词:脑电图
慢性实验性变应性猴脑脊髓炎的轴突病变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慢性型的病理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建立猴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模型,于首次发病后4年进行病理取材和电镜观察。结果 ①活动性病灶内轴突病变十分突出,其形式包括有空泡样变性、皱缩或消失,此外也可见到成片的髓鞘松解、断裂或融合,以及少突胶质细胞变性,见散在巨噬细胞;②可疑活动性病灶内轴突病变程度稍轻,以空泡样变为主,轴突完全消失及皱缩则少见,部分髓鞘内板松解,亦有少突胶质细胞变性,散在巨噬细胞。结论 慢性EAE的病理改变同时存在髓鞘与轴突的变性,多发性硬化后期不可逆的功能障碍可能与后者有着更大的相关。
郭怡菁胡学强陆正齐陶拓宇吴义芳
关键词: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多发性硬化
慢性实验性变应性猴脑脊髓炎的超微结构改变被引量:4
2002年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慢性型的病理特点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成功建立猴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模型数年后 ,根据MR摄片结果定位病灶并作分类 ,然后进行病理取材和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结果  (1)活动性病灶内见成片的髓鞘松解、断裂或融合 ,轴突空泡样变性、皱缩或消失 ,少突胶质细胞变性 ,未见淋巴细胞浸润 ,仅见散在巨噬细胞 ,伴明显的间质水肿 ;(2 )可疑活动性病灶内见部分髓鞘内板松解 ,其内轴突有轻度空泡样变 ,亦见少突胶质细胞变性 ,散在巨噬细胞 ,未见淋巴细胞浸润。结论 慢性EAE的病理改变不仅有髓鞘的变性 ,同时轴突的病变也十分明显。
胡学强郭怡菁陆正齐陶拓宇吴义芳
关键词:脑脊髓炎脱髓鞘性疾病
BAEP、BTEP、SEP在猴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 :探讨不同诱发电位评价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EAE)的价值。方法 :选择 12只健康猴制作EAE模型 ,另选一只正常猴作对照。分别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 (BTEP)、体感诱发电位 (SEP)检测 ,5年后部分动物进行复查。结果 :EAE猴BAEP的Ⅲ—Ⅴ峰间期为 3.0± 0 .6 3ms ,BTEP的T1—T7、T3—T7峰间期为 2 .5 3± 0 .6 7ms、1.6 8± 0 .37ms,SEP的P4 0—N2 0峰间期为 13.38± 3.6 1ms ,BAEP、BTEP及SEP各波峰间期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延长。BAEP、BTEP、BAEP +BTEP及下肢SEP检查EAE猴异常率分别是 5 0 %、5 0 %、6 2 %及 81%。结论 :5年后EAE猴仍存在多处中枢性损害 ,下肢SEP检出率最高 ,BAEP +BTEP联合检查的异常率高于单独检查 ,在评价脑干功能时 ,采用BAEP和BTEP联合检查 。
陶拓宇胡学强郭怡菁李静陆正齐
关键词:BAEPSEP变态反应脑脊髓炎多发性硬化
不同诱发电位评价猴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的价值(英文)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探讨不同诱发电位评价猴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allergicencephalomyelitis,EAE)的价值。方法:选择5年前制作的8只EAE猴为实验组,另选13正常猴作对照组,分别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auditoryevokedpotential,BAEP)、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brainstemtrigeminalevokedpotential,BTEP)、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EP)检测。结果:EAE猴BAEP的Ⅲ-Ⅴ峰间期为(3.0±0.63)ms,BTEP的T1-T7、T3-T7峰间期为(2.53±0.67)、(1.68±0.37)ms,SEP的P40-N21峰间期为(13.38±3.61)ms,BAEP、BTEP及SEP各波峰间期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延长。BAEP、BTEP、BAEP+BTEP及下肢SEP检查EAE猴异常率分别是50%,50%,62%及81%。结论:BAEP,BTEP,SEP都可以检出EAE猴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其中下肢SEP阳性率最高,BAEP和BTEP联合检查可使阳性率增高。
胡学强陶拓宇郭怡菁李津陆正齐
关键词: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
慢性猴EAE的病理特点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慢性型的病理特点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成功建立猴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模型数年后根据MRI摄片结果定位病灶并作分类,然后进行病理取材和电镜观察。结果:(1)活动性病灶内见成片的髓...
胡学强郭怡菁陆正齐陶拓宇吴义芳
文献传递
癫癎患者抗癫癎治疗时脑电图和发作诱因与再发关系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癫癎患者在药物治疗中脑电图、发作诱因与再发的关系,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指标。方法:分别对97例青少年癫癎患者行脑电图检查并追踪再发情况,比较脑电图、发作诱因与临床再发之间的关系。结果:97例患者中有49例脑电图正常,其中9例(18%)有癫癎再发,48例脑电图异常,其中38例(79%)有癫癎再发。此38例癫癎再发分别属于Ⅰ、Ⅱ、Ⅲ型异常脑电图,相应各有8、11、19例再发。脑电图正常而出现癫癎再发的9例中,有诱因者8例(89%),无诱因者1例(11%),脑电图异常而出现癫癎再发的38例中,有诱因者20例(53%),无诱因者18例(47%)。结论:青少年癫癎患者抗癫癎治疗时的脑电图表现与临床再发有相关性,其中有癎样放电者出现再发可能性最大。脑电图正常时出现再发常有诱因,而脑电图异常时出现再发常缺乏诱因。
陶拓宇李乐加逯恒东卓娅
关键词:癫痫脑电图抗癫痫药
帕金森病因脑梗死而症状减轻一例报道及帕金森病与脑梗死关系探讨
陶拓宇
慢性变应性猴脑脊髓炎的轴突病变与后期持续性功能障碍的关系(英文)
2004年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慢性型的病理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建立猴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allergicencephalomyeli-tis,EAE)模型,于首次发病后4年进行病理取材和电镜观察。结果:①活动性病灶内轴突病变十分突出。其形式包括有空泡样变性、皱缩或消失,此外也可见成片的髓鞘松解、断裂或融合,少突胶质细胞变性,以及散在的巨噬细胞。②可疑活动性病灶内轴突病变程度稍轻,以空泡变性为主,轴突完全消失及皱缩则少见,部分髓鞘与轴突的变性及散在的巨噬细胞。结论:慢性EAE的病理改变同时存在髓鞘与轴突的变性,多发性硬化(multipesclerosis,MS)后期不可逆的功能障碍可能与后者有更大的相关。
胡学强郭怡菁陆正齐陶拓宇吴义芳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MS
诱发电位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猴中枢神经损害的评价被引量:4
2002年
目的探讨诱发电位(EP)在评价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猴的中枢神经损害方面的价值。方法实验分EAE猴和正常猴两组,对EAE猴采用Massacesi评分和BAEP、BTEP、SEP进行评价,正常猴只进行BAEP、BTEP、SEP检测。结果(1)EAE猴Massacesi评分正常。(2)EAE猴BAEP的Ⅲ~Ⅴ峰间期为3.0±0.63,比正常猴2.39±0.31长(P<0.05)。(3)EAE猴BTEP的T1~T7、T3~T7峰间期为2.53±0.67、1.68±0.37,比正常猴1.8±0.36、1.19±0.37长(P<0.05)。(4)EAE猴SEP的P40~N20峰间期为13.38±3.61,比正常猴10.59±0.68长(P<0.05)。结论(1)EAE猴在经过较长时间后仍存在多处中枢神经损害。(2)对EAE猴进行研究时,如能将Massacesi评分与EP检查结合起来考虑,将会更好地评估EAE模型。
陶拓宇胡学强郭怡菁李静陆正齐
关键词: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中枢神经损害诱发电位EAE神经电生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