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内障
  • 5篇白内障
  • 2篇手术
  • 2篇人工晶体
  • 2篇先天
  • 2篇先天性
  • 2篇晶状体
  • 2篇白内障超声乳...
  • 2篇超声
  • 2篇超声乳化
  • 2篇超声乳化手术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组
  • 1篇电泳
  • 1篇双向电泳
  • 1篇透明晶体
  • 1篇透明晶状体
  • 1篇外科
  • 1篇外科学

机构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煤炭科学研究...

作者

  • 5篇朱思泉
  • 5篇陈辉
  • 3篇凌宇
  • 2篇郁梅
  • 2篇唐思梦
  • 1篇刘宁朴
  • 1篇赵阳
  • 1篇谈旭华
  • 1篇王宁利
  • 1篇陆惠
  • 1篇王扬

传媒

  • 2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眼科
  • 1篇眼科研究

年份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先天性全白内障晶体和透明晶体蛋白双向电泳差异比较
<正>目的:应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先天性全白内障晶体和透明晶体蛋白质组的差异。方法:应用钝头16号针头抽取白内障手术中的不同年龄先天性全白内障晶体和脱位透明晶体材料,另外部分透明晶体材料从眼库中获得。晶体材料用包含 7M尿...
陈辉朱思泉郁梅唐思梦孙兢陆惠凌宇
文献传递
高度近视白内障植入不同类型人工晶体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白内障植入不同类型人工晶体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58例(65眼)行超声乳化及bigbag人工晶体植入术,按类似的眼轴长度及晶体核硬度分级,选择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及ACR6DSE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44例(46眼),分别观察术后视力及矫正视力、屈光度及其与术前估计屈光度的差值、对比敏感度、波前像差、术后并发症等。术后随访时间1~24月。结果(1)bigbag组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0.5者38只眼,占58.3%,3个月裸眼视力≥0.5者39只眼,占59.3%;ACR6DSE组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0.5者25只眼,占56.3%,3个月裸眼视力≥0.5者23只眼,占50%。(2)术后3月,实际屈光度数与术前估计值相差bigbag组≤±1D者43只眼,占66.2%;ACR6DSE组相差≤±1D者22只眼,占47.8%。(3)术后24月,Bigbag组后囊膜混浊者4只眼(6.2%);ACR6DSE组后囊膜混浊者5只眼(10.9%),晶体偏位1只眼(2.2%),黄斑水肿1只眼(2.2%)。两组后发障均未行YAG激光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对比敏感曲线均低于正常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总像差RMS值bigbag组低于ACR6DSE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植入特殊设计的人工晶体,具有术后预留度数准确、较好术后视觉质量等优点,但能否减少后发障及眼底并发症等,仍需长期大量的临床观察。
凌宇朱思泉陈辉郁梅唐思梦
关键词:白内障近视
先天性全白内障晶状体和透明晶状体蛋白双向电泳差异比较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 应用双向电泳(2-DE)技术分析先天性全白内障晶状体和正常透明晶状体蛋白质组成的差异.方法 采用固相pH梯度(IPG)等电聚焦2-DE技术分离全白内障组和正常对照组的晶状体蛋白后,比较两组蛋白质的组成差异.结果 人眼晶状体蛋白的主要分布在等电点(pI)5~9,相对分子质量14 000~90 000的范围内,高丰度的蛋白主要集中在pI 6~8,相对分子质量14 000~30 000之间.在pI 5.0~7.25,相对分子质量50 000~80 000的高分子量区间全白内障组具有较多的蛋白表达,在pI 6.7~7.7,相对分子质量19 000~29 000间的区域,全白内障组的部分正常蛋白点消失,在pI 7.1~7.6,相对分子质量15 000~17 000区间存在一些新的小分子量的蛋白点.结论 应用2-DE技术能够较好地分离人眼晶状体蛋白,全白内障组高分子量的蛋白质成分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全白内障组的部分正常晶状体蛋白发生缺失,出现新的小分子量的蛋白成分.
陈辉朱思泉谷峰
关键词:先天性白内障蛋白质组双向电泳
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初步临床应用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探讨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可行性和疗效。设计前瞻性、非对照病例研究。研究对象 112例 (134眼)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方法对所有研究对象施行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用1.2 mm和1.4 mm小切口专用穿刺刀,于颞上和鼻上方分别作1.2 mm和1.4 mm的透明角膜隧道切口,自1.2 mm切口伸入20号的灌注劈核器,1.4 mm 切口伸入去除硅胶套的19G乳化针头,以快速晶状体劈核技术双手配合进行手术。扩大切口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主要指标观察术后视力、前房稳定性、房水闪辉细胞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结果术中平均超声乳化时间(3.63±1.55)秒,术后1天、1 周及1个月,裸眼视力≥0.5的术眼分别占53.3%、83.3%及96.7%,术后1天、1周及1个月激光房水蛋白细胞分别为(19.51± 1.31)光子数/毫秒(pc/ms)、(10.51±0.71)pc/ms、(5.90±0.94)pc/ms,1周及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2317±812)个/mm2 和(2619±533)个/mm2。术中前房突然消失3眼、后囊损伤1眼、前囊损伤3眼、虹膜损伤6眼。结论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可在<1.5 mm的切口完成,但存在切口渗漏、粗大带灌注劈核器操作易造成虹膜损伤和囊膜破裂等问题,因此手术技巧或手术器械尚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朱思泉刘宁朴王宁利陈辉
关键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ICU可调节人工晶体的初步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评估1CU可调节人工晶体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23例(30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手术并植入1CU可调节人工晶体,另外26例(35只眼)植入AR40e人工晶体。观察患者术后的裸眼远近视力、矫正远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调节幅度及手术并发症。结果随访3个月,两组的裸眼远视力、矫正远视力、矫正近视力差异无显著意义(χ2=1.626、1.490、0.136,P>0.05),1CU组的裸眼近视力和最佳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好于AR40e组(χ2=7.987,8.126,P<0.05)。动态检影法测得调节幅度1CU组(2.58±0.37)D大于AR40e组(1.46±0.25)D(t=14.334,P<0.001)。前房深度法测得调节幅度1CU组(1.22±0.38)D大于AR40e组(0.45±0.25)D(t=9.711,P<0.001)。结论1CU可调节人工晶体是安全有效的,能使白内障患者术后获得一定的调节力,提供良好的远近视力。但其远期效果还需更大样本、更长时间的研究。
朱思泉谈旭华王扬陈辉凌宇赵阳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晶状体人工晶体ICU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手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