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启旸

作品数:18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贵州省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起搏
  • 7篇起搏器
  • 5篇右室
  • 4篇心房
  • 3篇右室双部位起...
  • 3篇安置术
  • 2篇电图
  • 2篇心电
  • 2篇心电图
  • 2篇心功能
  • 2篇心脏
  • 2篇右室流出道
  • 2篇右室流出道起...
  • 2篇起博器
  • 2篇起搏器安置
  • 2篇起搏器安置术
  • 2篇流出道
  • 2篇房室
  • 2篇房室传导
  • 2篇房室传导阻滞

机构

  • 18篇贵州省人民医...

作者

  • 18篇陈启旸
  • 11篇陈欣
  • 9篇夏旻
  • 8篇俞杉
  • 4篇张萍
  • 3篇韩曙光
  • 3篇谢贵华
  • 2篇樊红
  • 2篇王晓峰
  • 2篇蒲艳
  • 2篇叶永茂
  • 1篇樊红
  • 1篇孟宪红
  • 1篇赵宁
  • 1篇王宇辉

传媒

  • 3篇贵州医药
  • 2篇临床荟萃
  • 2篇实用心电学杂...
  • 1篇心血管病学进...
  • 1篇护士进修杂志
  • 1篇贵阳医学院学...
  • 1篇右江民族医学...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遵义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当代护士(中...
  • 1篇江苏实用心电...

年份

  • 7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 2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起搏方式在高龄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探讨心脏永久起搏器在高龄患者中的应用 ,并对生理性及非生理性两种起搏方式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为 4 7例年龄≥ 75岁的高龄患者安置VVI型起搏器 2 5例 ,VDD型起搏器 3例 ,DDD型起搏器 19例。术后随访平均 3个月至 2年 ,了解患者自觉症状、生活质量、运动耐量、起搏器功能情况及测定左室射血分数 (EF)。结果 全组病例自觉症状、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 ,起搏功能良好 ,患者平均心室率由术前的 (4 4± 11)次 /min提高到 (6 9± 16 )次 /min。生理性起搏组EF由 (5 1.7± 16 .8) %提高到 (6 2 .1± 15 .2 ) % (P <0 .0 1) ,1例发生房颤 ;非生理起搏组EF由 (4 8.5± 14 .8) %提高到 (6 0 .1± 16 .9) % (P <0 .0 1) ,2例发生房颤 ,3例出现起搏器综合征。结论 两种起搏方式均可改善高龄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高心室率 ,改善心功能 ,但生理性起搏可减少起搏器综合征及房颤的发生。
俞杉陈启旸陈欣韩曙光夏旻
关键词:老年人起博器
单根电极VDD起搏系统的临床应用
2002年
陈启旸俞杉陈欣夏韩曙光王晓峰
关键词:房室传导阻滞
安置DDD起搏器的护理体会
2003年
DDD起搏是房室顺序起搏,是根据人体心脏激动模式设计的,故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我院近3年来,共安置DDD起搏器15例,现总结如下:
夏旻陈欣陈启旸
关键词:DDD起搏器护理
起搏器安置术中的间歇性心房交叉感知(附2例报告)
2006年
丁黎毛卫陈启旸
关键词:起搏器交叉感知心房功能
VDD起搏病人发生心房扑动后出现的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一例
2003年
俞杉陈启旸叶永茂孟宪红
关键词:心房扑动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心电图QRS波
埋藏式起搏器安置术后囊袋血肿的预防及处理被引量:5
1999年
埋藏式起搏器安置术后囊袋血肿是一种常见并发症,处理不当及(或)发生继发感染,常导致手术失败。我院335例起搏器安置和更换术后共发生17例囊袋出血,现对出血的预防及处理进行了分析,重点介绍由于处理不当引起手术失败的临床过程。1 资料与处理 在17例中,男11例,女6例,年龄18~80岁,平均62岁。术前凝血酶原时间14例正常,3例延长。16例发生在首次安置术后,1例发生在更换术后。血肿发生时间,6例为术后2~5天,11例为术后6~12天。12例有手术侧肢体早期过度活动,2例分别于术后第7天和第8天局部被硬物撞击。
陈启旸叶永茂樊红谢贵华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囊袋血肿
右室心内膜起搏术中电极头定位特殊处理51例效果分析被引量:2
1999年
陈启旸陈启旸樊红
关键词:心尖部起搏
起搏器T波感知一例报告
1996年
陈启旸陈启旸陈欣
关键词:起博器病例报告
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室双部位起搏近期疗效研究
2005年
目的: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右室双部位(RV-B i)起搏的临床效果。方法:患者8例,其中病窦综合征(SSS)5例,心房纤颤(A f)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3例,患者均于术中完成右室心尖部(RVA)、右室流出道(RVOT)及RV-B i起搏,5例进行了永久RV-B i起搏。在同一起搏频率下用超声心动图测定RVA、RVOT及RV-B i起搏时的左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每搏输出量(SV)和心输出量(CO),同时随访观察永久RV-B i起搏前后EF、FS、SV、CO和二尖瓣反流量的变化。结果:与RVA起搏相比,RV-B i起搏和RVOT起搏的EF、FS、SV及CO明显增高(P<0.01),其中又以RV-B i起搏时心功能为最佳;永久RV-B i起搏术后1周和3月后,患者心功能亦得到改善,EF、FS、SV和CO增加(P<0.05);二尖瓣最大瞬间反流面积亦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结论:RV-B i起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近期心功能。
俞杉陈启旸陈欣夏旻张萍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心室功能
右室双部位起搏的临床应用被引量:3
2006年
右室双部位起搏是一种间接的双室起搏技术,操作简单,不增加安置术的风险,同时可以使心室再同步变为可能,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俞杉陈启旸
关键词:右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