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勃

作品数:26 被引量:72H指数:5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创伤
  • 5篇颅脑
  • 4篇蛋白
  • 4篇ACTA
  • 3篇电图
  • 3篇细胞
  • 3篇颅脑创伤
  • 3篇颅脑创伤后
  • 3篇脑创伤
  • 3篇脑电
  • 3篇脑电图
  • 3篇创伤后
  • 3篇创伤性
  • 2篇多普勒超声
  • 2篇血脑
  • 2篇血脑屏障
  • 2篇血性
  • 2篇诱发电位
  • 2篇神经系
  • 2篇神经系统

机构

  • 26篇吉林大学第一...
  • 5篇吉林大学
  • 3篇吉林大学中日...
  • 1篇寿光市人民医...
  • 1篇长春医学高等...

作者

  • 26篇陈勃
  • 14篇李文臣
  • 11篇王海峰
  • 7篇付双林
  • 7篇张灵敏
  • 7篇杨清
  • 4篇张舒岩
  • 4篇李大光
  • 4篇罗毅男
  • 3篇李大光
  • 3篇赵景伟
  • 3篇何川
  • 2篇葛鹏飞
  • 2篇陈大伟
  • 2篇李日
  • 2篇潘杰
  • 2篇林花
  • 2篇刘洋
  • 1篇綦斌
  • 1篇胡广甫

传媒

  • 6篇中国实验诊断...
  • 6篇中华神经创伤...
  • 4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中国医院管理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神经疾病与精...
  • 1篇中华危重症医...
  • 1篇2014全国...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丙戊酸钠治疗小儿颅脑创伤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评估丙戊酸钠治疗小儿颅脑创伤后继发性癫痫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自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从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70例小儿颅脑创伤后继发性癫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抽签方式分组,治疗组(35例)采用丙戊酸钠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苯妥英钠治疗,比较2组患儿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脑电图变化。结果 (1)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4.29%)高于对照组(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治疗组患者、对照组患者的脑电图正常率、广泛性异常率、局灶性异常率的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脑电图正常率(88.57%)高于对照组(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电图广泛性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钠对于小儿颅脑创伤后继发性癫痫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并且与传统的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相比可获得更高的治疗有效率。
高永涛陈勃王海峰付双林张舒岩
关键词:丙戊酸钠小儿颅脑外伤癫痫脑电图
新型腹腔穿刺针与单孔腹腔镜联合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应用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新型腹腔穿刺针联合单孔腹腔镜在治疗脑积水手术时脑室腹腔分流管腹腔端放置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采用新型腹腔穿刺针(腹穿组)联合单孔腹腔镜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腹穿组手术时间及腹部切口长度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而传统手术组的感染及分流管堵塞的并发症远远高于腹穿组。结论应用新型腹腔穿刺针联合腹腔镜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腹腔端置入,具有较多优势,如创伤小、手术视野开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等,特别是在肥胖、既往有腹部手术史或分流调整术的病人。
韩彦武赵景伟王光明李文臣陈勃付双林
关键词: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穿刺针腹腔镜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ACTA、MK和APN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8年
AD是一种渐进性大脑退行性变性疾病,其病因不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升高,β-淀粉样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沉积是AD的一个标志,其病理改变为神经细胞间的神经炎性斑块和神经细胞内神经元纤维缠结[1]。有研究认为,AD神经病理损伤过程,主要与前炎细胞因子有关[2],也有研究认为,糖代谢、脂代谢异常与AD发病密切相关[3]。
杨清李大光陈勃张灵敏袁翠玲林花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APNΒ-淀粉样蛋白神经元纤维缠结
胶红酵母菌引起的真菌血症1例被引量:1
2021年
红酵母菌(Rhodotorula spp),属于隐球菌科,孢子为球形、卵圆形或长形,有明显的红色或橘黄色色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既往被认为无致病性。近年来,由红酵母菌引起的腹膜透析性相关性腹膜炎、中枢神经系统的真菌血症逐年增多,视为条件致病菌[1-4],现将由于误输入"井水"导致胶红酵母菌感染,引起真菌血症1例病例,报道如下。
杨姗姗刘威陈勃
关键词:条件致病菌中枢神经系统腹膜透析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血清ET-1、NO和CRP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7
2015年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确切病因至今仍然不明,在我国是一种临床较多见疾病,其发病率居周围血管病第二位,多见于青壮年男性。综合各类文献报道,多认为本症由多种综合因素所形成。目前关于TAO比较占优势的理论认为该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目前关于TAO的实验研究方面的报道较少。研究认为,炎症反应、血管内皮损伤及血管功能障碍等因素对全身及局部血管的影响是TAO的重要环节,而ET-1和NO则分别是强效的血管收缩和舒张因子,对血管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而CRP是重要的炎症指标,能够快速反映炎症反应程度。我们通过分析TAO患者血清ET-1、NO和CRP的含量变化,探讨三项指标在TAO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杨清李大光陈勃张灵敏袁翠玲
关键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ET-1CRPNO自身免疫系统疾病
SLE患者血清ACTA、IL-10和IL-18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3年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包括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异常的多器官受累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复杂,体内存在着细胞因子的网络失衡,激活素A是新近发现的具有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的转化生长因子超家族成员,其发挥的抑制免疫和炎症反应的作用在SLE的发病机制中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对SLE患者血清ACTA、IL-10和IL-18含量的变化进行检测,进一步探讨SLE的发生机制。
杨清李大光陈勃张灵敏刘洋孔祥民
关键词:SLE患者IL-18IL-10免疫功能异常
神经生长因子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抗炎机制被引量:1
2020年
创伤性脑损伤(TBI)是神经外科较为常见的外伤性疾病。TBI患者在损伤局部发生由免疫炎症瀑布反应导致的继发性损伤,甚至部分患者会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的严重症状,因此在TBI患者的治疗措施中,将损伤修复治疗与抗炎修复治疗相结合便显得尤其重要。神经生长因子(NGF)是最早发现且研究最为广泛的神经相关生长因子,曾被认为在参与神经再生、损伤修复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NGF可以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相互作用,发挥相应的抗炎作用。本文围绕NGF治疗TBI的抗炎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的研究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朱文豪李文臣陈勃王海峰
关键词:神经生长因子创伤性脑损伤抗炎作用信号通路
颅底骨折并发脑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2015年
目的:研究颅底骨折并发脑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9月收治的80例颅底骨折并发脑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0例患者中,77例患者接受保守治疗,恢复良好40例,一般28例,无恢复9例;3例患者接受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恢复良好2例,一般1例。结论颅底骨折并发脑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较为典型,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给予患者保守治疗、视神经管减压术等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张鑫赵景伟李文臣陈勃付双林
INT-777对颅脑损伤小鼠脑水肿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激动剂6R-乙基-23(S)-甲基胆酸(INT-777)对小鼠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脑水肿及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影响。方法52只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颅脑创伤组(TBI组)、DMSO治疗组(TBI+DMSO组)和INT-777治疗组(TBI+INT-777组),每组13只。Sham组仅开骨窗不做处理;TBI组、TBI+DMSO组和TBI+INT-777组开骨窗后采用液压颅脑打击仪建立小鼠TBI模型,TBI组只建模但不干预,TBI+DMSO组和TBI+INT-777组分别经鼻给予10%DMSO(30μL)和INT-777(30μg/kg)后建立模型。建模后48 h,采用干湿质量法测量损伤区以及对侧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思蓝(EB)外渗法测定BBB通透性;Western blot测定脑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闭锁小带蛋白1(ZO-1)、闭合蛋白(Occludin)和紧密连结蛋白-5(Claudin-5)表达水平。结果TBI后48 h,与Sham组比较,其他3组脑组织含水量(损伤侧)和EB含量均显著升高,脑组织中MMP-2和MMP-9蛋白表达上调,ZO-1、Claudin-5和Occludin蛋白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BI组和TBI+DMSO组比较,TBI+INT-777组脑组织含水量和EB含量显著降低,脑组织中MMP-2和MMP-9蛋白表达下调,ZO-1、Claudin-5和Occludin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T-777可减轻小鼠TBI后脑水肿,改善BBB的破坏,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伤后脑组织MMP-2、MMP-9的表达以及ZO-1、Claudin-5和Occludin的下调有关。
刘晓龙李文臣陈勃朱文豪张晓宇王海峰
关键词:脑水肿血脑屏障
颅脑创伤后脑死亡判定辅助技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8年
颅脑创伤是神经外科临床常见病症,其中重型和特重型颅脑创伤的致死率很高。颅脑的原发性或继发性损伤,易导致颅脑结构和功能的严重受损,部分患者可进展为脑死亡,且颅脑创伤患者通常合并多发伤,因此临床中对于颅脑创伤患者脑死亡判定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世界上多数国家脑死亡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判定结合辅助技术,来进一步提高脑死亡判定的准确率。本文围绕脑死亡的概念、发展进程及脑死亡判定的几种辅助技术进行综述,以期为颅脑创伤后脑死亡的准确判定提供借鉴。
孙奥李文臣陈勃王海峰
关键词:脑死亡判定脑诱发电位脑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神经影像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