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东旭 作品数:21 被引量:118 H指数:7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理学 语言文字 建筑科学 更多>>
多排CT诊断肥厚型心肌病:与MRI对照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多排CT(MDCT)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心脏形态、功能和心肌纤维化等的准确性。方法对临床诊断为HCM的60例患者行CT动脉期、延迟期扫描及心脏MR形态、延迟强化检查。比较二者在左心室室壁厚度、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心肌质量(LVM)、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舒张末期左心室容积(EDV)、收缩末期左心室容积(ESV)、延迟强化病灶定性及定量诊断方面的异同。结果 60例患者共1020个心肌节段,CT与MRI所测左心室室壁厚度的相关性好(r=0.895,P<0.001),且CT测量的心功能参数均与MRI结果呈正相关。延迟增强检查证实CT与MR在检出心肌纤维化病灶方面具有高度相关性(r=0.98,P<0.01)。结论心脏CT检查可提供HCM患者心肌冠状动脉的形态及功能信息。 马晓海 赵蕾 何继强 刘桂英 张臣 陆东旭 范占明关键词:心肌病 肥厚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MR增强肺灌注成像对肺动脉栓塞治疗疗效评价的可行性及准确性 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评价MR肺灌注成像(MRPP)对肺动脉栓塞治疗疗效的可行性及在随访中的作用.方法 60例可疑肺栓塞患者,将MRPP作为常规检查,其中27例同时进行了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扫描.将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与MRPP进行一致性检验,验证MRPP诊断肺栓塞的可行性.所有患者中有22例抗凝或溶栓治疗后3 d至1个月内进行了MRPP复查,通过分析治疗前后MRPP中肺实质的信号强度变化率(TROS),时间-峰值曲线以及肺动脉主干的相关参数(血流峰值、平均流速、单位时间内流量等),对MR增强肺灌注成像在肺动脉栓塞治疗疗效评价方面的可行性及准确性进行评估.获得的数据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RPP与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以患者为研究对象时Kappa值为0.705,而肺叶、段及亚段的一致性分别为0.7632、0.8280、0.7344).两种方法比较,治疗前后MRPP肺实质强化率分别为(2.86±2.48)和(6.72±2.54)倍(t=3.370,P<0.01),峰值时间分别为(13.98±5.60)和(12.33±3.63)s(t=3.930,P<0.01),肺动脉干血流峰值分别为(60.39±15.17)和(69.93±13.22)cm/s(t=2.930,P=0.01),平均流速分别为(11.68±5.46)和(13.54±4.18)cm/s(t=2.38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单位时间内的流量分别为(80.57±24.87)和(85.48±11.81)ml/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0,P>0.05).结论 MRPP与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MRPP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并能够对肺血流进行半定量分析.对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后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王娜娜 吕飙 张兆琪 黄小勇 于卫永 米宏志 陆东旭关键词: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放射性核素显像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主动脉僵硬度的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主动脉僵硬程度,探讨其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选择经临床证实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年患者60例及健康志愿者30例入组。行非增强全主动脉磁共振检查,除外主动脉疾患。并利用快速电影成像(Cine)序列采集不同主动脉层面心动周期内血管搏动图像。测量各层面心动周期内管腔的横断面积变化程度,并计算局部管腔的绝对及相对顺应性。比较1同一受试者不同部位主动脉管腔顺应性参数的差异;23组受试者相同主动脉层面局部管腔顺应性参数的差异;3主动脉管腔顺应性参数与血压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组(A组、B组)患者在所选各层面主动脉管腔绝对顺应性(Compliance,C)、相对顺应性(Distensibility,D)均低于对照组(P<0.05)。升主动脉至腹主动脉,主动脉管腔D呈升高趋势,C呈减低趋势(P<0.05),B组患者腹主动脉层面D反常减低。SBP及PP。与主动脉各层面C、D呈轻-中度负相关。DBP与腹主动脉层面D呈轻度相关性。结论主动脉僵硬是高血压产生重要机制之一,磁共振成像评价主动脉僵硬度能够为临床预防及治疗高血压提供依据。 张楠 李宇 刘家祎 徐磊 陆东旭 史宏璐 范占明关键词:高血压病 主动脉僵硬度 磁共振成像 延迟增强CT评估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纤维化的意义 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以心脏MRI作为参照标准,评估双源CT在诊断肥厚型心肌病心肌延迟强化和左心室壁厚度的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选取80例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所有患者行双源CT动脉期、延迟期扫描及心脏MRI形态和延迟增强检查。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17节段分析方法,左心室室壁厚度、延迟强化的位置得到确认,分析2种检查诊断心肌延迟强化的相关性。结果 80例患者共1360个心肌节段进行评估,CT与MRI测量的左心室室壁平均厚度间呈显著相关(r=0.88,P<0.01)。延迟增强检查证实CT与MRI在检出心肌纤维化病灶方面一致性较好(患者74例,Kappa=0.751,P<0.05;心肌节段1238个节段,Kappa=0.746,P<0.01)。CT与MRI测量的延迟强化病灶体积呈良好的相关性(r=0.89,P<0.01),但CT图像低估纤维化病灶范围。Bland-Altman分析显示,CT和MRI在测量延迟强化病灶容积的差异,平均标准差为2.71%。结论心脏CT检查可以提供关于心肌和冠状动脉的综合信息,延迟增强CT可作为评估心肌纤维化的检查方法,是诊断肥厚型心肌病潜在的有效诊断方法。 马晓海 赵蕾 葛海龙 张臣 陆东旭 范占明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心内膜心肌纤维化症 图像增强 绝对时相采集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的探讨与研究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前瞻适应性心电门控触发,绝对时相采集在心率不齐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的临床研究.方法:58例受检者,男32例,女26例,年龄24 ~ 86岁,心率45 ~ 154次/分,平均心率78.2±14.4次... 晏子旭 李勐 刘一 陆东旭 杨宁320排螺旋CT直接法下腔静脉成像 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直接法下腔静脉CT血管造影(CTP)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Aq-uilion One 320排螺旋CT对13例疑诊为下腔静脉阻塞的患者行直接法下腔静脉CTP检查,通过Vitrea 4.0后处理工作站对原始图像进行VR、MIP及MPR重建。由1名医师测量左肾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上方1 cm处的CT值,另2名医师采用9段分段法对下腔静脉及其属支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对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下腔静脉CTP检查;CT值为(341.33±62.95)HU;13例共117个血管节段中,图像质量为优、良、中等、差的节段分别为64、29、16、8个。重建图像可直观显示下腔静脉的结构、病变部位、范围及狭窄程度。结论直接法下腔静脉CTP用以诊断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切实可行,且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传臣 张兆琪 赵轶轲 陆东旭 晏子旭 王瑞关键词:下腔静脉 静脉造影术 双能量CT虚拟平扫定量评价冠状动脉钙化的价值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双能量冠状动脉CT造影(DE-CCTA)虚拟平扫(VNC)评价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5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前瞻性入选本研究,在常规非对比增强CT钙化积分扫描后再进行前瞻性心电门控DE-CCTA(SIEMENS)扫描。使用Heart PBV软件对DE-CCTA数据进行处理,得到VNC数据。两例阅片人独立评价常规非对比增强序列和虚拟平扫的钙化积分数值。统计学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和配对t检验。结果:VNC和常规非对比增强序列所得钙化积分和钙化体积都有良好的相关性(以患者为单位,总钙化积分:r=0.931,P<0.001;总钙化体积:r=0.965,P<0.001);以单支冠状动脉为单位(钙化积分:右冠状动脉、前降支、旋支相关性分别为r=0.952,r=0.909,r=0.887);钙化体积:右冠状动脉、前降支、旋支相关性分别为,r=0.926,r=0.953,r=0.927,均P<0.01。与常规非对比增强序列相比,VNC所得钙化积分和钙化体积偏小。总的辐射剂量为(2.91±0.35)m Sv。结论:双能量CT虚拟平扫能够用于量化评价冠状动脉钙化程度,并具有降低患者辐射剂量潜力。 陆东旭 王瑞 朱丽立 陈亚磊 栗佳男 范占明关键词:钙化积分 冠状动脉 双能量CT 心脏磁共振成像Native T1 mapping序列对急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 探讨心脏磁共振成像(CMR) Native T1mapping序列对急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确诊为急性心肌炎患者25例(急性心肌炎组)和2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行CMR黑血T2、Native T1 mapping及钆对比剂延迟强化(LGE)序列扫描,分析对比左心功能、黑血T2信号强度比、T1弛豫时间、LGE出现部位以及黑血T2、Native T1 mapping、LGE三种序列的诊断效能.结果 急性心肌炎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每搏输出量、心排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55±8)%比(59±7)%、(49±16) ml比(54±12) ml、(3.6±1.0) L/min比(3.9±1.2) L/min],T1弛豫时间、T2信号强度比明显高于对照组[(1 308±56)ms比(1 241 ±20) ms、(1.75±0.23)比(1.57 ±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没有出现LGE,急性心肌炎组47个心肌节段出现LGE,其中位于心外膜下21处(44.7%)和心肌中层22处(46.8%),而侧壁22处(46.8%)和下壁23处(48.9%),25例患者没有出现单独的心内膜下LGE类型.T1mapping序列诊断急性心肌炎的敏感度(91.5%)和准确率(90.4%)要明显高于黑血T2序列(50.3%、64.2%)和LGE序列(73.1%、83.0%),特异度(89.2%)低于LGE序列(96.3%)而高于黑血T2序列(88.5%).结论 CMR T1mapping对于急性心肌炎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其相对于黑血T2和LGE有更高的敏感度和准确率,尤其是对于弥漫性病变及微小的局灶性病变,其量化分析的优势更加明显. 刘钢 范占明 温兆赢 贺毅 曾牧 赵轶轲 陆东旭关键词:急性心肌炎 磁共振成像 NATIVE T1 320排容积CT心脏冠状窦对比剂浓度对于评价冠状动脉CTA狭窄的影响 目的:讨论320排容积CT(320MD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冠状窦对比剂浓度对于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影响,分析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0例冠状动脉造影(CAG)示冠状动脉近中段狭窄>70%患者.提取CC... 李勐 晏子旭 王瑞 刘一 陆东旭 宋楠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功能在CT引导经皮肺内结节穿刺活检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2010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提高肺内结节的穿刺成功率的临床价值。方法将50例因肺内结节拟接受穿刺活检患者分为两组:MPR重建图像参照组与轴位图像参照组。在穿刺定位过程中对MPR重建图像参照组患者的容积数据进行轴、矢、冠三方位重建,指导穿刺进针轨迹;轴位图像参照组使用常规轴位图像定位。记录两组在术中调整进针方向的次数及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PR重建图像参照组25例患者成功取到活检组织。轴位图像参照组1例因肺大泡破裂导致穿刺失败,余24例均成功取到活检组织。MPR重建图像参照组在穿刺针过胸膜后调整进针方向平均1次,肺内轻微出血患者3例,少量气胸患者1例;轴位图像参照组在穿刺针过胸膜后调整进针方向平均3次,肺内轻微出血患者4例,少量气胸患者6例。结论多层螺旋CTMPR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图像重建功能的使用有助于术者在穿刺活检术中准确把握进针方向,减少术后并发症。 陆东旭 黄小勇 王瑞 张兆琪关键词:活组织检查 多平面重建 气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