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玉芬

作品数:9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HIV-1
  • 4篇基因
  • 3篇细胞
  • 3篇免疫缺陷
  • 3篇ADC
  • 3篇GP120
  • 3篇病毒
  • 2篇人类免疫
  • 2篇人类免疫缺陷
  • 2篇人类免疫缺陷...
  • 2篇人类免疫缺陷...
  • 2篇缺陷病
  • 2篇细胞融合
  • 2篇免疫缺陷病
  • 2篇免疫缺陷病毒
  • 2篇核表达
  • 2篇TAT基因
  • 1篇单克隆
  • 1篇单克隆抗体
  • 1篇蛋白

机构

  • 9篇山东大学
  • 2篇山东中医药大...
  • 2篇教育部
  • 1篇青岛市市立医...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山东省疾病预...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作者

  • 9篇闫玉芬
  • 8篇赵丽
  • 6篇温红玲
  • 6篇宋艳艳
  • 6篇许洪芝
  • 6篇王志玉
  • 4篇蒲双双
  • 2篇郑晓民
  • 2篇高文花
  • 1篇姚苹
  • 1篇陶泽新
  • 1篇王桂亭
  • 1篇刘晓丽
  • 1篇李凤琴
  • 1篇李静
  • 1篇曹海霞
  • 1篇李一平
  • 1篇侯霄煜

传媒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 2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病毒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HIV包膜糖蛋白gp120与艾滋病痴呆综合征被引量:2
2009年
闫玉芬赵丽王志玉
关键词:GP120包膜糖蛋白
艾滋病痴呆综合症患者体内HIV-1 tat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艾滋病痴呆综合症(AIDS dementia complex,ADC)患者体内外周和中枢不同组织部位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反式激活因子(tat)第一外显子基因序列的变异并对其进行表达,用于研究HIV-1Tat变异对其神经毒性的影响。方法从ADC病例尸检标本的脾脏(spleen,SPL)、脑膜(meninges,MG)和基底核(bas-al ganglia,BG)3个部位的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用PCR方法扩增出tat第一外显子基因,并将其插入到pGEM-T克隆载体中,测序证实为HIV-1tat基因,BioEdit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将克隆载体双酶切,回收目的基因,并将其连接到pGEX-KG表达载体中,将重组表达质粒pGEX-KG-tat转化BL21大肠杆菌,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进行检验和鉴定。结果成功克隆了HIV-1tat第一外显子基因,序列比对发现外周和中枢部位的Tat氨基酸序列不同;构建了pGEX-KG-tat重组表达载体,并在原核细胞中高效表达了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融合Tat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表明,所表达的蛋白为Tat蛋白。结论 ADC患者外周和中枢不同组织部位的HIV-1tat第一外显子基因所编码的Tat蛋白氨基酸序列存在变异,在原核细胞中对其进行了高效表达,为Tat蛋白的神经毒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蒲双双闫玉芬高文花温红玲宋艳艳许洪芝赵丽
关键词:基因表达
艾滋病痴呆综合征病人HIV-1tat基因多态性及氨基酸序列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 研究艾滋病痴呆综合征患者体内HIV-1 tat第一外显子基因序列的特征和变异情况,为艾滋病痴呆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提取1例艾滋病痴呆综合征病例尸检标本的外周组织(淋巴结、脾脏)和中枢神经组织(脑膜、额叶灰质、额叶白质、颞叶、基底核)共7个部位的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HIV-1 tat第一外显子基因,与克隆载体pGEM-T连接,经转化、氨苄青霉素和蓝白斑筛选出阳性克隆,每个部位挑取5个菌落测序,测序结果利用BioEdit、MEGA4软件比对并生成系统进化树、计算基因距离和同义/非同义替换值(ds/dn),分析氨基酸位点的改变.结果 该病例感染的病毒是HIV-1 B亚型,分离自不同组织的HIV-1 tat第一外显子基因序列存在差异;与标准序列相比,该病例的HIV-1tat第一外显子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有16个位点发生了变异,并且中枢各部位部分氨基酸位点的变异与外周不同,特别是中枢基底核5个序列及颞叶1个序列Q54R的变异值得关注.结论 艾滋病痴呆综合征患者体内,HIV-1 tat第一外显子序列与标准序列存在差异,并且在外周和中枢不同部位中存在的变异不同,这些变异是否与艾滋病痴呆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蒲双双闫玉芬高文花温红玲王志玉宋艳艳许洪芝赵丽
关键词:HIV-1TAT基因多态性氨基酸序列
ADC病人HIV-1gp120基因多样性分析及对U87细胞分泌TNF-α与IL-1β的影响
目的:   影响ADC发病的主要因素有HIV-1病毒的致病性、机体的神经易感性及免疫抑制的水平。研究表明大脑及脑脊液中HIV病毒载量与ADC的发生并非总是有关,这说明ADC的发生可能与HIV本身的基因及生物学活性有关。...
闫玉芬
关键词:HIV-1TNF-ΑIL-1Β
文献传递
抗赭曲霉毒素A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制备抗赭曲霉毒素A(OA)的单克隆抗体(McAb)并对其进行初步鉴定,在此基础上建立竞争抑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用于OA的检测。方法采用小剂量长周期的免疫方案,以OA-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物免疫雌性BALB/c小鼠,采用细胞融合法获得分泌抗OA的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用竞争抑制ELISA法进一步检测McAb的特异性,腹水诱生法大量制备McAb,以OA为竞争抗原,建立检测OA的竞争抑制ELISA。结果OA-BSA免疫的BALB/c小鼠血清效价为1:512000,与BSA有强烈的交叉反应。细胞融合后,ELISA筛选抗体分泌阳性的杂交瘤细胞株,抗OA-BSA的McAb与BSA的交叉反应率仅为3.5%,对分泌抗OA-BSA特异的McAb的细胞株经3轮克隆化,抗体分泌阳性率达到100%,建立了1株能稳定分泌抗OA-BSA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竞争抑制法进一步证明了该抗体是特异针对OA的,腹水诱生法制备了大量的McAb。竞争抑制ELISA线性范围为0.24~125ng/mL,线性方程y=-0.1132logx+0.9016,相关系数r=0.98,最低检出浓度为0.24ng/mL。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7.07%~107.83%。结论获得了分泌抗OA的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建立了OA检测的简单、灵敏、高效的ELISA检测方法。
侯霄煜温红玲闫玉芬宋艳艳许洪芝赵丽李凤琴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细胞融合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汉坦病毒GM04-38株N-联糖基化位点在细胞融合中作用的初步确定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初步确定汉坦病毒GM04—38株N-联糖基化位点在细胞融合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基因定点突变技术将汉坦病毒GM04-38株G1片段上N134、N235、N347、N399四位点及G2片段上N928位点共5个位点上的天冬酰胺置换为丙氨酸。转染VeroE6细胞后,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蛋白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IFA结果;Westernblot检测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Giemsa染色法观察细胞融合现象。结果在VetoE6细胞中成功表达出糖蛋白,Westernblot显示除134位点末显示G1片段外,各突变体均表达出G1、G2片段。IFA显示天冬酰胺突变前后各位点均显示荧光信号,呈核周分布。突变后134位点与928位点的突变体融合现象消失,其余各位点突变后融合现象仍然存在。结论G1上的134位点可能与蛋白正确折叠有密切关系,134位点突变极可能导致蛋白的错误折叠,进而无法转运出内质网。G2上的928位点对细胞融合有重要作用,提示汉坦病毒融合肽很有可能位于G2上。
郑晓民陶泽新曹海霞刘晓丽闫玉芬王桂亭许洪芝温红玲宋艳艳赵丽姚苹王志玉
关键词:汉坦病毒糖蛋白细胞融合
艾滋病痴呆综合征患者HIV-1B gp120基因的克隆及真核表达
2012年
目的克隆艾滋病痴呆综合征(ADC)患者体内不同部位的HIV-1Bgpl20基因,并在人神经胶质瘤细胞U87中表达。方法分别以一例ADC患者尸检标本的外周(淋巴结)和中枢(脉络丛、大脑枕叶白质)来源的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HIV-1gp120基因,序列测定后,将目的基因插入表达载体pcDNA3.1(+),构建重组表达载体gp120/peDNA3.1(+),将所构建的重组表达载体用脂质体法转染人神经胶质瘤U87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HIV-1Bgp120的表达情况。结果克隆了ADC患者体内外周淋巴结、脉络丛、大脑枕叶白质3个部位的HIV-1Bgp120基因,所构建的表达质粒gp120/pcDNA3.1(+)转染U87细胞后可表达目的蛋白。结论ADC患者不同部位来源的HIV-1Bgp120基因均可在U87细胞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HIV-1Bgp120包膜蛋白的神经毒性及其作用机制提供条件。
赵丽闫玉芬李静蒲双双王志玉温红玲宋艳艳许洪芝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1
一例艾滋病痴呆综合征病人HIV-1 gp120基因多样性及生物学活性位点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为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 gp120基因多样性和生物学活性位点与艾滋病痴呆综合征之间的关系,从一例艾滋病痴呆综合征病例尸检标本的淋巴结和中枢神经组织(大脑5个部位:颞叶灰/白质连接处、脑室周围组织、脉络丛、枕叶白质及枕叶灰/白质连接处)提取不同组织来源的基因组DNA,经PCR法扩增HIV-1 gp120基因,经克隆后挑选阳性克隆菌株,对插入片段进行测序。用生物学软件处理并绘制系统发生树,分析糖基化位点,计算ds/dn值,分析V3顶端四肽及关键位点的氨基酸。结果显示,该病人感染的病毒是HIV-1B亚型;分离自不同组织的HIV-1 gp120基因存在差异;与标准序列相比,分离自该病人的HIV-1 gp120基因的部分生物学活性位点存在改变,且源自外周淋巴组织与中枢神经组织的HIV-1 gp120基因中部分生物学活性位点也存在差异。结果表明,HIV-1 gp120基因多样性及与脑组织相关的某些生物学活性位点的改变可能与艾滋病痴呆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存在一定关系。
闫玉芬赵丽王志玉王志玉王志玉郑晓民侯霄煜郑晓民宋艳艳姚苹温红玲王桂亭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基因多样性生物学活性
ADC及非ADC患者外周和中枢HIV-1 tat基因多样性分析
2011年
目的 研究艾滋病痴呆综合征(ADC)及非ADC患者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CNS) HIV-1 tat基因的多样性,为HIV进化、入侵CNS的机制以及ADC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提取一例非ADC患者(有广泛的脑动脉粥样硬化)及一例ADC患者尸检标本的外周脾脏和CNS基底核部位的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HIV-1 tat第一外显子基因,与克隆载体pGEM-T连接,经转化、氨苄西林和蓝白斑筛选出阳性克隆,每个部位挑取5个菌落测序,测序结果利用BioEdit、MEGA4软件比对并生成系统进化树、计算基因距离和同义/非同义替换值( ds/dn),研究HIV tat基因在外周和CNS的多样性。结果 ADC和非ADC患者来源的HIV-1 tat基因均存在变异,ADC患者tat基因进化时中枢和外周的区室化效应明显高于非ADC患者,ADC患者外周脾脏和CNS基底核的tat基因之间的差异比非ADC患者更大。dn/ds值显示,两例患者体内HIV-1自身变异起主要作用,而机体倾向于清除有害的非同义突变。结论 ADC和非ADC患者外周和CNS中tat基因变异的区室化效应不同,其原因推测与病毒入侵CNS的途径有关,CNS中HIV基因变异与ADC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蒲双双李一平闫玉芬温红玲王志玉宋艳艳许洪芝赵丽
关键词:HIV-1基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