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金子武嗣

作品数:9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日本京都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神经元
  • 3篇三叉神经
  • 3篇组织化学
  • 3篇脑内
  • 3篇脊髓
  • 2篇阳性
  • 2篇日本猴
  • 2篇三叉神经脊束...
  • 2篇三叉神经脊束...
  • 2篇尾侧亚核
  • 2篇免疫
  • 2篇免疫荧光组织...
  • 2篇谷氨酸
  • 2篇Μ受体
  • 2篇阿片
  • 2篇阿片Μ受体
  • 2篇氨酸
  • 2篇背根
  • 2篇SP
  • 2篇GFP

机构

  • 9篇第四军医大学
  • 5篇京都大学
  • 4篇日本京都大学
  • 2篇滋贺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9篇金子武嗣
  • 4篇李金莲
  • 4篇李云庆
  • 2篇陈军
  • 1篇玉卷伸章
  • 1篇董玉琳
  • 1篇李继硕
  • 1篇熊抗辉
  • 1篇武胜昔
  • 1篇丁玉强
  • 1篇陶元祥
  • 1篇王亚云
  • 1篇张强
  • 1篇赵志奇
  • 1篇刘涛
  • 1篇王晓琳
  • 1篇赵志奇

传媒

  • 6篇神经解剖学杂...
  • 2篇解剖学报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3
  • 1篇2002
  • 3篇1998
  • 2篇199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内SP受体与Fos共存被引量:1
1997年
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大鼠脊髓背角内Fos阳性神经元和SP受体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及相互间关系进行了研究。一侧后肢跖部皮下注射2%福尔马林后,同侧脊髓背角内可见有大量的Fos阳性神经元,而对侧背角内未见或偶见少量Fos阳性神经元。Fos阳性神经元主要集中分布于背角Ⅰ层和Ⅱ层背侧的内侧部。SP受体阳性的胞体和树突最密集分布区为背角的Ⅰ层,少量分布于Ⅱ层的背侧部和Ⅲ~Ⅳ层。Ⅱ层的腹侧部仅见来自Ⅰ层、Ⅱ层的背侧部和背角深层的阳性树突。双标记免疫反应结果显示,背角内部分Fos阳性神经元呈SP受体阳性,主要分布于Ⅰ层内侧半。上述结果提示,背角浅层内SP受体可能涉及伤害性刺激诱发的c-fos表达。
陶元祥李云庆赵志奇赵志奇金子武嗣水野升
关键词:SP受体脊髓背角免疫细胞化学神经元
全文增补中
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样和P物质样阳性终末与Sindibis病毒转染表达GFP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2002年
应用 GFP基因重组病毒标记技术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 ,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了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Vc)浅层内两种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VGlu T1样和 DNPI样 )以及 SP样阳性纤维和终末与 Sindibis病毒转染表达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目的在于为探索兴奋性神经递质和 SP参与面口部伤害性信息在 Vc浅层内的传递和调控提供形态学依据 ;并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绿色荧光蛋白基因重组病毒标记法的研究探索新路。结果显示 :(1)绿色荧光蛋白基因重组 Sindibis病毒注入一侧 Vc浅层后 ,仅在同侧 Vc注射部位附近的 ~ 层内观察到 5~ 9个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神经元 ,这些神经元的胞体为小型 (≤ 15μm) ,呈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 ;(2 ) Vc浅层内均可见大量的 VGlu T1样、DNPI样和 SP样阳性纤维和终末 ,其中 VGlu T1样阳性纤维和终末主要密集分布于 层的内侧部和 层 , 层和 层外侧部较为稀疏 ;而 DNPI则主要密集分布于 层和 层 , 层相对地较为稀疏 ;SP样阳性纤维和终末主要分布于 层和 层 ;(3 ) VGlu T1样、DNPI样和 SP样阳性终扣分别聚集于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周围 ,并与之形成密切接触。以上结果提示 ,Vc浅层内两种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样和
李金莲刘涛金子武嗣古田贵宽
关键词: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谷氨酸转运体免疫荧光组织化学
利用GAD67-GFP基因敲入方法显示小鼠脊髓内表达GFP的GABA能神经元的分布(英文)被引量:10
2003年
γ-氨基丁酸 (GABA)是脊髓背角、前角内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为了更好地观察脊髓背角内 GABA能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 ,本研究使用了两种谷氨酸脱羧酶 67-绿色荧光蛋白 (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 ,并观察了敲入小鼠脊髓内的 GFP表达状况。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标记方法显示脊髓内所有的 GF P阳性神经元基本上都呈 GAD67和 GABA阳性 ;GFP阳性神经元在脊髓背角的 ~ 层最为密集 ,背角深层内侧部及中央管周围呈中等密度分布 ,而在脊髓背角其它部位及前角则呈散在分布。脊髓内 GFP阳性神经元的分布与 GABA能神经元的分布一致。本文作者等还进一步在 GAD67-GFP敲入小鼠中观察了 GFP和神经元标志物神经元核蛋白 (Neu N )的共存状况。脊髓背角内 GFP阳性神经元分别占 、 和 层的 Neu N阳性神经元的 3 1.5 %、3 3 .3 %和 44 .7% ,与以往的 GABA免疫组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表明 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脊髓内的 GFP在GAD67启动子的调节下正确地表达于 GABA能神经元 ,该基因敲入小鼠可用于脊髓
武胜昔玉卷伸章王亚云柳川右千夫小幡邦彦李云庆金子武嗣
关键词:谷氨酸脱羧酶脊髓小鼠基因敲入神经元
日本猴脑内阿片μ-受体样免疫反应物质的分布Ⅰ.间脑与脑干(英文)被引量:3
1998年
通过应用识别大鼠阿片μ-受体(MOR)C末端30个氨基酸残基特异性位点的豚鼠抗体,我们对MOR-受体样免疫反应物质(MOR-likeimmunoreactivity,MOR-Li)在日本猴下位脑结构中的分布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经比较发现本研究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以往猴脑配体结合放射自显影结果基本一致。MOR-Li染色强且分布密集的部位主要位于:外侧缰核、脚间核、臂旁核、孤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等。强染色部位还见于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延髓外侧网状核、后屈束、孤束和三叉神经脊束。与大鼠的结果相比较还发现,虽然MOR-Li在大鼠兰斑中染色强且分布密集,但在猴脑兰斑中几乎见不到任何阳性产物。此外,中等及低密度的MOR-Li还见于一些部位的神经毯中,如丘脑室周灰质、丘脑吻尾中线区域、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尾例及相邻网状结构、脑桥和延髓腹侧网状结构及下橄榄核簇。本研究结果提示大鼠和猴脑内部结构的MOR-Li分布部位存在着显著的种属差异,经与大鼠相比较,猴下位脑结构内MOR-Li的分布更局限且主要分布于与伤害性信息传递和调控有关的脑区。
陈军小山なつ金子武嗣水野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组织化学
谷氨酸脱羧酶67-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敲入小鼠三叉神经尾侧亚核内GFP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及与小白蛋白的共存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观察谷氨酸脱羧酶67-绿色荧光蛋白(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三叉神经尾侧亚核(Vc)浅层内,表达GFP的GABA能神经元的分布及其与小白蛋白(PV)的共存。方法分别运用原位分子杂交与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GFP与神经元标记物——神经元核蛋白(NeuN)或PV免疫荧光染色相结合的双重标记方法,在光学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结果1.Vc浅层内90%以上的GFP阳性神经元同时表达GAD67 mRNA,而几乎所有表达GAD67 mRNA的阳性神经元都呈GFP阳性;2.GFP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Vc的Ⅰ-Ⅱ层内,细胞较小,尤其在Ⅱ层内可见大量密集分布的GFP阳性细胞和突起。GFP阳性神经元分别占Ⅰ、Ⅱ层内NeuN阳性神经元总数的19.4%和24.3%;3.GFP/PV双标神经元主要分布于Vc的Ⅰ-Ⅱ层,这些双标神经元大约占PV阳性神经元的62.4%,占GFP阳性神经元的12.8%。结论在Vc表达GFP的GABA能神经元主要密集分布于与外周伤害性信息传递关系密切的板层内,且大部分PV样阳性神经元属于GABA能神经元。
李金莲董玉琳熊抗辉金子武嗣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小白蛋白原位分子杂交免疫荧光组织化学GAD
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内向丘脑或臂旁核投射神经元与5-HT样和SP样终末间的联系: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研究(英文)
1998年
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三重染色技术观察了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浅层(Ⅰ层和Ⅱ层)内向丘脑或臂旁核投射的神经元与下行性5-HT样和初级传入的SP样终末之间的联系。将四甲基罗达明(TMR-DA)注入大鼠丘脑或臂旁核,在Vc的Ⅰ、Ⅱ层内可见TMR-DA逆标神经元,主要位于VcⅠ层。在Vc浅层内还可观察到大量的5-HT样和SP样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纤维和终未,5-HT样阳性纤维有较多的膨体。Vc内的这些向丘脑或臂旁核投射的TMR-DA逆标神经元与5-HT样和SP样阳性纤维和终末的分布区基本上重叠。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5-HT样和SP样阳性终末在Vc浅层内分别围绕TMR-DA逆标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的周围并与之形成密切接触;并且观察到5-HT样和SP样阳性终末同时与TMR-DA逆标神经无形成直接的密切接触。提示Vc浅层向丘脑和臂旁核投射的神经元不仅接受外周初级传入的伤害性信息,还接受下行性5-HT能投射纤维的调控。
李金莲李云庆金子武嗣水野
关键词:5-HTSP神经元
阿片μ受体与SP、CGRP和SOM在大鼠三叉神经节和背根神经节内的共存研究被引量:5
1997年
本研究应用免疫荧光及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技术,观察了大鼠三叉神经节和背根神经节内阿片μ受体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及其与SP、CGRP和SOM阳性神经元之间是否存在共存关系。结果显示:(1)三叉神经节和背根神经节内的阿片μ受体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多为中小到细胞,其免疫反应阳性产物不仅见于胞膜表面也出现于胞浆内。SP和SOM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亦为中小型细胞,但以小细胞为主,而CGR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有一部分为大型神经元。(2)在三叉神经节内,有相当数量的阿片μ受体阳性神经元同时呈SP、CGRP或SOM免疫反应阳性。其中双重免疫反应神经元分别占阿片μ受体阳性细胞总数的34.6%、54.3%和23.9%,而在SP、CGRP和SOM各阳性细胞中分别有49.4%、50.9%和37.5%的神经元同时是阿片μ受体免疫反应阳性.(3)在背根神经节内,也有相当数量的神经元呈阿片μ受体与SP、CGRP和SOM双重免疫反应阳性,其中双标细胞数分别占阿片μ受体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总数的30.1%、48.4%和26.8%,各占SP、CGRP和SOM阳性细胞总数的51.5%、44.2%和35.9%。本文结果提示吗啡的镇痛作用中有部分可能是通过激活阿片μ受体来影响初级传入纤维中SP、CGRP和SOM的释放而实现的.
李金莲丁玉强金子武嗣水野昇李继硕
关键词:阿片Μ受体SPCGRPSOM三叉神经节
日本猴脑内阿片μ-受体样免疫反应物质的分布:Ⅱ.颈、胸、腰、骶段脊髓及后根节(英)被引量:1
1998年
通过应用识别大鼠阿片μ-受体(MOR)C末端30个氨基酸残基特异性位点的豚鼠抗体,本文对日本猴颈、胸、腰、骶段脊髓和背根节内MOR-样免疫反应物质的分布形式和特点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如下:强染色MOR-Li密集分布于脊髓吻尾全长的背角浅层,主要以Rexed第二层内侧部为主。在脊髓背角深层和中央导水管周围区域内也可见中到低等数量的MOR-Li标记。在脊髓背角浅层,MOR-Li广泛分布于Ⅰ、Ⅱ层内神经毯和神经元突起,但似乎只分布于第Ⅱ层神经元胞体。背角深层(Ⅳ-Ⅵ层)有些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也有较强的MOR-Li染色。MOR-Li在背根入髓区和Lissauer's氏束中分布密集且染色强。在后根节,MOR-Li主要分布于中、小细胞,其中MOR-Li阳性小细胞约占65.71%(1018/1562),直径平均为29.50±0.11μm(17.31~34.88μm),中等细胞约占34.19%(534/1562),直径平均为39.04±0.14μm(24.01~49.86μm),而MOR-Li阳性的大细胞只占0.64%(10/1562),直径平均为59.00±2.35μm(51.09~71.39μm)。本结果揭示猴脊髓内阿片肽主要通过突触前和突触后两种方式发挥镇痛作用,除此之外,还可能通过作用于外周伤害性感受器部位的MOR发挥镇痛作用。
陈军小山なつ金子武嗣水野昇
关键词:阿片Μ受体脊髓背根节
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5-羟色胺与γ-氨基丁酸共存神经元在脑内的分布
2007年
目的:采用免疫荧光组织染色方法,以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为实验动物,系统地观察了小鼠脑干内5-羟色胺(5-HT)与γ-氨基丁酸(GABA)的共存情况,为中枢神经系统内5-HT与GABA共存神经元的分布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应用免疫荧光组织染色技术,对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脑干内5-HT与GABA免疫荧光双重染色,观察双重标记神经元在5-HT细胞群(B1-B9)中的分布情况并计数。结果:在所有脑干的5-HT细胞群中,双重标记神经元在中缝大核区域内所占的比率最高,平均为10.0%,其次是中缝苍白核和中缝隐核,分别为1.8%和1.4%。中缝桥核与中缝背核所含的共存神经元比例小,仅0.9%和0.3%。而在其他细胞群即B4,B6和B8-9细胞组,未观察到双重标记神经元。结论: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只有部分延髓中线核团的5-HT能神经元同时含有GABA,而中脑中线核团和脑干的其他非中线5-HT细胞群内未见这种共存神经元的存在。
王晓琳张强金子武嗣李云庆
关键词:5羟色胺Γ-氨基丁酸中缝大核中缝隐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