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旭东

作品数:142 被引量:1,387H指数:22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3篇文化科学
  • 8篇自动化与计算...
  • 7篇哲学宗教
  • 4篇历史地理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理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社会学

主题

  • 90篇教育
  • 41篇教育技术
  • 24篇教育技术学
  • 24篇技术学
  • 20篇教学
  • 13篇教育信息
  • 13篇教育信息化
  • 12篇高等教育
  • 9篇心理学
  • 9篇伊利
  • 9篇文化
  • 8篇信息技术
  • 8篇科学家
  • 7篇人工智能
  • 7篇博物
  • 7篇博物馆
  • 6篇心理
  • 6篇学科
  • 6篇学习环境
  • 6篇理学

机构

  • 77篇华中师范大学
  • 61篇南京大学
  • 9篇华南师范大学
  • 3篇华北电力大学
  • 2篇湖北工业大学
  • 2篇《开放教育研...
  • 2篇中国科协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宁波大学
  • 1篇宁夏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篇教育部
  • 1篇临沂师范学院
  • 1篇中国传媒大学
  • 1篇韦恩州立大学
  • 1篇西安电子科技...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湖北省科技馆
  • 1篇武汉外国语学...

作者

  • 140篇郑旭东
  • 11篇桑新民
  • 8篇王美倩
  • 7篇王婷
  • 5篇严莉
  • 5篇梁林梅
  • 5篇杨九民
  • 5篇陈荣
  • 4篇孟红娟
  • 3篇余青兰
  • 3篇吴砥
  • 3篇杨浩
  • 3篇刘永贵
  • 3篇王继新
  • 2篇刘三女牙
  • 2篇陈荣
  • 2篇魏志慧
  • 2篇吴秀圆
  • 2篇李卿
  • 2篇梁美荣

传媒

  • 30篇软件导刊.教...
  • 21篇电化教育研究
  • 16篇现代教育技术
  • 15篇开放教育研究
  • 15篇中国电化教育
  • 12篇现代远程教育...
  • 5篇高等教育研究
  • 4篇远程教育杂志
  • 3篇教育科学文摘
  • 2篇教育研究
  • 2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教育发展研究
  • 1篇新华文摘
  • 1篇未来与发展
  • 1篇中国大学教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北京大学教育...
  • 1篇软件导刊
  • 1篇复旦教育论坛
  • 1篇中国教育网络

年份

  • 1篇2025
  • 10篇2024
  • 3篇2023
  • 4篇2022
  • 6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4篇2017
  • 10篇2016
  • 16篇2015
  • 7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7篇2011
  • 13篇2010
  • 22篇2009
  • 16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1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走向后现代主义的教育技术研究被引量:11
2004年
教育技术的后现代主义研究以后现代主义哲学为思想来源,以教育技术领域中的后现代状况为研究指向。后现代主义对教育技术研究的潜在贡献主要表现为教育技术自有文化的创建、研究方法论的创新以及教育技术观念的更新3个方面。
惠连晓郑旭东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教育技术
围绕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选题与研究的对话被引量:1
2022年
教育技术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领域,实践性强但基础理论建设相对薄弱。针对如何加强与深化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这一问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学术团队在二十多年前率先开展了“五个十”的研究,分别从专家学者、经典著作、学术论文、专业网站、研究机构这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并将其作为学术团队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的重要方向。文章以学术对话的方式,探讨了学术创作的选题之道与破题之术;对美国教育技术学的范式演变和中国早期影音教育之路探源作了案例分析,从方法论角度论述了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如何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在学术人生旅途的反思中探讨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师生的使命、基石与精神家园,强调理论研究对现实的解释力和对未来的预见性是检验理论科学性的标准,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预测未来,并在从现实向未来的创造性实践中孕育有民族担当的文化人专业群体。
宫淑红梁林梅徐晓雄焦建利朱敬郑旭东桑新民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范式
学习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基于编年史的视角(下)被引量:1
2008年
学习科学类的第一份学术刊物《学习科学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正式创刊于1991年。随着学习科学的迅速发展,很多在认知科学领域内从事学习科学研究的学者,越来越感觉到是该为学习科学专门创办一本杂志的时候了。这些学习科学的“领袖”们认为:这本杂志应该与传统认知科学领域内的杂志不同,它应该致力于对学习及其意涵的研究,
郑旭东
关键词:编年史LEARNING学术刊物
变革时代的教育技术创新与发展:唐纳德·伊利教育技术学思想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唐纳德·伊利是一位国际知名的教育技术学者与学术领袖。该文评述了伊利在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等方面的主要贡献,对其学术生涯与学术思想进行了重构和解读,探讨了其职业生涯与学术思想对未来的启示,并指出了其学术生涯的历史局限。
郑旭东
关键词:教育技术
丽塔·里奇对教育技术学若干问题的思考被引量:4
2009年
《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与范畴》的原著者之一,丽塔.里奇(Rita C.Richey)教授现任美国韦恩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专业的荣誉退休教授。她1964年毕业于密西根大学获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68年在密西根大学获得阅读心理学硕士学位,1971年从韦恩州立大学获得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其所主持的韦恩州立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始终位居全美一流。1995年至1997年期间,里奇教授任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定义与术语委员会主席,有力推动了世纪之交美国教育技术领域的界定工作。作为一名著名的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专家,里奇教授的学术兴趣主要集中在教学设计的研究与理论、设计与开发的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学专业人员的资格与能力标准等方面,近年来尤其关注教育技术领域的定义、历史与理论,在教学设计的理论建设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著述包括《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概念基础》、《为成人学习者设计教学:整体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等。她与芭芭拉.西尔斯(Barbara A.Seels)1994年共同执笔撰写的《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与范畴》一书曾获得1996年AECT颁发的教育技术领域最高奖项——James W.Brown出版奖,并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出版。书中提出的AECT94定义对其后10余年整个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获得了国际声誉,2000年获得了AECT杰出服务奖。里奇教授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并对其保持着热切关注而取得了重要成果,2008年她与James D.Klein合著的《设计与开发研究:方法、策略与议题》一书再次获得James W.Brown出版奖。在本次访谈中,里奇教授对教育技术领域的定义、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进展、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资格与能力标准建设、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建设与发展、Robert Gagn和David Merrill的工作与成就、教学设计与企业环境�
郑旭东魏志慧
关键词:教育技术定义研究方法教学设计
从静态预设到动态生成:具身认知视角下学习环境构建的新系统观被引量:39
2016年
学习研究,尤其是认知研究的持续进步,不断推动着学习环境观念的变迁与发展。具身认知的崛起突破了离身认知语境下基于原子论的学习环境构建之系统观,即把学习环境构建视为无生命的机械组建过程,以及相应的预成教学观,为学习环境建构确立了新的系统观,即在具身认知的语境下,基于整体论,把学习环境的构建视为一个自组织的整体重建与动态生成过程,并确立了相应的生成教学观,从而推动着学习环境的基本观念从机械的静态预设走向有机的动态生成。而具身学习环境由于在认知上坚持的具身立场,使得其在复杂性、开放性与适应性上和传统的学习环境相比又具有了别样的内涵。
郑旭东王美倩
关键词:学习环境
场馆学习中的家庭行为模式:表征元素、形成机制与基本类型被引量:3
2017年
家庭行为模式是揭示基于家庭群体的场馆学习中家庭行为、身份认知与经验建构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基础与前提。家庭行为是探索场馆学习机制的显性依据与隐性线索,言语活动和肢体行为是家庭行为模式的主要表征要素。儿童、家长和人工制品的交互构成了场馆学习境脉中的三重行为互动,个体、文化和物理境脉构成了家庭行为模式中的三种学习境脉,场馆学习的共时经历与历时经历的交互作用是推动家庭行为模式发展与演化的动力机制。家庭群体在场馆学习境脉中的行为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共同注意,即以分享为目标的指示性行为模式;陈述解释,即以传授为目标的教导式行为模式;合作协商,即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复杂行为模式。
郑旭东王婷
高等教育信息化及其发展趋势--访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主席戴安娜·亚伯林格博士被引量:33
2014年
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高等教育信息化专业组织,拥有以北美为主、遍布世界各地的2400个成员单位,他们以高等学校为主,同时涵盖信息技术产业界。戴安娜·亚伯林格(Diana Oblinger)2004年加入EDUCAUSE,担任副主席,2008年担任主席至今,有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丰富经验与广泛影响。在加入EDUCAUSE前,亚伯林格曾担任北卡莱罗纳大学系统首席信息官,是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第一代首席信息官。在进入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前,亚伯林格曾在信息技术产业界供职,担任过微软公司高等教育执行主管、IBM公司学术科技研究院主管等。近年来,在亚伯林格的领导下,EDUCAUSE大力推行国际化战略,启动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项目,如"EDUCAUSE学习倡议"(EDUCAUSE Learning Initiative,简称ELI)计划、"下一代学习挑战"(Next Generation Learning Challenges)计划等,切实推动了信息技术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尤其是在教与学方面的创新应用,改变了高等教育以行政管理的信息化为主要实践领域的格局,而把教与学视为关键领域。借参加2014年度EDUCAUSE年会之机,笔者与亚伯林格就高等教育信息化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亚伯林格阐述了EDUCAUSE的主要工作与价值观、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的前景与挑战、首席信息官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的演变及其素质要求、新兴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创新应用的最新进展、对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建议等。
郑旭东魏志慧
关键词:高等教育信息化首席信息官
学术部落及其领地:当代学习研究中三种文化的对立与融合
2024年
该文使用学术部落及其领地这一学科文化的人类学隐喻作为概念框架,对当代学习研究的学术部落及其领地进行了分析,鉴别了其中存在的三种文化并对其内涵进行了阐释,提出学习科学的文化是认知的文化,学习技术的文化是认知造物的文化,学习工程的文化是造物的文化。以此为基础,对当代学习研究中三种文化的对立产生的历史后果及其超越进行了探讨,为此需构建科学—技术—工程的文化连续统,建立学习研究的“生态学隐喻”,改变学术部落中的学术实践,形成一种全新的、更具内在统一性的学习研究文化。
周子荷刘三女牙李卿郑旭东
关键词:学术部落文化造物
对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思考——美国AECT的工作及启示被引量:8
2007年
职业道德规范是任何一个研究与实践领域都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专业与学科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美国AECT作为教育技术领域重要的学术组织之一,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探索,从个人、社会、行业三个层次全面阐述了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这对于我国如何基于自身独特的发展历史与文化传统,创建中国的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梁林梅郑旭东
关键词:教育技术职业道德规范AECT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