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红艳
- 作品数:30 被引量:477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长期施肥对潮土团聚体有机碳分子结构的影响被引量:41
- 2013年
- 采取长期施用有机肥(CM)、1/2化肥氮和1/2有机肥氮(HCM)、化肥(NPK)和不施肥对照(CK)的土壤,用湿筛法分为大团聚体(2000-250 μm)、微团聚体(250-53 μm)和粉砂+黏粒组分(〈53 μm),利用固态13C-核磁共振技术分析了土壤和团聚体中有机质的分子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团聚体粒径减小,烷基碳/烷氧碳比值逐渐提高,并与土壤C/N呈显著负相关(R2 = 0.421,p= 0.022),表明随着团聚体粒径减小,有机质的分解程度不断增加。与对照土壤相比,长期施用有机肥(HCM和CM处理)提高了土壤中烷氧碳和羰基碳的相对含量,烷氧碳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大团聚体中甲氧基和含氮烷基碳相对含量的增加,羰基碳则主要在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中积聚。施用化肥土壤提高了烷氧碳和烷基碳的相对含量,烷氧碳增加主要是由于大团聚体中甲氧基和含氮烷基碳以及微团聚体中含氧烷基碳相对含量的提高,烷基碳增加主要发生在大团聚体。有机肥和化肥处理土壤中芳基碳相对含量降低1.8%-4.6%,主要是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中芳基碳比例下降引起的。而在粉砂+黏粒组分中芳基碳和酚基碳均增加,烷基碳相对含量降低5.9%-7.1%,表明施肥更利于芳香碳在小粒径组分中积累,减弱烷基碳在小粒径组分中的积累。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可通过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物理保护肥料带入的大量碳水化合物和有机酸从而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
- 郭素春郁红艳朱雪竹高彦征丁维新
- 关键词:团聚体有机质有机肥
- 木质素降解菌对腐殖质形成的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采用接种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木质素降解菌对木质素降解率、腐殖质总量、各组分含量及胡敏酸E4/E6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黄孢原毛平革菌和栗褐链霉菌对稻草的降解均有所提高,56天培养后,二者的木质素降解率分别达到40.86%和31.04%,而对照组(只含有土著微生物)只有10.56%。接种黄孢原毛平革菌和栗褐链霉菌显著提高了腐殖质产量,这两种不同木质素降解菌产生腐殖质的最大值分别是对照组的2.10和2.13倍,但二者降解木质素形成腐殖质的途径有所不同。培养结束后,各条件下土壤中胡敏酸E4/E6均有所增加,表明胡敏酪的芒构化程度有所减弱。
- 黄红丽刘剑潇郁红艳黄丹莲陈芙蓉王仁佑徐祥民曾光明
- 关键词:黄孢原毛平革菌木质素腐殖质
- 接种白腐菌堆制法修复Pb污染土壤的研究
- 2007年
- 采用接种白腐菌堆制法对模拟Pb污染土壤进行了生物修复。通过监测土壤基本理化性状、土壤中Pb的各形态含量及微生物学指标(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代谢商、微生物商、微生物C/N、微生物群落代谢能力),系统地研究了白腐菌修复作用下土壤理化性状的动态变化、Pb生物有效性的改变以及土壤微生物学效应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白腐菌堆制法能有效地修复Pb污染土壤,降低Pb的生物有效性,减小Pb对土壤微生物的抑制,改善土壤中微生物效应。污染土壤经接种白腐菌堆制法修复后,土壤中Pb主要以残留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存在,水溶交换态Pb分配系数为0;微生物生物量较高,达2.258mg/g;微生物群落代谢能力较强,丰富度为72目,群落指数为4.995。
- 黄丹莲曾光明蒋晓云冯冲凌郁红艳陈洋刘鸿亮
- 关键词:白腐菌PB污染土壤
- 一种促进农业废物堆肥腐熟的活性添加剂及其应用
-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业废物堆肥的酶液处理。本发明促进农业废物堆肥快速腐熟的活性添加剂为由芽孢杆菌、黑曲霉、木霉、青霉按比例混合发酵产生的发酶液的复合酶液,液态发酵液经过滤后,在农业废物堆肥开始时,按堆肥原料重量的0.5~1%...
- 郁红艳曾光明黄国和黄红丽
- 文献传递
- 基于磁性纳米粒子固定技术的漆酶传感器用于垃圾堆肥中邻苯二酚的检测被引量:22
- 2007年
- 以邻苯二酚为检测目标,研究了一种基于核/壳磁性纳米粒子固定漆酶的邻苯二酚生物传感器制备方法及其在城市生活垃圾堆肥中的应用.制备Fe3O4磁性纳米颗粒,使用正硅酸乙酯(TEOS)和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MS)将其功能化并利用戊二醛将漆酶共价固定,借助磁场吸附在磁性碳糊电极上,检测邻苯二酚.固定在电极表面的漆酶保持了很好的活性.该生物传感器的检测线性范围为7.5×107~2.75×10-4mol/L,检测下限达到7.5×10^-7 mol/L,达到稳态电流95%所需时间大概为70 s.将该传感器检测堆肥浸出液中酚的含量的结果与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比,两者非常接近.
- 章毅曾光明汤琳郁红艳李建兵
- 关键词:漆酶邻苯二酚堆肥
- 播种时间对豫北地区小麦农学指标、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2年
- 作物产量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变化,为解析播种时间对小麦产量可能带来的影响,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试验站利用原位盆栽试验,研究了播种时间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及小麦产量与关键农学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关系。试验包括4个播种时间处理:10月5日(T1)、10月10日(T2)、10月15日(T3)和10月20日(T4)。结果表明:在豫北地区,T2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T2处理的小麦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分别为38.00穗.盆-1和37.67粒.穗-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相关分析表明,小麦产量与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播种时间主要通过改变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等农学指标影响小麦产量。早播提高了小麦根系活力,但其他生理指标呈现出不同的响应特征。分蘖期各处理中小麦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差异,但拔节期后,T2处理的小麦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T3和T4处理。T1和T2处理硝酸还原酶活性随着小麦生长不断增加,T3和T4处理则在整个生长期处于相对稳定水平,开花期,T2处理小麦硝酸还原酶活性高达57.12 g·g-1(FW)·h-1,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植株硝态氮含量随小麦生长呈下降态势,拔节期T2处理小麦硝态氮含量最高,开花期各处理硝态氮含量差异不明显。分蘖和拔节期各处理小麦植株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显著;到开花期T2处理达到最大值,为0.34mg·g-1(FW)·h-1,显著高于T3和T4处理,但与T1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小麦产量与拔节期植株硝酸还原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开花期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正相关,播种时间可能通过改变不同生育期小麦植株硝酸还原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最终影响产量。
- 张焕军郁红艳项剑丁维新
- 关键词:播种时间生理指标小麦产量
- 木质素的微生物降解机制被引量:26
- 2008年
- 研究微生物降解木质素的反应机理,可以从根本上解释微生物或酶对木质素的作用过程,对提高木质素降解效率,治理环境污染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木质素结构的差异出发,总结了近年来研究木质素微生物降解机制所采用的主要模型化合物、研究方法,概述了微生物对木质素的三大作用机理:侧链氧化、去甲基化和芳香环断裂,以及参与这三个反应的主要微生物。
- 王仁佑曾光明郁红艳黄国和黄红丽陈芙蓉
- 关键词:木质素降解机制去甲基化
- 蔬菜-秸秆废物堆肥化中细菌群落变化研究被引量:7
- 2007年
- 以蔬菜-秸秆废物为堆肥原料,在堆肥化过程中应用Biolog方法研究不同阶段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表明,细菌群落结构在一次发酵期间发生着剧烈变化,二次发酵期间趋于稳定。能转化Biolog板上第一、二类碳源的细菌是蔬菜-秸秆废物堆肥化进程中的主要细菌种群,且与木质纤维素的转化有关;第四、六类碳源可表征堆肥中耐受高温的细菌,其中第四类碳源转化细菌与木质纤维素的降解有关,而第六类碳源转化细菌属于易降解有机物转化细菌。
- 郁红艳曾光明习兴梅黄红丽黄国和黄丹莲陈芙蓉
- 关键词:堆肥群落细菌秸秆
- 栗褐链霉菌Streptomyces badius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研究被引量:5
- 2006年
- 在液态培养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外加碳氮源对栗褐链霉菌Streptomycesbadius降解木质纤维素过程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及木质素降解中间产物——可酸沉淀的多聚木质素APPL产量的影响,并考察了培养前后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3种组分的绝对量变化。结果表明,外加氮源-酵母膏对过氧化酶及APPL的产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外加氮源-氯化铵和碳源-葡萄糖对二者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外加氮源-酵母膏促进木质素的降解,而氮源-氯化铵和碳源-葡萄糖抑制木质素的降解。
- 黄红丽曾光明郁红艳张碧波吴小红黄国和
- 关键词:环境工程学木质素
- 木质素降解真菌的筛选及产酶特性被引量:40
- 2004年
- 通过定性、定量系列实验从土壤中筛选到 5株有木质素降解能力的低等真菌 ,经鉴定属于青霉属、镰刀霉属、曲霉属和木霉属 ,其中青霉属和镰刀霉属是土壤中木质素转化的主要作用者 .降解能力最强的简青霉Penicilliumsim plicissimumH5培养 13d可降解Kraft木质素 4 0 .2 6 % ,产酶研究发现 ,该菌分泌胞外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漆酶 ,其中前者主要在培养前期产生 ,后者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均有较好的活性 .图 4表 1参
- 郁红艳曾光明黄国和胡天觉陈耀宁
- 关键词:木质素真菌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