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辛文杰

作品数:54 被引量:317H指数:11
供职机构: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水利部现代水利科技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4篇水利工程
  • 2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2篇天文地球
  • 5篇理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2篇数学模型
  • 12篇航道
  • 12篇港珠澳大桥
  • 12篇大桥
  • 9篇数值模拟
  • 9篇泥沙
  • 9篇回淤
  • 9篇值模拟
  • 4篇人工岛
  • 4篇物理模型
  • 4篇海岸
  • 4篇海航
  • 4篇港池
  • 4篇港口
  • 4篇沉管
  • 4篇出海航道
  • 3篇动力环境
  • 3篇崖门出海航道
  • 3篇疏浚
  • 3篇水动力

机构

  • 53篇南京水利科学...
  • 2篇河海大学
  • 2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苏州市环境监...
  • 1篇广州港务局
  • 1篇交通运输部
  • 1篇台州市水利局
  • 1篇水利部交通部...

作者

  • 54篇辛文杰
  • 25篇何杰
  • 7篇莫思平
  • 6篇应强
  • 5篇罗小峰
  • 5篇徐群
  • 4篇陈志昌
  • 4篇季荣耀
  • 4篇韩玉芳
  • 3篇贾雨少
  • 2篇马启南
  • 2篇潘军宁
  • 2篇高正荣
  • 2篇王红川
  • 2篇孙波
  • 2篇滕玲
  • 2篇钱明霞
  • 2篇朱伯荣
  • 2篇毛佩郁
  • 2篇王驰

传媒

  • 10篇水利水运工程...
  • 5篇水科学进展
  • 5篇海洋工程
  • 4篇水运工程
  • 3篇水道港口
  • 2篇水利水电科技...
  • 2篇水利水运科学...
  • 2篇第十一届中国...
  • 1篇水利学报
  • 1篇河海大学学报...
  • 1篇水动力学研究...
  • 1篇中国港湾建设
  • 1篇工程科学与技...
  • 1篇第二十一届全...
  • 1篇第九届全国河...
  • 1篇第十二届中国...
  • 1篇水道与港口工...
  • 1篇第十六届中国...
  • 1篇全国第四届海...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5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3
  • 7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9
  • 2篇1997
  • 2篇1993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伶仃洋西岸浅滩建港条件分析被引量:10
2010年
随着珠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伶仃洋西岸建港的需求日益迫切,但伶仃洋西滩因受蕉门、洪奇沥和横门等径流水道影响,水浅滩宽,沙多流散,建港条件很差.通过对当地水沙特性和岸滩演变的分析,认为"弱流少沙"环境是在伶仃洋西滩建深水港的关键条件,如位于蕉门口外龙穴岛东侧的广州港南沙港区,利用其北端礁群掩护,避免了涨落潮主流直接过境,近岸水域流弱沙少,即使在零米高滩上开挖深水港池,回淤也并不太严重.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码头建设往下游延伸,已建港区"弱流少沙"环境进一步改善,港池回淤亦趋减轻.
辛文杰
关键词:建港条件挖槽回淤
港珠澳大桥对伶仃航道和铜鼓航道回淤影响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通过伶仃洋河口潮流泥沙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港珠澳大桥建设对伶仃航道和铜鼓航道的回淤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假设水文泥沙条件下,港珠澳大桥建设后,伶仃航道内淤积厚度及淤积量呈减少态势;铜鼓航道内淤积厚度及淤积量略有增加。
徐群莫思平季荣耀辛文杰王驰
关键词:物理模型铜鼓航道回淤港珠澳大桥
铜鼓航道冲淤变化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概述了铜鼓航道地理位置及水流泥沙条件。根据2008—2009年铜鼓航道5次水下地形测量资料,结合铜鼓海区水文泥沙环境,从航道沿程水深变化、航道冲淤分布、航道回淤量和断面形态变化4个方面,分析了航道的时空冲淤分布特点,并计算了铜鼓航道的年回淤量和平均年淤积强度。得到如下结论:铜鼓航道年平均回淤量为573万m3,平均年淤强为0.82 m,并且回淤呈现"洪季多淤、枯季少淤"和"主槽回淤较多、边坡回淤较少"的特点。
贾雨少何杰辛文杰
关键词:铜鼓航道冲淤边坡
浅水方程中干湿边界的处理
在非恒定流的浅水数值模拟中,简单的干湿边界处理方式将会导致求解过程中的数值误差。本研究采用基于无结构网格的有限体积法对方程进行离散,单元间界面的数值通量采用Roe格式的近似Riemann解计算,底坡源项则采用特征分解法处...
何杰辛文杰
关键词:浅水方程有限体积法无结构网格
港珠澳大桥附近海域海床演变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文章分析了河口湾径流的水沙条件、潮流、潮位、盐度的基本特征及相互关系,河口的沉积环境与沉积速率以及滩槽演变的特点和趋势。拟建桥区海床历史演变与近期演变的分析研究表明:拟建桥区海床以淤积为主,但淤积量不大;桥区水域内涨落潮以往复流为主,且与所在的航槽走向一致,反映了地形与水流的相互作用关系。
应强辛文杰毛佩郁
关键词:港珠澳大桥
台州港黄礁港区悬沙输移规律研究
2010年
采用经过水沙验证的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模拟了大港湾水域的水沙运动特点,计算了港池泥沙回淤量。模拟结果表明,港池泥沙来源主要为大港湾后方浅滩落潮流挟沙;港池口门处的防波堤对减轻港池泥沙回淤的效果并不显著,港池后方修建围堰可使港池回淤量减小2/3;围堰阻挡了浅滩泥沙进入港池的通道。同时大港湾形成的半封闭港池具有流弱、沙少、回淤较轻的特点,经过相应的工程措施可成为一个优良的港湾。
何杰辛文杰
关键词:防波堤围堰悬沙输移
巨型人工采砂坑对伶仃洋自然演变的影响被引量:16
2019年
伶仃洋内建有华南最大的两个主枢纽港及相连的深水航道,长期保持“三滩两槽”稳定格局是广州港选择西槽开发深水航道并取得成功的关键基础。2008年以后,由于在中滩上人工采砂,现已形成了容积达7×108 m 3的巨型采砂坑,直接影响了伶仃洋的滩槽演变。采用现场调查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采砂活动过程中对周围水体及地形的影响,指出采砂区域水体含沙量为1.5~2.8 kg/m 3,最大可达5 kg/m 3以上,远大于采砂前0.2 kg/m 3,可引起附近海床淤积,对港珠澳大桥桥区的海床稳定也会产生影响。同时,采砂坑形成后潮位、潮流、潮量出现较大改变的区域主要在采砂坑及其附近水域,表现为潮位下降(小于1 cm),潮流减小,采砂坑内以泥沙回淤为主(33 cm/a),坑周围海床呈侵蚀冲刷状态,南侧冲刷较大。此外,现状条件下采砂坑以回淤为主,回淤时间预计20年,但在2#、3#采砂坑或2#、4#采砂坑连通等不利状况下,有可能形成新的潮流通道,改变现有“三滩二槽”的格局,对目前已有航道维护和港口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应强何杰辛文杰
关键词:航道
潮汐河口挖入式港池水体交换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以珠江口南沙港区挖入式港池为例,通过数学模型模拟了港池的水体交换状况,模拟结果表明港池尾部水体交换率最低。利用港池内外存在潮位差的关系,通过人工水渠的方式有效提高了港池尾部水体的交换速率,有效解决了挖入式港池水体交换缓慢的问题。
何杰辛文杰
关键词:挖入式港池
含有紊动黏性项浅水方程的数值求解被引量:11
2010年
紊动黏性项对水流方程数值求解的稳定性至关重要.采用基于无结构网格的有限体积法对方程进行离散,对流项的界面通量采用Roe格式的近似Riemann解计算,紊动黏性项采用单元交界面的平均值估算,底坡源项则采用特征分解法处理.应用该模式模拟了圆柱绕流,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形较相符.对港珠澳大桥的海中人工岛水域的潮流运动进行了有效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水建筑物附近水域复杂的水流结构.
何杰辛文杰
关键词:浅水方程有限体积法无结构网格人工岛
崖门出海航道大风天泥沙骤淤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崖门出海航道穿越黄茅海,是银洲湖出海的主要通道.通过对黄茅海风浪情况和海床泥沙特性的分析,认为崖门航道存在大风天发生航道骤淤的可能性.采用经验公式估算的方法,对崖门东线和西线航道在同等工况下的底沙、悬沙淤积进行了计算.在"三碰头"(风、浪、流)水情作用24 h后,东线航段平均淤浅0.15 m,最大淤厚0.30 m;西线航段平均淤浅0.30 m,最大淤厚0.62 m.西线航道骤淤的可能性和幅度都要大于东线航道,这主要在于西线航道处在黄茅海中口门的开阔海域,而东线航道途径水域则有众多岛屿对风浪的掩护作用.在崖门出海航道的开发过程中,西线航道大风天形成的骤淤应予以特别重视.
侯佳艳何杰辛文杰
关键词:黄茅海泥沙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