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梦熊

作品数:10 被引量:40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更多>>
相关领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8篇载人
  • 8篇载人飞船
  • 8篇载人飞船返回...
  • 8篇返回舱
  • 8篇飞船
  • 8篇飞船返回舱
  • 5篇气动
  • 4篇气动力
  • 4篇航天
  • 3篇升阻比
  • 3篇空气动力
  • 2篇再入
  • 2篇空气动力学
  • 2篇航天飞机
  • 1篇动力特性
  • 1篇动特性
  • 1篇动稳定
  • 1篇动稳定性
  • 1篇载人航天
  • 1篇载人航天器

机构

  • 8篇中国航天工业...
  • 2篇航空航天部

作者

  • 10篇赵梦熊
  • 2篇庄逢甘
  • 1篇何峻

传媒

  • 10篇气动实验与测...

年份

  • 2篇1996
  • 4篇1995
  • 2篇1994
  • 2篇198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航天飞机的随控布局研究——航天飞机空气动力学问题之六被引量:5
1989年
从60年代后期以来,在飞行器研制中逐渐采用先进的主动控制技术。对于航天飞机,随控布局的主要任务是放宽静稳定性,对静不稳定的航天飞机实现飞行控制,并使共具有良好的飞行品质和性能。航天飞机随控布局设计的主要参数是高超音速下的配平能力、重心后限和操纵面的气动加热。在空气动力学上,主要靠机翼机身的合理布局设计。最佳的随控布局设计比常规设计飞行器的有效载荷有显著的增加,飞行器的净重约可减少10%。
庄逢甘赵梦熊何峻
关键词:航天飞机
航天飞机驮机空气动力学——航天飞机的空气动力学问题之七
1989年
根据美国航天飞机驮机空气动力学的研究结果,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轨道器/驮机空气动力学的高阶面元法理论计算,风洞模型试验,仿真和飞行试验。风洞模型试验是建立轨道器/驮机气动数据库的基础,仿真是确定分离程序和训练驾驶员的有效方法,飞行试验是轨道器/驮机的驮运、分离和进场着陆气动性能的最后验证。研究试验表明:飞行试验与风洞试验和仿真结果符合得较好。合理地改装现有大型运输机,可以较好地完成航天飞机轨道器的驮运和进场着陆试验任务。
庄逢甘赵梦熊
关键词:航天飞机空气动力学轨道器
载人飞船返回舱的烧蚀防热被引量:8
1996年
载人飞船返回舱的烧蚀热防护技术研究和试验表明,碳化烧蚀材料是再入飞行器最有效的热防护层。对典型的碳化烧蚀体的热性能的预测分析模型和计算方法作了阐述。数值计算结果分别与电弧风洞试验和阿波罗的飞行验证试验作了比较,结果符合得很好。
赵梦熊
关键词:载人飞船返回舱热防护
载人飞船返回舱的再入气动环境被引量:3
1995年
本文介绍了载人飞船返回舱的再入走廊和气动环境。为了确定返回舱的自由流条件和驻点区条件,其再入轨迹和再入走廊是十分重要的。返回舱在再入大气层时会发生很高的马赫数和驻点温度,此时空气不再呈完全气体状态,而会发生分子振动、离解和电离等现象。返回舱再入时的马赫数、雷诺数、克努曾数、驻点压力和驻点温度等参数的变化范围很大,由于这些参数的变化,在返回舱的再入流场中会发生真实气体效应、粘性效应和低密度等效应。在估计这些效应对返回舱气动特性的影响时,必须先弄清返回舱的再入气动力和气动热环境。
赵梦熊
关键词:载人飞船返回舱再入走廊
小升阻比载人飞船返回舱的外形设计被引量:5
1994年
载人飞船返回舱的外形设计要满足稳定性、操纵性、配平升阻比、最大过载、最大热流、最大总加热量、机动能力、着陆精度和容积系数等要求。小升阻比返回舱的形状以球冠倒锥形为最优。文中简要地介绍了返回舱外形的选择方法,对球冠钝度、倒锥角、大头拐角相对曲率半径、长细比和最大横截面直径等主要参数的选择作了研究,得出了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结果。
赵梦熊
关键词:载入飞船返回舱气动力
小升阻比载人飞船返回舱的空气动力特性被引量:5
1994年
本文介绍了球冠倒锥形返回舱的外形母线方程、特征点参数和气动性能。用修正牛顿理论对返回舱的气动系数进行了计算预测并与现有的实验数据作了比较。对现有的阿波罗、双子星座和联盟号三种小升阻比返回舱的气动系数进行了给定、分析和评述。
赵梦熊
关键词:返回舱气动特性载人航天器
载人飞船返回舱的动稳定性被引量:8
1995年
载人飞船返回舱动稳定性的地面模拟试验方法有强迫振动法、有限自由振动法、自由翻滚法和模型自由飞试验法。试验结果表明,在配平攻角区阿波罗返回舱除马赫数M<0.7以外,一般都具有俯仰正阻尼特性。双子星座返回舱在配平攻角区,当M<2.5时存在俯仰负阻尼特性。钝头气流分离效应、后体气流再附效应、船尾近尾流效应和动态时滞效应等对静、动稳定性都有相反效应。这些效应会使返回舱的静稳定性增加,而使动稳定性降低。角振幅增大会使返回舱的平均俯仰阻尼增加,马赫数增大使俯仰阻尼降低。
赵梦熊
关键词:返回舱空气动力学动稳定性载人飞船
小升阻比载人飞船返回舱的配平气动特性被引量:5
1995年
本文主要介绍小升阻比载人飞船返回舱的配平气动特性。研究表明,采用返回舱重心横编的方法,在保持对静稳定性的要求下,可以获得飞行轨迹机动控制所需的配平升阻比。返回舱飞行试验的配平气动特性可从舱内惯性平台的加速度和姿态记录数据以及轨道数据求出。风洞试验的配平气动特性数据与飞行试验结果比较之后发现,以往风洞试验得出的马赫数大于6后,返回舱的配平气动特性基本不变的结果未被飞行试验所证实。在高超声速下,随着马赫数的增大,飞行试验得出的配平攻角和配平升阻比基本上呈线性减小。返回舱的静稳定性数据表明,有时会出现不希望的第二配平点。消除该第二配平点的主要方法是进行外形修改设计和在返回舱小头上加装调整翼片。
赵梦熊
关键词:载人飞船返回舱配平气动特性飞行试验
载人飞船返回舱的气动热流率分布被引量:10
1996年
高超声速有攻角钝头轴对称体的载人飞船返回舱的热流率计算,目前已有很多方法。迎面球冠的对流加热率可由风洞试验结果和Lees及Detra-Kemp-Ridded等的驻点热流理论作较好预测。拐角圆环区是返回舱上加速流最剧和气动加热最严重的地方。试验结果表明迎风倒锥附着流表面的热流率和背风倒锥分离流表面的热流率分别比零攻角驻点的热流率的15%和5%还低。
赵梦熊
关键词:航天飞船返回舱气动加热气动热力学
载人飞船返回舱的压力分布被引量:1
1995年
载人飞船小升阻比返回舱的再入轨道主要取决于配平升阻比、弹道系数和再入点的轨道倾角。风洞试验测出的球冠压力分布与理论计算值和飞行试验值均较符合,可以用于实际飞行。气流分离和真实气体效应对倒锥锥面的压力影响较大。拐角半径增大,使拐角和球冠区的压力降低,而使锥面压力增大。雷诺数和边界层状态对底压系数的影响较大。
赵梦熊
关键词:载人飞船返回舱再入轨道风洞试验
共1页<1>
聚类工具0